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来他对武则天是注意研究的
小孟:“人一辈子谁知会碰上什么事,很难预料。我看书里面还讲到,宋朝有了刻版印刷,对出《资治通鉴》起了很大的作用。”
毛泽东:“自从宋朝有了刻版印刷,出书可方便多了。以前的书都是靠手抄。要是没有刻版印刷,这书出得来出不来,我看还是大有问题的。看来,成一件事,要八方努力;而坏一件事,只要一方拆台就够了,建设可比破坏难得多噢。”
这天,毛泽东谈锋甚健,面无倦色,谈得兴致勃勃。小孟听得非常认真,她觉得自己增长了很多历史知识,真是大有收获。她看到毛泽东愿意谈,也就不断地提出自己想到的问题。她又提出了关于武则天的问题。
“武则天,一个女人当了那么多年的皇帝,可真是不简单啊!”
对于武则天,毛泽东以前谈过许多,看来,他对这个人物是注意研究的。
“你觉得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她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上,人们连想都不敢想。我看过一些野史,把她写得荒淫得很,恐怕值得商量。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
谈到这里,小孟记起了毛泽东曾给她讲过一个关于武则天的故事:武则天当政时,一位大臣见她经常杀人,就向她提出建议说:“你这样杀人,谁还敢当官呀?”武则天听后不急不恼,只是让那大臣晚上再来一次。当然,那大臣吓得不知所措,天威莫测呀。当天晚上,武则天让人在殿台上点了一把大火,黑暗中的飞蛾见火便纷纷扑来,结果飞来多少,就烧死多少,可还是不断地有飞蛾扑来。武则天笑着对那大臣说:“这叫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本性难移吧!”那大臣立刻明白了武则天的用意。看来,只要高官厚禄,要当官的人会源源不断,哪里会杀得尽呢?
毛泽东还谈过武则天立碑的事:武则天有自知之明,她不让在她墓前的碑上刻字。有人说其本意是功德无量,书不胜书。其实,那是武则天认识到,一个人的功过是非,还是由后人去评论。
谈了武则天之后,小孟又转了话题:为什么这么一部大书,写政治军事的那么多,写经济文化的那么少呢?
毛泽东:“中国的军事家不一定是政治家,但杰出的政治家大多数是军事家。在中国,尤其是改朝换代的时候,不懂得军事,你那个政治怎么个搞法?政治,特别是关键时刻的政治,往往靠军事实力来说话,没有天下打天下,有了天下守天下。有人给《左传》起了个名字,叫相砍书,可它比《资治通鉴》里写战争少多了,没有《资治通鉴》砍得有意思,《资治通鉴》是部大的‘相砍书’”。
小孟:“‘相砍书’,可真有意思,‘砍’就是战争吧?”
毛泽东:“《资治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例子多得很呐。它要帮助统治阶级统治,靠什么?能靠文化?靠作诗写文章去统治?古人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我看古人是说少了,光靠秀才,30年,300年也不行噢。”
小孟:“古人这么说,现代人也这么说,为什么秀才就不行呢?”
毛泽东:“因为这些秀才有个通病:一是说得多,做得少。向来是君子动口不动手;二是秀才谁也看不起谁,文人相轻嘛。秦始皇怕秀才造反,就焚书坑儒,以为烧了书,杀了秀才,就可以天下太平,一劳永逸了。可以二世、三世地传下去,天下永远姓秦。结果呢?结果是‘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是陈胜、吴广、刘邦、项羽这些文化不高的人,带头造反了。”
谈到这里,毛泽东哈哈大笑起来,他似乎笑得十分开心。然后,他端起杯子喝了口水,接着说:“可是没秀才也不行,秀才读书多,见识广,可以出谋划策,帮助取天下,治国家。历代的明君都有一些贤臣辅佐,他们都不能离开秀才啊!”
(作者:郭金荣 本文摘自《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