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照片为作家张恨水。
这次去安徽潜山参加全国作家天柱山笔会,参观了张恨水纪念馆。
张恨水先生是中国上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最负盛名的章回通俗小说大家,他的《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都曾在当时引起轰动,仅《啼笑因缘》就被先后7次改编成电影放映,近年来他的《夜深沉》、《啼笑因缘》、《丹凤街》、《金粉世家》等亦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播映。国内出版社已出版了他的巨型多卷本《张恨水全集》,仅中长篇小说就达百余部数十卷3000余万字,还有诗词、散文、随笔、创作文论等卷,可见张恨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影响。
但他与毛泽东、周恩来都有过交往,这就不大为人所知。特别是周恩来一直关怀张恨水先生,并对他有过极为中肯、公正的评价。
周恩来称赞他“用小说揭露黑暗势力”,“同反动派作斗争”
张恨水一生创作了110余部中、长篇小说(说他是中国创作小说最多的作家并不是虚誉),但他大半生一直在从事新闻编辑工作,写小说完全是业余时间。他24岁时进入报社工作,从此便以新闻和写作为生。1938年1月15日《新民报》在重庆复刊,张恨水于此报编辑副刊。当时《新华日报》也迁来重庆,周恩来、郭沫若皆从武汉来到重庆领导工作。两家报社相距不远,并常有来往,周恩来很关心《新民报》,因为郭沫若与《新民报》负责人陈铭德、邓季惺伉俪为挚友,所以特地向郭沫若询问了《新民报》的有关情况。《新民报》曾遭日寇飞机轰炸,损失严重。《新华日报》得知后,曾派人送去罐头、火腿、饼干、香烟等大批物资进行慰问。两家报社患难与共,互相慰问(《新华日报》职工宿舍也曾遭受敌机轰炸),同仇敌忾,关系是很密切的。
1939年,新四军湖南平江通讯处的数位留守人员被杀害,一时全国哗然。张恨水对这种“相煎何急”的暴行悲愤万分。当时,董老(董必武)曾将讣告寄给赞成团结抗日的各界进步名人,张恨水也收到了一份,他当即写了一副沉痛的挽联:“抗战无惭君且死,同情有泪我何言。”并请堂弟张效良亲自送到新华社董老手中。张恨水的诗词功底很深,这副对联堪称文辞情挚并茂。所以,次日《新华日报》登出各界名流的悼念诗文,第一副是邵力子(国民党元老,参加过筹备中共一大成立)老先生的作品。第二副便是张恨水的挽联。这些诗文挽联在当时影响很大,周恩来对张恨水先生的正直和文采由此有所了解。
张恨水当时除办报外,一直热情激动地创作抗日题材的小说,如《虎贲万岁》、《东北四连长》、《巷战之夜》、《潜山血》、《游击队》、《冲锋》、《敌国的狂兵》等。但是,国民党当局却很反感,如张恨水写《前线的安徽,安徽的前线》,因触犯安徽当局,尚未登完,即被“腰斩”。在重庆写《疯狂》,也被重庆当局的“新闻检查”百般限制。但是,《新华日报》却热心支持张恨水先生创作有关游击队题材的小说。张恨水缺乏生活素材,他要求搜罗一些有关资料。《新华日报》资料室并非公开借阅单位,但对张恨水先生的要求却无不答应,允许他任意索看有关文件。张恨水看了有关八路军、新四军开展游击战争的大量资料,认为可歌可泣。他非常感动,同时也非常感谢《新华日报》提供的帮助。
1942年秋,《新民报》同仁想向周恩来请教时局的发展,周恩来欣然应允并约定了时间和地点。
那是一天晚上,张恨水和几位编辑同仁在《新民报》负责人陈铭德、邓季惺夫妇家中,恭候周恩来的到来。重庆的秋天阴雨连绵,陈家门口小路上狭窄而又泥泞,且无路灯;主人有些担心,便打着手电筒去街口迎接。不一会儿周恩来双脚沾着泥巴来了,他穿着一身朴素的中山装,微笑着和大家一一握手。落座之后,周恩来与大家谈起了时局发展等若干问题,在谈到国民党新闻检查制度时,他特别提到了张恨水和他的小说。他风趣地对张恨水先生说:“同反动派作斗争,可以从正面斗,也可以从侧面斗。我觉得用小说体裁揭露黑暗势力,就是一个好办法,也不会弄到"开天窗"。恨水先生写的《八十一梦》不是就起了一定作用吗?”
《八十一梦》是张恨水在重庆期间创作并在报纸上连载的一部章回体小说,旨在揭露国民党官场的黑暗与腐败。小说在报纸上连载之后,受到各方面读者的关注,张恨水本人也因此受到了特务机关的注意,他的来往信件开始受到检查。后来小说连载影响越来越大,国民党重庆特务机关出面邀请张恨水吃饭,委婉地威胁张恨水先生“是否有意到息烽(国民党的一个集中营)一游?”张恨水限于压力而被迫停止连载。但这部小说后来仍然出了单行本,而且延安也及时予以出版发行。对于延安翻印出版《八十一梦》,张恨水先生是一直感到亲切和光荣的。特别是这次听到周恩来的鼓励和肯定,他更感到亲切和莫大的鼓舞。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