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国欢庆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7周年,中华民族的百年梦想就要成真,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更加感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最早明确提出要申办奥运会的领导人邓小平。
“办奥运会的决心下了没有”
亲历那段往事的三位老干部坐在一起。69岁的伍绍祖曾担任国家体委主任和国家体育总局局长,75岁的张百发退休前是北京市副市长,74岁的张宝忠在邓小平身边担任警卫秘书40多年。在他们的记忆中,邓小平参加体育活动的往事历历在目,邓小平关于要办奥运会的谈话言犹在耳。
1990年7月3日,距北京亚运会开幕还有两个多月,邓小平来到亚运村。这已经是他第二次视察这里的建设。86岁高龄的邓小平站在体育场的高架桥上,兴致勃勃地环视眼前宏伟的建筑群,他满意地看着,不经意间问伍绍祖和张百发:“你们办奥运会的决心下了没有,为什么不敢干这件事呢?建设了这样的体育设施,如果不办奥运会,就等于浪费了一半。”
这是一个发问,也是一个信号,显然超出了大家的预想,在场的人都没有立即应答。
视察快结束时,邓小平语重心长地说:“我这次来看亚运村,就是来看看到底是中国的月亮圆,还是外国的月亮圆?看来中国的月亮也是圆的,比外国圆。现在有些年轻人总以为外国的月亮圆,对他们要进行教育。”周围的人听了,都点头赞同。
接着,他又指着周围的高大建筑物说:“亚运会建筑这么多,这么好,证明社会主义好。应该让大家特别是青年人都来看看。如果不是社会主义好,北京能改造得这么快啊?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事,什么困难的事都能搞成。”
有随手笔录习惯的伍绍祖在小本子上记下了这段话。回首往事,伍绍祖找出当年记录原话的文件夹,翻到那一页,十分感慨地说:“小平同志两次视察亚运会体育设施和北京城市建设,不仅肯定了成绩,而且将这些成绩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改革开放的成就结合起来。这在当时,对于那些怀疑社会主义的人,是一次极好的教育。小平同志提出申办奥运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放在改革开放的大局中考虑的。申办和举办奥运既是改革开放的一个标志,也是改革开放的一项成果。”
“体育是个群众性的东西”
新中国的体育运动是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同步发展起来的。在与外国友人的谈话中,邓小平说:“过去西方有人称中国人是‘东亚病夫’。中国的体育过去很差,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才开始的。现在的体育,可以说完全是开始,开始搞群众性的体育运动。毛主席发出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也可以说是个群众运动,体育是个群众性的东西。”
如何看待和处理胜负关系,是体育比赛经常碰到的问题。邓小平指出:“开始的时候成绩差一点,但以后会逐步提高的。我们都打过仗,打了一些败仗后才取得胜利。现在水平高的运动员也是经过输了多少次以后,才达到这样水平的。”“不要怕输,输了也没有关系,好好训练,主要是鼓足劲,打球越怕输越输,从信心上就输定了。心理状态不好,越怕输越输。”
张宝忠深感邓小平是用军事家的眼光来看体育比赛,不大受比分影响。“小平同志曾经说过,‘足球不一定进球多就是有水平,不进球也好看。我们输球,是水平跟人家不在一个台阶上,其实咱们队员都努力了,踢得还是不错的’。还有一次,我们赢了一个挺有名的外国球队,大家都挺高兴。小平同志不那么看。他说,人家的主力都没来,来的都不是一流选手。”
张百发回忆说:“北京亚运会上,小平同志看到排球决赛现场有‘中国必胜’的横幅。他专门让人给我打电话,让把这个横幅摘下来,并且说‘中国是一个大国,总是中国必胜,不好’。”
1985年,邓小平提出“中国足球要搞上去,要从娃娃和少年抓起”。1992年,邓小平看电视转播成都乒乓球大奖赛,中国队17岁的刘国梁打败外国名将。他说:“是个好苗子,真让人高兴。”
这些话语无不显示出小平同志辩证的思想方法和实事求是的一贯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