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哥,请喝一杯茶呀,请喝一杯茶……”11月26日晚,北京人民大会堂,一首充满江西地方特色的《哎呀嘞》,拉开了“中国红歌会”大型晚会——《永远的红歌》的帷幕。
开场曲《哎呀嘞》是为此次演出重新创作编排的:一群身着青花瓷图案衣裙的少女,在江西民歌《映山红》的旋律中,表演江西特有的瓷乐。她们一边演奏瓷制的二胡、笛、碟、编钟、磬、扬琴,一边婆娑起舞,整个舞台既充盈着传统文化的意蕴,又跳跃着青春的律动。
从2006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首创推出,到2007年为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秋收起义80周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和迎接十七大,再到今年的“围绕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讴歌成就,凝聚力量”,以唱响红色经典、弘扬先进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活动主旨的中国红歌会,正在江西这个红色文化的摇篮中孕育、成长、壮大,向全国辐射。
“红色旋风”背后,是经典的不朽魅力
据介绍,中国红歌会举办三年来,全国共有13万多人报名参加,3000多人通过江西卫视荧屏演唱各个时期的红色经典歌曲,收看“中国红歌会”的观众规模超过两亿,100多万人次通过短信、电话、网络表达对红歌会的喜爱。
“一般人都认为‘红歌’只是战争年代的革命歌曲,‘中国红歌会’界定的红歌则范围更广、更大,它是指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广为传唱的积极健康、昂扬向上、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优秀歌曲,也包括从世界各国流传到中国,影响广泛、主题积极的歌曲。”中国红歌会总导演廖苏斌对记者说。
多位红歌选手共同演唱《唱支山歌给党听》。
徐丹,25岁,江西歌舞剧院演员,2008中国红歌会总冠军。徐丹说:“这次参加红歌会,最大的收获就是通过比赛使自己得到很大锻炼。红歌会比赛在赛程、赛制和规模上与其他比赛有很大不同。评委的点评非常中肯,能一语中的指出我唱功存在的问题,这是我在日常生活中领悟不到的,自己的心理素质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有专家指出,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时代如何变化,人们心底对真善美的向往是一致的,对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是一致的,而催人奋发、感人肺腑、激人坚定的红歌会所表达的对革命英雄的崇拜、对红色历史的缅怀、对幸福生活的赞美,正是代表了这样一种主流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观众形成了强烈共鸣,这也是红歌会为什么会受到各阶层、各年龄段观众广泛欢迎的根本原因。
江西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处长罗勇兵认为,红歌会为人们燃烧理想、释放激情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让人们把内心那种阳光的、高尚的、健康的、主流的东西表达出来。
探索荧屏选秀娱乐“绿色”模式
受“超级女声”等节目一度火爆的影响,当下许多电视台都在开展各种以“选秀”、“才艺展示”为主要内容的娱乐节目,确实引得一些年轻人的追捧,但往往又因为内容低俗、宣扬极端另类,难以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而许多教育题材的节目,内容虽然积极健康,但形式陈旧,也难以引起人们的兴趣。江西电视台,也曾面临这样的困境。
当其他电视节目纷纷锁定少男少女、俊男靓女时,红歌会却反其道而行之,打出全民参与牌,报名人群中既有朝气蓬勃的年轻人,也有成熟稳健的中年人、阅历丰富的老年人以及稚气未脱的孩子,他们大多对红歌有一份深深的挚爱,有一种令人感动的红歌情结。
作为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的唯一可以在晚间黄金时段现场直播的大型选秀活动,中国红歌会探索出一条荧屏选秀娱乐的“绿色”模式。
与其他电视选秀节目在评委问题上频出怪招导致封杀不同,“中国红歌会”的评委从一开始就是高起点、高层次,有的是红歌的创作者,有的是红歌的原唱者;既有德高望重的文艺评论家,又有德艺双馨的歌唱艺术家,如傅庚辰、吴雁泽、李谷一、李双江、阎肃、刘秉义、滕矢初、耿莲凤、赵季平、王佑贵、万山红、牟玄甫、雷蕾等,他们对于红歌都有自己精辟深刻的理解,他们真诚、亲切、中肯、专业的点评,使红歌会成了一次红歌精神的再普及、红歌艺术的再教育。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俞虹说,红歌会的评委回到了评委应该做的原点。很多评委在以前的真人秀节目中,变成了一个追求市场的秀。但在红歌会当中,我们看到了评委们专业的扎实性、知识的广博性、功力的深厚性、语言的幽默性,以及发自内心的对选手的欣赏和关爱。他们不仅仅是在评论、在点拨,更是在身体力行红色精神。
据活动主办者介绍,红歌会自唱响之日起,就立足于广泛的群众基础,不论男女老少,不论地位、职业,只要喜爱红歌,都可以报名参加。而来参加的绝大部分人都没有经过专业训练,没有出众的外表,甚至没有动人的嗓音。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