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刘少奇同志是我们党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他撰写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著作,对共产党员应该如何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影响了几代共产党人。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学习型政党,为此我们访问了刘源上将,请他说说父亲刘少奇在学习方面的思想和故事,并就当前应如何加强学习的问题谈点看法。
记者:毛主席曾经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在社会上广为流传。请问这句话是毛主席在什么情况下讲的?有什么特殊含义吗?
刘源:这个说法我也听过,毛主席肯定是这样讲了,而且讲了不止一次。但是在哪一次讲话里讲的,具体怎么讲的,就不是很清楚了。在“文化大革命”中,还重点批过这个话呢,但是毛主席并没有否认过。毛主席说话有他独特的语言风格,比较随便、洒脱,也比较犀利、尖锐。他有些文人气质,用词文化味道很浓,如“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是不是说只有彭德怀才敢横刀立马?不是,共产党里这种人多着呢。他只是表扬彭德怀敢打恶仗、能打硬仗,所以不能生搬硬套地去理解。“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比较押韵,比较顺口,符合毛主席的说话风格。其实,他主要是表扬我父亲思想进步比较快或者常能根据新的实践出新的思想。并非三天不学习,真的就会怎么样。
我觉得很多时候反而是毛主席学习得快,思维跳跃大,我父亲和其他人紧跟,但老跟不上。说“三天不学习,跟不上毛主席”,可能更符合实际情况。父亲1949年秘密访苏的时候,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说服斯大林,怕苏联对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接受不了。当时,苏联老说咱们是小资产阶级革命,是一帮秀才领导一帮农民,其中有些甚至是地主的子弟。父亲为此写了1万多字的汇报,解释中国革命为什么要走这条道路。最后,斯大林非常难得,连着批了15个“对”,并且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要说搞马列主义、共产主义我们是先生,你们是学生,但是你们超过了我们,学生超过了先生,我为这个跟你们喝一杯。父亲说什么也不肯喝这杯酒。但斯大林跑到父亲跟前非得要他喝,所以父亲象征性地喝了点,然后以祝斯大林同志身体健康为名把酒喝完。当时,斯大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表扬是非常高的评价。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父亲和其他一些同志都还认为新民主主义符合中国实际、比较成功,毛主席就已经在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了。
记者:“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这句话,不管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但起码说明了一个问题,少奇同志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善于学习,进步很快。
刘源:父亲总是在强调实践在发展,学习要跟上,这是他的一贯态度。他说,我们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跟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可是中国的实际是什么样子的?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所以认识也必须随之不断变化,不断发展。而认识要跟上实践的变化,就必须学习。
认识到党的理论素养准备不足,是父亲强调不断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他在1941年给宋亮,也就是孙冶方的信中就指出:“中国党有一极大的弱点,这个弱点,就是党在思想上的准备、理论上的修养是不够的,是比较幼稚的。因此,中国党过去的屡次失败,都是指导上的失败,是在指导上的幼稚与错误而引起全党或重要部分的失败,而并不是工作上的失败。”1948年12月14日,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