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了2019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新增备案专业1672个、审批专业181个,调整学位授予门类或修业年限专业点47个,撤销专业点367个。本次高校专业备案、审批和调整的亮点在于:支持急需紧缺和新兴专业,严格控制“过热”专业。
言及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当然离不开高等教育的属性与功能。从属性看,高等教育至少包括政治属性和社会属性。从功能分析,高等教育必须承载历史使命、担负现实责任、落实政治担当——
高等学校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要培养优秀的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要培养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理想高远、学识一流、胸怀寰宇、致真唯实的人才。
高等教育的使命决定了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要把准国家发展、民族进步、个人成长、世界协同的综合目标,坚持市场、计划“两条腿”齐步走。
首先,高等学校在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上要走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计划”之路。譬如,瞄准2050中国工业现代化,我国将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并提出“三步走”目标:到2025年构建工业互联网生态体系,到2035年工业互联网重点领域实现国际领先,到本世纪中叶工业互联网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前列。与工业现代化目标相适应,必然要求具备条件的高校设置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等专业布点,新增虚拟现实技术、工业智能、区块链工程等一批目录外新专业。
再如,本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对基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一次大考,也暴露出专业人才匮乏的短板。这就要求高等学校要补齐社会事业短板,增加设置预防医学、中医康复学专业布点。
其次,高等学校要深度对接市场所需,稳健走好“市场”之路。市场所需千变万化。供给过度,会造成人才培养浪费,导致高等学校资源布局错配;供给不足,不能满足市场所需,造成人才的“畸形消费”。高等学校必须充分调研社会需求,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并根据需求确定招生规模、制定培养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坚持需求导向,决不是简单地迎合市场,而是要科学分析短期、中期、长期市场需求,不能搞“一哄而散”,对“过热”的专业要降降温。这也是对家长和学生负责。
高等院校本科专业设置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是,科学设置专业,求得“量”的平衡,只是基础性工作。加强内涵发展,实现“质”的提升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