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亭,1926年10月生于山东淄博,1940年从军报国,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多次战役战斗,曾4次荣立战功,3次受到毛泽东主席的接见。离休前任青岛警备区政委(正军职)。不久前,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寄给李治亭一幅题词,称赞他“与时俱进,晚节花香。”
笔墨书写历史
李治亭是著名的战地记者、军旅作家,他多次对人讲到:“我在战争年代经历了许多的事情。离休后,我有更多的时间写作,把自己所经历所知道的事情写出来,这是责任,义不容辞。”
经过几年的艰辛创作,55万字的《烽火人生》出炉,书中描写了我军从将军到英模、作家、记者近60个人物鲜为人知的故事。
为写好这部书,李治亭查阅了大量的史料,多次拜访老前辈老战友。他轻车简从,深入到当年战斗过的革命老区和战地,看望访问老村干、老房东,访问战争年代的新闻同行以及分散在各地的战斗英雄人物,一如战争年代当记者那样。
《血肉长城》是李治亭的第二部作品,于抗战胜利60周年前夕出版。他在抗战时期一直战斗在沂蒙山区,曾被山东省委、济南军区特邀担任《八路军山东纵队史》的编审工作。他历时数年,与全体编委一起,审定出版了5个分册颇具历史价值的珍贵史料。
去年4月,他的新作《第二十六军征战纪实》出版,张铚秀、华楠、李耀文、贾若瑜等20余位老将军参加座谈会,并致词鼓励。
李治亭深情地告诉记者:“我是战争年代的幸存者。这些年,我思念那些至今没有音讯的情同手足的战友。他们在何处?我常常为牺牲在火线上的战友而流泪,甚至夜不能寐。今天,我们过上了好日子,不能忘记他们啊!”
情系英雄模范
1997年国庆前夕,《中国国防报》编辑部——举办“共和国不会忘记——老英模相会在北京”活动,邀请李治亭出任筹委会名誉主任。
为了让这些共和国的老功臣相聚北京,李治亭顶着酷暑,昼夜兼程,赶到首都,全身心扑到了工作上。
在李治亭和组委会其他同志的努力下,11位老人赶来了。他们当中有智取华山的侦察英雄刘吉尧,雁翎队队长赵波,电影《小兵张嘎》的原型燕秀峰,京剧《奇袭白虎团》中严伟才原型杨育才,电影《上甘岭》王兰的原型、战斗功臣王清珍……那年,在北京,这些功臣阅兵、看升旗、上天安门,并与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张万年、迟浩田亲切交谈,受到了最崇高的礼遇。
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邀请李治亭参加赴福建老区慰问演出。他利用这一机会,探望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闻名全国的海岛民兵女英雄洪秀枞、拥军老妈妈刘维灿、英雄女炮兵班长许丽甘等9位英雄人物,并撰文讲述了这些红色老人的英雄事迹。
化作春泥更护花
离休后的日子里,李治亭关注最多的还是孩子。
2001年,青岛市南区慈善协会成立,李治亭应邀出任会长。在他的组织领导下,协会募集善款善物,救助特困大学生、危重病人、儿童白血病患者,工作开展得颇有成效。
27岁的蔡燕为做脑瘤手术先后支出几十万元,父母为此把房子都卖了,谁知术后又引发脑积水,需要再次手术。看着女儿蜷缩在床上苦苦挣扎,一筹莫展的妈妈心都碎了。为了帮助这家人,由李治亭会长牵头,青岛市南区慈善协会和青岛日报社联合举办“慈善茶会”进行募捐。那天,共募集善款169500元。当蔡燕的妈妈安女士接过慈善协会捐助的现金时,未及开口已是潸然泪下。
几年前,一名叫杜晓燕的学生,以570分的成绩被山东大学录取。因家境贫寒,她无奈地放弃了继续深造机会。慈善协会得知消息后,及时给她提供了4000元助学金,圆了她的大学梦。小杜在入学后寄给慈善协会的一封充满激情的信中写到:“感谢李爷爷,感谢慈善协会的叔叔阿姨们。你们是我的恩人,我一生一世不会忘记。我一定好好读书,努力成才,用行动报效祖国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