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9年的开国大典上,站在毛泽东身旁的一位长髯飘拂的长者,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就是革命家、教育家和爱国主义者张澜。
从一介书生、“川北圣人”,到新中国的国家副主席,张澜是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做官的?也许我们可以从他的座右铭中窥得一斑,那就是:人不可以不自爱,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强,而断不可以自欺。这几句话是张澜在1942年写的。已届古稀之年的他,将这几句话概括为“四勉一戒”。从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傲岸独立、不以外物而沉浮摇摆的人格,这大概就是孟子所谓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这不仅是张澜一生立德、立世的准则,更是自爱、自修、自尊、自强的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传承不息的道德力量,充分体现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精神追求。
阅读《北京日报》发表的《张澜的“四勉一戒”》纪念文章,重温张澜“四勉一戒”的座右铭,感佩之情油然而生。对于一个人来说,高尚的人格,美好的操手,坚定的信念,渊博的知识,都不是天生的,任何一种道德观念和品德行为的产生形成都有其历史、经济、思想基础,都是以相应的理论为基石的,是一种过程的积累,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结果。张澜的座右铭“四勉一戒”,就是如此,既令人感慨,也给人启迪。
我们都知道,腐败者必须要受到惩处,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党纪国法早已明确了的,可以说是妇孺皆知的。那么,为什么大大小小的贪官们仍如扑火飞蛾般奋不顾身,前腐后继呢?更有一些老干部,清廉、公正、勤奋了大半辈子,却在临近离退休的晚年违纪违法,身陷囹圄,一生清名毁于一旦,令人扼腕。追根溯源,就是因为缺德而败事。
德是成事之基,立业之本。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事业有成,高尚的品德素质是基础、是动力。崇高的理想信念给人以鼓舞,正确的道德规范给人以准绳。作为党的领导干部,有了高尚的品德,干事业就会忠心耿耿,做工作就会尽心尽职。所以,孔子曾以“修己以安百姓”为最高境界,对于今天的领导干部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始终是第一位的。
特别是品德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更不是一个人出身固有的,而是在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以张澜为例。张澜一生住屋简陋,做官从来不置私邸。不是住在“公家宿舍”里,就是租借简便寓所,或者寄身在朋友家中。新中国成立前夕,张澜被蒋介石监禁于上海虹桥疗养院。当时,他的生活十分清苦,手上却有一笔1700万银元的巨款,是民盟的活动经费,这笔款只有张澜一人有支取、动用之权。然而,张澜宁可清贫自守,而决不挪用分厘。
由此可见,“澡身而浴德,闭心自慎;先众人而为,修身为公;有容德乃大,宽以待人……”。高尚的品德只有经过自觉的、艰苦的、长期的道德自我修炼,最终形成一种道德人格力量,达到一种高层次的品德境界。所以,重温张澜“四勉一戒”的座右铭,大有催人警醒之效,更有催人奋进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