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毛泽东的1949年:开国大典前后秘闻全记录

 

 

  会议结束后,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离开勤政殿,到天安门参加开国典礼。毛泽东和朱德没有在这份意见上画圈,他们听取了周恩来的口头介绍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门前举行开国大典。

  

 

  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

  ――毛泽东

  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1949年10月1日,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从天安门广场上冉冉升起,如一轮红日穿过漫漫长夜,喷薄而出,放出万道光芒。这一庄严的时刻,已载入了人类历史的史册。一晃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但那一幕幕往事依旧萦绕在人们的心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毛泽东浓厚的湖南乡音依然在天安门广场的上空回荡。

  新中国成立前一天

  1949年10月1日凌晨6点钟,天刚蒙蒙亮,东方已露出了曙光,彻夜未眠的毛泽东缓步走出办公室,一边散步一边抽着烟。看上去,他着实显得有点疲倦。

  新中国成立已经进入倒计时,工作千头万绪,毛泽东无暇顾及休息。就在开国大典前一天晚上,毛泽东本想早点休息,以饱满的精力参加第二天的开国典礼,但因处理一些重要事务,他一直没有离开办公室,直到次日凌晨6点。

  在毛泽东夜间伏案工作时,警卫人员曾几次轻手轻脚地走进办公室,再三提醒他早点休息。毛泽东只是口头答应休息,并没有离开办公桌半步。这事让周恩来知道了,他还亲自打电话给警卫人员,叮嘱他们说,主席下午2点还要开会,3点钟还要上天安门,一定要催促主席早点休息。警卫人员放下电话,又到毛泽东办公室,把周恩来的话重复了一遍。这时,毛泽东才停止手头上的工作,站起身来,走出办公室。

  虽然毛泽东略显疲劳,但他疲倦的脸上掩盖不了发自内心深处的喜悦。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即将到来,中国人民为此等待了多少年!

  记得1947年3月18日,也就是中共中央撤离延安时,毛泽东曾满怀信心地说:“在不久的将来,延安还是我们的!全中国都是我们的!”

  时隔两年之后,毛泽东的这个伟大的预言,即将成为现实,这不能不让他感到激动。

  毛泽东在院子里走动了10分钟左右,便回房休息。平时,他一般是下午3点钟起床,今天情况比较特殊,他特意叮嘱警卫:“下午1点钟叫我起床。”

  当时针指向1点时,警卫排长阎长林便走进了毛泽东的卧室,站在床头轻轻地喊道:“主席,到1点了。”

  毛泽东听到叫声,立刻坐起来,揉揉眼睛说:“这么快呀!”。这时,警卫员端来一杯热腾腾的茶水,毛泽东左手端茶喝了一小口,右手习惯地抓起床头的报纸浏览起来。

  平时,毛泽东起床后,都不会立刻下床,至少要在床待上一个小时左右,喝茶读书。今天是例外,要参加开国大典。所以,起床一会儿,他就下了床,并很快刷牙、洗脸、吃饭。一切完毕,毛泽东穿上准备参加盛典的“礼服”。

  这套礼服,是由王府井一家服装店做的,师傅是从法国留学回来的,专门剪裁服装。礼服的款式设计是中山制服,料子是绿色美国将校呢。

  一切准备就绪,毛泽东步行走进中南海勤政殿,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委员们宣布就职。

  毛泽东同刘少奇、朱德在天安门城楼上。

  会议结束后,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离开勤政殿,到天安门参加开国典礼。

  在离开勤政殿之前,生活秘书叶子龙对毛泽东说:

  “主席,稍休息一会儿,按时正点到天安门就行了。”

  毛泽东微微一笑,风趣地说:“好嘛,疲劳战反正是一个接一个。我们打了几年的疲劳战,打出来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又是建国的第一天,又是一个疲劳战。到天安门上还要连续站几个小时。看来,咱们的命运就是打疲劳战吧。”

  在一旁的周恩来总理说:“这就是高效率的疲劳战,三年解放战争,消灭了敌军好几百万,建立了盼望已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效率还不高呀?”

  大家有说有笑,很快汽车就驶出了中南海,直奔天安门城楼。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毛泽东  毛泽东词条  秘闻  秘闻词条  开国  开国词条  大典  大典词条  前后  前后词条  
专题

 邓小平为何没有回故乡

   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80年代,邓小平同志先后9次回过四川。然而每次来去匆匆,他始终没有回广安老家。  1978年初,邓小平到四川视察。2月2...(展开)

专题

 毛泽东尊敬师长的故事

 1936年,毛泽东和他青年时期的老师徐特立在保安。   1950年6月,毛泽东和青年时代的教师符定一交谈    1959年6月,毛泽东和他少年时代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