邓家老院子,邓小平出生在这里,童年和少年时代的大部分时光也在这里度过
1904年8月22日(清光绪三十年七月十二),邓小平出生于四川省广安县(今广安市)协兴场姚坪里(今协兴镇牌坊村)的邓家老院子。
邓氏家族在广安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据《邓氏家谱》记载:一世祖为邓鹤轩,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洪武十三年,以兵部员外郎入蜀,遂家广安。
邓小平的祖父邓克达是一位勤劳忠厚的农民,也是当地著名的织布匠。他靠织布渐渐地积攒了一些钱,随后,慢慢地置办了一些家业,买了一些田地。到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出生时,邓克达已经成为当地一名拥有两百挑(五挑为一亩)土地的小地主了。
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字文明,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曾在成都法政学校读书,受到一些新式教育。早年参加了当地的一种民间帮会组织“袍哥会”——也叫做“哥老会”。邓绍昌曾在广安县协兴场的“哥老会”中当过“三爷”,后来升为“掌旗大爷”,即首领。他曾当过广安县的警卫总办,又称团练局长。1936年去世。
邓小平是邓绍昌的长子,邓绍昌按字辈的排序为他取名邓先圣。进入本村私塾后,教书先生把他的名字改为邓希贤。
邓绍昌先后娶了四个妻子,共生育九个子女,最后养活下来七人(四男三女)。第一个妻子张氏,病死无后;第二个妻子淡氏,生三男二女,长女邓先烈,长子邓先圣即邓小平,次子邓先修即邓垦,三子邓先治即邓蜀平,次女邓先珍(10岁时病死),淡氏于1926年病故;第三个妻子萧氏,生一男即四子邓先清;第四个妻子夏伯根,生三个女儿,三女邓先芙,四女邓先蓉(十多岁时病死),五女邓先群。
邓小平的弟弟邓垦回忆说:
我母亲非常爱小平,她是个旧社会的妇女嘛,他(指邓小平)是长子。由于欠了很多债,我父亲长期不在家,当时维持那个家庭是困难的。她就是希望小平长大了以后,来管理家事。
有这样一些故事,都是我妈妈、我姐姐她们讲的。我们家乡,有一个姓刘的地主和我们家有些来往。父亲不在家,家里很困难,那个时候不是过年过节要写个春联吗?那个地主有文化,又会写又会画。于是,就买了一些红纸,请他写个春联。可那个家伙很坏,他写了几句挖苦我们家的话。我母亲、我姐姐都不认字,不知道啊。他(指邓小平)看到后很生气,立即把它撕掉了,自己又买了几张红纸,自己来写。他那时还很小啊!
1918年下半年,大哥已在念中学了。当时吴玉章几个创办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我父亲在重庆知道这个事情以后,就写信回家,要他去读留法预备班,准备到法国勤工俭学。我母亲舍不得,不赞成。大哥愿意去,加上家境困难,听说能出去留洋,也都做母亲的工作,最后还是说服了母亲。
大哥到重庆读书,在重庆念了一年多一点,就动身去法国。同行的有三人,一个我大哥,一个叫邓绍圣,我们称他“幺叔”,另一个是远亲胡伦。走的时候,大哥年龄很小,只有16岁。我记得,走前他由重庆回家里看了看,我当时还小,只有八九岁。他走时家里借了一笔钱。
在兄长去法国几年后,家中收到他寄来的一封长信,内容是,他参加了革命,要为国家富强、为天下穷苦人翻身解放而努力。他提出两个要求:一是从此不能回家,也不能顾家了;二是要求废除旧式婚约。因为他很小时,家里依四川风俗,给他定了唐姓的娃娃亲。后来,那个唐姓的女孩子作为邓家的女儿嫁了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