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史学大师陈垣:应该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

  

  1937年陈垣(左)与胡适

  11月12日,亚运会开幕当天,也是中国史学大师陈垣先生诞辰130周年纪念日。

  11月21日,国内数十位在陈垣研究、史学研究方面卓有实绩的专家学者齐集中山大学,追忆研讨这位广东籍学人、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的学术贡献。

  陈垣先生的长子陈乐素、嫡孙陈智超先生也都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新会陈氏”祖孙三代均在史学领域内蔚为大家,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陈智超先生应邀参加了此次研讨会,并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一 “应该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

  羊城晚报:陈垣先生有一个重要观点,即“应该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这句话是他在什么环境下讲的?他做过哪些努力?

  陈智超:这话他不止讲过一次,并不是一句即兴或者偶尔的话。最早应该是1921年,在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会议上。他当时的学生郑天挺回忆,陈老师(援庵)说:“现在中外学者谈汉学,不是说巴黎如何,就是说西京(即日本京都)如何,没有提中国的。我们应当把汉学中心夺回中国,夺回北京!”

  羊城晚报:他在不同场合多次重申过这个观点。

  陈智超:1929年,陈垣先生在北平师范大学兼任过一段时间历史系主任。他的学生柴德赓回忆说:“援庵老师深以中国史学不发达为憾,常说日本史学家寄一本新著作来,无异一炮打到我的书桌上。”

  1931年9月14日,胡适在日记里提到:陈垣问我,汉学正统这时候在西京,还是在巴黎呢?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两个人就相对叹息,希望在十年之后,把汉学中心夺回到北京。

  羊城晚报: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有这样想法的不止陈垣先生一位。

  陈智超:对,包括胡适、傅斯年、陈寅恪等诸位先生,都深以为憾,并且有紧迫感。祖父在北大的一位学生朱海涛回忆,“九·一八事变”以后,学生问陈先生对于时局的看法,他就说:“一个国家是从多方面发展起来的,一个国家的地位是从各方面的成就累积起来的,我们必须从各个方面努力和人家比……我们干史学的,就当处心积虑在史学上压倒人家。”

  二 学术没有国界,但学者有祖国

  羊城晚报:世界著名的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对陈垣先生非常推崇。但是我们也看到,陈垣先生曾作《敦煌劫馀录》,以“劫馀”二字表达对斯坦因、伯希和这些西方汉学家某些行为的斥责。那陈垣先生和伯希和有没有过交集,他们的关系如何?

  陈智超:伯希和确实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称赞援庵先生,都有记载留下来,这是一方面。此外,最近在存于巴黎吉美博物馆的伯希和档案中,发现有陈垣先生给他的信,信中提到,你寄来的文章我收到了,一共十五册。你请我送给王国维先生的单行本,我也转交了,但很可惜,转交三天之后他就自沉在昆明湖了。从这里就看到伯希和、王国维与陈垣三人之间的关联。

  他们两人有证可考的交往可以追溯到1924年左右。伯希和研究过摩尼教,来华在福州时听一位龚先生说,在福州乌石山有两块摩尼教的碑,但没有来得及去看。后来伯希和就写信给陈垣先生,托他有机会再查找一下。陈垣先生的助手樊守执是福建人,正好去福州办事,于是嘱他查找,花了很大功夫,可惜最后还是没有找到。

  羊城晚报:看来他们之间不仅有学术上的交流,而且是可以互相托付办事的关系。

  陈智超:应该说不是一般的交往。1933年,伯希和又一次来中国,当时他把俄国博物馆馆藏的《元秘史》拍了照片送给中国,中国方面招待他,我的祖父也参加了,而且还回答他的问题,这封信都保留下来了。

  羊城晚报:陈垣先生撰写《敦煌劫馀录》大概也就在上世纪30年代吧?

  陈智超:这部书是1931年出版的。为什么叫“敦煌劫馀录”呢?是因为敦煌的这些经卷,后来藏在北京图书馆(现国家图书馆),是经过斯坦因、伯希和掠夺之后,剩下运到北京的部分,一共八千卷。陈垣先生在助手帮助下,花了三个月时间整理清点了一次,编出了这部目录书,这应该说是敦煌卷子里面最早的、最科学的目录。

  出版的时候,陈垣先生在序言里点名批评伯希和:“(清光绪)三十三年,匈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相继至敦煌,载遗书遗器而西,国人始大骇悟。”有人当时就建议,是不是可以用词缓和一点,“劫馀”二

[1] [2] [3] [4] [5] 下一页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汉学  汉学词条  陈垣  陈垣词条  史学  史学词条  夺回  夺回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