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观澜
毛泽东曾评价说:王观澜是我们党内最懂得农民与土地的人之一。1954年秋,王观澜被任命为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副部长。
1955年,毛泽东在中央工作会议和《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报告中,批评邓子恢等“像一个小脚女人,东摇西摆地在那里走路”。这样一来,原先制定的15年完成农业合作化的规划,在3年内就完成了。由于急躁冒进,违反规律,脱离实际,农村出现了不少问题,来北京上访的农民一拨接着一拨。
对农村出现的种种问题,王观澜极为关注。他身穿旧棉衣棉裤,亲自到上访农民家中,了解他们的困难和意愿。上访农民很乐意和这位“老农”干部谈心,但他们没想到,这位“老农”,正是他们要找的中央农业部门的高官。
带着农民遇到的实际难题,1956年4月,王观澜率一个工作组,南下浙江临海等县农村搞调查研究。在临海,他为农民算了一笔账,发现他们头年的人均粮食比上一年有所减少,副业和土特产品生产的收入也呈下降趋势。回京后,他给毛泽东写了一个报告,如实反映情况。他在报告中说:“看了农村和农民的实际情况,深感实际生活要比书本上复杂得多,丰富得多。”他建议:“我们党的许多负责同志,尤其是领导财经工作、领导城市工作的同志,最好也抽出一些时间,到农村去看看。”
报告受到毛泽东的重视,批示:“为农民算账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王观澜同志报告中所述临海县的情况,是农民不能增加收入的情况,如果这种县多了,则事情未可乐观,值得严重注意。”报告随即被批转全国各地。
看了毛泽东的批示,王观澜很是兴奋,他认为农村和农民问题,一定能得到切实解决。
但令人遗憾的是,接踵而来的,就是1957年的“反右”运动和1958年的“大跃进”浪潮,全国再度泛滥起一股更“左”的思潮。报纸上不断出现放“高产卫星”的报道,河北徐水某公社亩产超万斤的消息,还上了《人民日报》头版。
头脑清醒的王观澜不信,他随邓子恢副总理驱车前往徐水,深入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考察。两人不约而同地认为,情况很不正常。王观澜说:“亩产几万斤,不可能,也不符合当前的科学水平。”
在中央的一次会议上,王观澜再次表示:“这是主观愿望啊!有些东西,不要说科学知识,连农业常识都没有了!”
1961年春节前,王观澜应邀到中南海怀仁堂参加一个晚会,正好遇上毛泽东。两位30年的老战友相见,分外高兴。毛泽东拉着王观澜的手,让他坐在自己身边,询问他的身体及家里情况,并开玩笑说:“进城以后,你不来看我,咱们疏远了。”
的确,进城后王观澜与毛泽东之间显得并不紧密。当时全国上下涌动着对毛泽东的个人崇拜之风,王观澜对此却十分冷静,不跟风,不吹捧,他说:“毛主席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但他是人,不是神。”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