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任弼时故居,位于湖南省汨罗市南唐家桥新屋里。南距长沙,北通岳阳,交通十分便利。任氏祖居白沙河西面的冷水井,后迁至此,故弼时故居又称“任家新屋里”。故居建于清末,面向西偏北,为三间三进两偏屋的南方农村建筑,共有房屋31间,占地面积1204平方米。西、南两侧与民房紧连,北、西两侧有土坯围墙,围墙内,大门前有半圆形池塘。故居为青瓦顶三合土地面,墙壁下部用青砖,上部为土坯。中、上进4间正房和偏屋窗户采用回纹窗格和透雕人物、花鸟图案。堂屋北边为任弼时一家生活的6间用房,其中任弼时童年和少年时代的住房复原陈列着他使用过的床、茶桌和课桌。南边原邻居住房现辟为陈列室,陈列任弼时生平事迹展览。现故居内保存和陈列有任弼时生前使用过的珍贵文物146件。1958年设专人管理故居。现由任弼时故居管理处管理。
1904年4月30日诞生于此,至1915年赴长沙读书,在此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建造历史
为了纪念任弼时同志诞辰100周年,继承老一辈革命家的遗志,学习和发扬他的革命骆驼精神,1998年3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准同意兴建任弼时纪念馆,于2004年4月26日建成开放。纪念馆与故居紧密相连,共占地120亩,总建筑面积11360平方米,包括纪念区、展览区、休闲区和服务区四个功能分区,其中纪念馆1200平方米展厅内的《任弼时生平业绩陈列》采用声、光、电等现代化的陈展手段,精心设计和布置了560余件(幅)任弼时同志生平实物和图片,分六个专题充分展示了弼时同志在建团、建党、建军和建国四个方面的丰功伟绩,具有强烈的震憾力、吸引力和感染力。新建广场上7.1米高的巨大任弼时铜像屹立于青山绿水之间,吸收日月精华,护佑一方生灵。整个任弼时纪念馆以磅礴的气势浓缩了一代伟人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精神,再现了开国元勋的奋斗历程和精神风采,是一座现代化多功能的爱国主义教基地和红色旅游圣地。
建筑结构
故居始建于清末,属典型的清代江南院落民居。它座东朝西,背依山丘,门临池塘,为上下三进、两偏屋、一罩厅的砖木对称结构宅院,院前有乾字门,四周以土筑围墙护院,院内松柏参天,竹木林立。故居占地3800平方米,9个天井,共有大小房屋37间,全部房屋为青瓦覆盖,青砖落地,三合土地面。大门上方挂有邓小平1980年手书的“任弼时同志故居”黑底金字匾,大门前有一圆池,水面约一亩。屋后有30亩山林,林中有任弼时母亲坟墓。前进堂屋陈列任弼时仿铜石膏胸像,两边墙壁挂有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亲笔题词。毛泽东的题词是:“任弼时同志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二进中厅悬有赵朴初手书“浩气长存”巨匾。三进正厅设纪念室,挂有任弼时遗像,并陈列有任弼时逝世时机关、团体、学校敬献的花圈。北屋是任弼时家的住房,在任弼时父母的卧室里,陈列有床铺、书桌、大柜、茶桌、纺车、镜盆。在任弼时童年的卧室里,陈列有他用过的书桌、椅子和床铺。任弼时夫人陈琮英的卧室陈列有床铺、大柜、茶桌。火房、厨房、餐厅都陈列有各种炊具、用具。
故居上进堂屋正中摆设高大的任氏神龛位,两边太师椅一字排开。二进中厅悬有赵朴初先生手书的“浩气长存”巨匾。上进北屋七间房子是任弼时一家的住房,在任弼时父母的卧室里,陈列有床铺、书桌、大柜、茶桌、纺车、镜盆。在童年任弼时的卧室里,陈列有他用过的书桌、椅子和床铺。任弼时夫人陈琮英的卧室陈列有床铺、大柜、茶桌。北偏房上首是家族的蒙学馆,名“时中馆”,十几张古旧的课桌依然散发着浓厚的油墨书香。下首是家族的农具屋和杂屋,犁、耙、水车、风车、推子、筛子、米杵 等等一应俱全。
南面堂屋于1988年拆除并改建为四间陈列室。其陈列室分6个部分:忧国忧民探求中国革命真理;反帝救亡领导革命青年运动;西征北上夺取长征胜利;坚持抗战宣传党的正确路线;竭尽心力参与党中央重大决策;骆驼精神在人民心中永放光芒。
故居前是白沙河,下入湘江,曾可通船,为弼时同志少年时代游泳场所。故居东面为隐居山,相传是东晋陶侃之孙陶淡的修行场所。弼时同志曾在隐居山桃花洞古戏台表演过话剧,宣传救国救民的爱国思想。从故居往南往西,有同德小学和序贤小学,均为弼时同志母校,往东则是杨开慧故居。
展区组成
任弼时故居占地面积达8万平方米的“任弼时纪念馆”,由展览区、纪念区、服务区、休闲区四大部分组成。1200平方米的展区内陈列的400多件实物和图片,展示出了任弼时同志自1920年投身革命,到1950年英年早逝所创下的光辉功绩。矗立于广场的任弼时铜像,手执拐杖仍昂首阔步,炯炯有神的双眼注视前方。新建的设施齐全的“隐居山庄”,拥有4万多平方米的绿地,其建筑群体融民族风格与现代韵律于一体。 任弼时故居位于107国道旁,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内珍藏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叶剑英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笔题词。邓小平1981年亲笔题写的“任弼时同志故居”的匾额高悬门首。
弼时故居始建于清末,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上下三进,37间房子鳞次栉比,自成院落。故居三面环山,苍山叠翠,景色迷人。门口池塘碧水如玉,游人在此可领略和畅想旧时乡间大户人家集居的生活方式。
故居内有7间房屋是弼时少年居住、生活、学习的地方,至今保留着他伏案学习练习字画的桌子,还有床铺、蚊帐等,特别是那厨房里的蝴蝶式双炉柴火灶,已经实为罕见了。
故居还兴建了弼时铜像、故居牌楼。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新建的任弼时纪念馆投资4000多万元,目前主体工程已基本竣工,2002年底可以正式接待游客,2004年任弼时诞生100周年前夕将向游人全面开放。任弼时同志是中国共产党和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每年前来瞻仰的游客近十万人。1991年江泽民总书记亲临故居瞻仰并亲笔题词,王震、廖汉生、费孝通等多位中央领导和近十万游客曾前来此缅怀弼时同志的丰功伟绩。
人物介绍
任弼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原名培国,湖南湘阴(今属汨罗市)人。
1920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赴苏联学习。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4年回国后,任共青团中央组织部长、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同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1927年中国共产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八·七”会议上,当选为中国共产党临时中央政治局委员。
1929年任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兼中共湖北省委书记。
1931年中国共产党六届四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3月,在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任苏区中央局委员兼组织部部长。
1933年任中共湘赣边区省委书记兼军区政治委员,领导湘赣边区的革命斗争。
1934年7月,任红六军团政治委员会主席,率部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会合,开辟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任中共中央湘鄂川黔分局书记,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政治委员。
1935年,率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进行长征。1936年6月,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后,同朱德、贺龙等一起与张国焘的右倾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斗争,率部到达陕北后,与中央红军会师,并被任命为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政治委员。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政治部主任、军委政治部主任,率部开赴山西前线,领导指挥对日作战。
1938年秋赴苏联,任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
1940年3月回延安,任中共中央秘书长、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
1945年中共七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
解放战争时期,同周恩来一起协助毛泽东指挥西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转战陕北,并参与制订土地改革等重大方针政策。
1949年4月,担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名誉主席。
1950年10月27日在北京病逝。
主要著作编入《任弼时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