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重温毛泽东“和人民群众取得密切联系”意义

 

  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又一个显著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摘自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3卷第1094—1095页)

  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就决定了党必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始终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共产党员要善于同群众商量办事,任何时候也不要离开群众。党群关系好比鱼水关系。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

  当前,在全党上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矢志逆境赶超的重要时期、关键阶段,重温毛泽东“和人民群众取得密切联系”,意义更加深远。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必须始终深入基层,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情关心群众疾苦,真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学习实践活动的总要求中“人民群众得实惠”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的最终目的和目标。而要使群众真正得实惠,首先要了解群众的需求是什么,才能使我们的工作找到切入点和落脚点。但是,在现实中,少数党员干部成天浮在上面,不愿意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中去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而是坐在办公室里搞决策,导致一些乱指挥、乱作为现象时有发生,也使党群干群关系难以密切。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必须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中央强调,学习实践活动要突出实践特色。而实践特色怎么出,不是靠杜撰、假想出来的,而必须在实实在在的工作中去落实和体现。各级党员干部要立足于一线,着眼于基层,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要沉下身子、放下架子,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少做坐而论道的虚事,要在一线中培养锻炼自己做好群众工作的才干,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本领。要亲自上手,靠前指挥,既要做指挥员更要做战斗员,而不能身子不动嘴朗朗,做“甩手”掌柜。以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及时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把群众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时刻关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要求我们将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的目标,为群众多办事、办好事、办实事,通过具体细致的工作与人民群众手牵手、心连心,树立共产党员和党的干部的好作风、好形象,从而赢得群众的信赖和拥护。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必须坚持做到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统一,尤其要坚持对下负责、对群众负责,始终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支持不支持,作为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忧群众之所忧,解群众之所难,将工作做到群众心窝里,把实绩落实在百姓心坎上。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就必须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同甘苦共患难、同喜乐共命运。尤其是在当前金融危机还很严峻、还未见底的特殊时期,更要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要通过采取一切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全力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企业,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一道攻坚克难、共克时艰、转危为机。

  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必须切实履行好人民公仆的职责,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但是,总有那么一些挂着“人民勤务员”和“人民公仆”招牌的官员,干着完全背道而驰的事情,有的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有的唯上是从,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和虚假政绩;有的四处托关系,送票子,送女子,成天想着往上爬;有的信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抱着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心态,大搞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权权交易,不一而足。这样的官员,不可能赢得群众的信任、理解和支持,也不可能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更不可能树立亲民爱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温家宝总理说过,“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能让你坐在台上”。这句话,既是温总理自己一以贯之的执政理念,更是对基层官员的谆谆告诫。它很形象地说透了官与民的辩证关系,道出了政运亨通的真谛。党只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真心为民、真情惠民,让人民群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效,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才能使我党的执政之基更牢更久。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毛泽东  毛泽东词条  重温  重温词条  密切  密切词条  群众  群众词条  取得  取得词条  
精神

 毛泽东缔造无敌企业的历史秘诀

   毛主席领导党和人民在中国一穷二白的广袤大地上,建立了独立完整、蓬勃发展的国民经济体系,缔造了一大批世界上最具生命力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企业(...(展开)

精神

 抗洪精神与水文化

   1998年的夏季,在长江流域,在东北的松嫩平原,我国人民与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大洪水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大较量,其声势,气壮山河,可歌可泣;其成就,...(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