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抗战中的中国勇士
吴纯青在开县王润波纪念碑前
壮士未埋荒草骨,书生犹剩少年头。他经刘伯承推荐考入黄埔军校,1933年率3000将士参加长城抗战
入档理由
王润波,开县汉丰镇人,生于1905年,黄埔军校三期毕业,1933年任陆军第17军25师149团上校团长,当年3月12日,在长城抗战中的古北口战役壮烈牺牲,时年28岁。
长城抗战是中日全面爆发战争前的一次著名抵抗战,始于1933年1月初,结束于5月15日,中国军队浴血奋战,毙伤日军5000余人,自己伤亡8000余人。战役结束后双方签订《塘沽协定》。王润波在战役中率官兵奋勇杀敌,用生命实践了生前誓言:“为救民族危亡,誓与日寇拼死斗争!”成为中华民族抵抗侵略英勇献身的典范,国民政府追赠他为陆军少将。1987年7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为他颁发革命烈士证明书。
本报记者两赴开县,首次披露这位巴渝儿子的故事。
延伸阅读
“巴出将”的开州版本
“蜀出相,巴出将”,是民间对四川与重庆人文历史的一种概括。
开县古为开州。开县文史专家刘登平称,“巴出将”在开州具有典型性:开州自古就是秦巴走廊的“文化客栈”,是巴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巴人是世界上唯一用战争书写整个历史的民族,从春秋到秦统一的漫长时光中,战争几乎成了巴国的全部内容。开州自古出武将,现代战争史上的开国元帅刘伯承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开州的盛山文化自唐代就闻名遐迩,诗词歌赋盛极一时,但如果谁要是认为开州人只知道雅赏风花雪月,则大错。儒说“舍身取义”,民间说“该出手时就出手”,这在开州人身上绝不含糊:戊戌变法公车上书时,开州6位举子毅然签名,占全川举人的六分之一,轰动京师;当中华民族遭遇最危险时刻,当时总人口仅50万的开州,就有61834名青壮汉子奔赴抗战前线,为国捐躯1396人!抗战时开州籍将校军官达多达70余名,其中王润波是全国最早牺牲的抗日将领之一;在重庆渣滓洞“11·27”牺牲的200多英烈中,开州占14位……
开州人尚武,民间多武林高手,它也是唐门武术的故乡之一。唐门武术善使用暗器与火器,威力惊人。历史上,曾有许多败落江湖的武将流落开州,带来丰富的武文化,如刘伯承的启蒙老师任贤书,就是石达开手下的著名战将,太平军兵败安顺场后,任侥幸逃脱,流浪开州,被刘伯承父亲刘文炳收留,“刘伯承跟任贤书学了6年诗文和武术。”
率团参加古北口大战
1933年早春,朔风从蒙古高原吹到长城古北口,四野冰天雪地,一片萧瑟。古北口,地处北平密云平原最北端,属燕山山脉的重要隘口,历史上它是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咽喉要道。早在北齐时,这里就修筑起长城;明初,大将徐达把古北口选为重要关口,后由镇守蓟州的名将戚继光进一步修筑,成为冷兵器时代锁钥京师的金汤重镇。
1933年1月,武器精良的日本关东军以热河省属满洲国为由,挑起长城之战,其主力第8师团在师团长西义一中将率领下,从辽西一路南下,势如破竹;3月4日,第16旅团川原侃旅团长率128轻骑狂飙数百里,竟不发一枪攻占热河省省会承德,3月7日进抵长山峪,据古北口只剩20多公里!
这时,中日两军都将目光集中到古北口:日军妄图通过它进犯北平、天津;中国军队唯有守住它,才能保障华北安全!
危急时刻,增援古北口的中国陆军第17军迅速向古北口集结,“17军第25师是参战的主力,”开县黄埔军校同学会联络组长、原黄埔23期毕业生吴纯青告诉记者,“我研究这段战史已有30多年,并与承德实验中学长城科考队建立了固定联系,他们近年来一直在古北口进行抢救性考察。”
记者采访到承德实验中学长城科考队队长、物理教师李焕强。李在古北口已连续考察七八年,遍查当地史志和老人,“当年中方参战的是第67军(军长王以哲)和17军(军长徐庭瑶),投入兵力8万人;日军则以第8师团、骑兵第3旅团等为主力。由于1931年关东军制造的9·18事变激怒了中国人民,更让广大爱国军人义愤填膺,大家憋足了劲,准备与敌血战一场!”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