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从毛主席赠送的一颗苹果说起

 

  离开母校晋江三中已经40多年了。在农村,在大学,在工作单位,对母校那日日夜夜的流连、想念、向往,所有情感尽情融汇于母校那颗毛主席赠送的苹果上。那颗翡翠般光溜溜的苹果,像一件无价之宝,静放在学校的一个玻璃盒子里。校园里的一切都因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先后发生了变化。但是这颗积累母校厚重历史底蕴的苹果,与日争辉,与母校同在。因为它记载着母校师生为反干涉、反分裂、反侵略、维护祖国统一奋勇支前参战的光辉篇章。

  1958年8月23日那场牵动全国、震惊世界的“八二三”炮击金门战斗至今已50年了。晋江三中,地处围头湾,是一所海防前线中学。“八二三”炮战的当天,学校由救护队和担架队组成的支前大队正好拉出去野外进行军事训练,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说有紧急情况,支前大队的同学们,立刻马不停蹄跑步回校集中。根据上级的要求,一支由103名师生组成的支前大队只用了20多分钟的时间,就奔赴7公里外的围头前线。到了阵地上,炮战已打响,阵地上硝烟弥漫,弹片横飞。队员们冒着炮火,穿梭在阵地上:抢救、护送、护理伤员;守电话机,缝补衣服、打扫卫生;搬运炮弹、弹壳、弹箱;抢修工事、挑开水、站岗巡逻。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们的背影。他们的动作利落敏捷,一双双的眼睛机警而深沉。

  蔡玉霜支前大队的一位女队员,中国现代知名作家刘白羽是这样描述蔡玉霜的:“蔡玉霜绝不仅仅是一个和蔼可亲的救护员,从头一天上火线起,她就抢着扛运炮弹,参加战斗。她年纪很轻,身体相当瘦弱,海岸第一阵强大的炮声几乎把她震倒,可是,不,她没有倒。她眼睁睁看着炮弹快打完了的时候,她就急起来,她想:‘这怎么能够!正是我们狠狠地打击敌人的时候呀……’她立刻不顾一切,冲出坑道。这时外面很危险,战士们伸手拦阻她,她却一下跳出去往弹药库跑,还鼓舞着大家喊叫:‘同志们!不要怕,赶快把炮弹运上来呀!’一滴水能反映太阳的光辉,从这件事就可以显露出蔡玉霜支前参战中的光辉形象。”

  支前大队中还有另一位巾帼英雄林惠珍,在激烈的炮战中,她的腿曾被炮弹爆炸时掀起泥土严严实实地全埋住,她自己也感到下肢麻木,以为腿被炸断了。炮击停歇,她奋力把腿拔出来,原来没断,并能自己站立起来。回到坑道里,她没顾得上吃饭又跑出去帮助搬炮弹、弹壳、弹箱。还有一天晚上,天下着大雨,她跟战士和支前民兵冒雨抢修工事时间长了,全身衣服都被雨淋湿了,浑身发抖,同志劝她休息,她不肯,一直坚持到最后。她说:“在前线我亲眼看到那些为祖国为人民而献出宝贵生命的烈士;亲眼看到那些身受重伤还不下火线的战士们。从他们身上迸发出来的那种不屈的力量和英雄的气概触动着我的心灵,鼓舞着我的斗志。”蔡玉霜、林惠珍就是这样:为了保卫祖国,为了打击敌人,她们把生死置之度外。她们都是学校支前大队中的英雄,她们无愧于时代的重托。

  炮战停歇了,新学期开始了。支前大队的同学们都重返学校上课。由于蔡玉霜和林惠珍的出色表现,蔡玉霜被评为支前二等功臣,林惠珍被评为三等功臣。1960年5月她们共同被评为全国民兵代表并出席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国防部还奖给她们每人一支五六式半自动步枪。后来她们还先后被评为省、地、县“海防斗争积极分子”。那荣誉带给她们的启迪和教育,充实了她们的人生,给她们以前进的动力。

  支前大队的英雄事迹在当时引起了一些作家、媒体的注意。刘白羽在《金井初夜》一文的开头是这样叙述的:“前线的同志们告诉我:‘8月23日,炮声撼天震地地响起来时,有一支青年救护队从金井向围头飞奔,20分钟跑完了14里路……’这个消息吸引我去访问金井。”不止刘白羽,当时全国的一些重要的报刊杂志都先后报道了这件事。于是支前大队的名声瞬间传遍全国,传到了炮战最高的决策者毛泽东的耳朵里,他从朝鲜首相金日成赠送的一些苹果中挑选出一颗赠送给我的母校,并委托辽吉黑三省慰问团和延边歌舞团的领导来前线慰问时带下来。慰问团来校慰问演出时就把苹果移交给学校。我们说,一首诗可以成为千古绝唱。毛主席赠送的这颗苹果也成为母校发展史中最光耀的一页。

  除此之外,晋江三中还被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部和司令部评为支前集体三等功;被共青团中央评为第二次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先进集体。这一连串的桂冠,是母校出类拔萃表现的见证,是一曲动人心弦的不朽凯歌。一所有117年办学史的学校,有这厚重的历史底蕴,又有高考红旗的飘扬和一级达标学校的验证。如今,三中人正用自己智慧和生命实践着培养祖国建设合格人才的庄严承诺。在他们的面前还有更多、更大的空白交付于未来书写。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从毛主席赠送的一颗苹果说起  赠送  赠送词条  说起  说起词条  主席  主席词条  苹果  苹果词条  
导闻

 长征何止一个“苦”字

   70年前的红军长征,革命先辈们吃草根、啃树皮、爬雪山、过草地,给后人烙下一个“吃尽千般苦、历尽万重难”的深刻印象,如今一提到艰苦奋斗,人们总是习...(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