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生华,原籍陕西省榆林县人,7岁随父母兄弟逃荒流落在靖边县。民国十七年(1928)全家人因灾荒迁徙于今华池县南梁乡白马庙村,1947年春定居柔远区下李沟门。
李生华是一位华池籍鲜为人知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人之一,是一位伟大的农民革命家。他生于1914年,从幼年起给姓冯的地主家放羊,14岁不堪虐待,愤然离开冯家。1930年至1933年先后被张廷芝、刘宝堂民团抓去当兵。逃脱后在南梁李木匠家干“分子活”(指在缺劳动力的农户家合伙生产劳动,年终按比例分成的农活)。1933年冬,由张策等人引导,投身革命,他串联村里贫苦的农民参加农会,成立了白马庙农民联合会,被推选为会长。接着协助张策(时为陕甘边红军42师特派员)组织起了雇农会、贫农团、赤卫队,开展起抗粮、抗款活动。后来在庆北三道川长官庙见到了刘志丹、习仲勋等陕甘边红军的领导人,他们把李生华看成亲兄弟一样,李生华也把他们当成亲人,决心跟刘志丹、习仲勋、张策干革命。
1934年春,农民联合会、赤卫队、贫农团、雇农会在以南梁为中心的荔园、白马庙、玉皇庙、二将川、白豹川等几道川里相继成立。1934年2月25日,在南梁的西梁马大爷家院子里召开了农民代表大会,到会100多人,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选举习仲勋为主席,白天章、贾生秀先后任副主席。革委会成员中除习仲勋和张策外,其他委员都是农民中的积极分子。李生华作为农会会长,参加了会议。这年五月,他由张志福介绍积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刘志丹点名让他接替张步清当了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土地委员长,在习仲勋的指导帮助下开展起了土地革命工作。陕甘边革委会成立之后,在根据地党政军负责人特委书记张秀山及刘志丹、习仲勋、张策、张邦英、龚逢春等人的策划下,马文瑞负责向中宜地区发展,张策负责向庆阳、合水等地发展。1934年下半年,张策又负责创建赤安、安寨苏区。1934年11月7日陕甘边苏维埃政府在南梁荔园堡正式成立,李生华当选土地委员长。他在陕甘边苏维埃政府主席习仲勋和秘书长蔡子伟的指导下,按照苏区颁布的《土地决议案》,亲自指导各区、乡的土地革命工作,一边宣传政策,一边组织区、乡土地委员会调查、丈量核实并将地富多占的土地分配给贫雇农,始终站在土地革命斗争的最前列。1935年1月李生华任中共陕甘边区特委委员兼警卫连指导员。1935年2月5日中共西北工委在陕北赤源县周家硷成立,陕甘边区特委书记惠子俊任西北工委书记。不久,惠子俊赴任,李生华接任陕甘边区特委书记。9月下旬,习仲勋被错误肃反者扣押逮捕后,李景林任中共陕甘边区特委书记,李生华任中共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主席。10月中旬,他又被调到陕甘晋省委工作。由于他坚持拥护刘志丹、习仲勋的正确主张,被“左”倾肃反停职检查,软禁起来,让他去喂马。党中央和中央红军长征到陕甘后,李生华获释,任瓦窑堡区委书记。1936年6月1日,陕甘省政府成立,中央派李生华任省政府主席,朱开铨任副主席。王子荣任教育部长,张萧尧任财政部长,马锡五任国民经济部长。不久马锡五任省主席,李生华调任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粮食部管理科科长。
抗日战争时期,李生华作为人民公仆能上能下,曾任华池县组织部长,庆环分区巡视员,曲子县三岔区委书记。1940年初至1942年3月在延安行政学院学习,期满曾任庆阳市市长、志丹县县长、华池县县长 。这个时期,他坚决执行党的“十大政策”和“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工作方针。组织领导人民群众开荒种地、耕二余一,兴办合作社,组织运输队,试种棉花、纺线织布、发展生产、增加经济收入。在两县大生产运动和经济支前工作中做出了突出成绩,多次被评为模范县,受到陕甘宁边区嘉奖。1947年5月在解放悦乐、将台、菩萨山战役中,华池支前工作搞得很好,受到彭德怀司令员和习仲勋副政委的赞扬。1948年2月李生华调任中共陇东地委组织部长。1949年7月任陇东分区专员。
全国解放后,1951年10月,任中共庆阳地委书记。1955年4月至1957年7月在西北党校学习。毕业后调任中共甘肃省委组织部副部长。1959年反右倾斗争中,由于他敢讲真话实话,受到批判。1961年1月调任定西地委书记。在3年困难时期,他不顾个人严重胃病的折磨,深入各县人民公社,体察民情,组织民众生产自救,纠正虚报浮夸的坏作风,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关爱老百姓,深得人民群众的爱戴。1962年2月任甘肃省委农村工作部副部长。1965年至1966年兼任全省社教工作办公室主任。他曾多次深入基层帮助县、公社以及大队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严格管理干部,防止和纠正党政干部多吃、多占、贪污、盗窃等腐败现象。他曾怀着对华池、宁县老区人民的深情厚意,于1966年7月深入到宁县九岘公社川口大队蹲点半个月。当时,是华池县社教工作队驻九岘公社。川口大队工作组杨志礼为组长。李生华来后能放下官架子,经常深入群众,访贫问苦,和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他坚持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的原则,工作稳妥、成果显著。总结出指导全省社教工作的几点意见,很受干部群众欢迎,老百姓夸他是“李青天”。
李生华始终保持着陕甘边南梁政府时党的好传统、好作风。他心里只装着老百姓和人民群众。他对自己的子女要求非常严格,从来不谋私利。他是党的高级干部,他的大女儿李婷娥1962年高中肄业后,那时干部人才缺乏,完全有能力脱产参加工作。只因左腿有点残疾,他不请求当地政府予以照顾,吸收为国家干部。许多下级、亲友劝他让其女儿脱产参加工作,他不允许。他说女儿身体不合格,不能特殊化。李生华开导女儿:“到哪儿都是为社会做贡献,你应该在华池农村广阔的天地里好好锻炼,并且照顾好公婆,使他们安度晚年。”他的儿子在兰州市参加工作后,也是在基层干一般工作,不搞特殊化,不去讨个“官”当一当。 “文革”十年浩劫中,李生华屡遭错误批判和迫害,曾被打成“彭、高、习”黑线人物,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改造。1969年11月恢复工作后,曾任省商业局副局长、省委机关党委书记,省五届人大副主任,省顾问委员会常委等职。他曾是三、四届省委委员、省五届人大代表。李生华是中国共产党忠诚的优秀党员,是人民政府能官能民的优秀干部,他在陕甘边区和解放陇东的革命战争中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革命事业做出过卓越贡献。华池和庆阳及陕甘人民永远怀念他。
1987年7月19日6时10分,李生华因多年勤奋为党和人民工作,积劳成疾,久治不愈,走完了他的革命旅程,病逝于兰州,享年73岁。
在革命前辈李生华即将诞辰100周年之际,本文特附原甘肃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甘肃省地方志编委会副编审、甘肃诗词和戏曲研究工作者徐慧夫先生挽李生华老前辈的一首诗歌,以表对他的深切怀念和无比的敬仰之情:
初识尊颜跃进时,惊看讣告岂无思?
南梁血战红秦陇,铁马纵横树赤旗。
文革哀时情渺渺,牛棚忧国心凄凄。
何期四化公先去,敬祭忠魂献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