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抗震精神锻造文明之魂

 

  每一个来唐山的人,总会心存几分惊讶:一边是抗震纪念馆里那些慑人心魄的地震大劫难画面还历历在目,一边是日新月异的新唐山已经气势如虹……3月,万物复苏、春回大地的时节,记者前往唐山,在这种惊讶中感受着沧桑巨变。

  在抗震纪念馆,原唐山火车站门前的那口大钟被作为大地震的物证永久珍藏,钟上的时间永远定格在了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然而唐山人的精神并没有被大地震压倒。他们从废墟里爬出来,来不及擦拭身上的血迹,就顽强地投入抗震救灾中去。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唐山军民用生命、鲜血和汗水写下了气吞山河的新篇章:10年时间完成了恢复建设,从1986年起开始追赶全国改革开放步伐,“七五”期间的发展赶上全国平均速度,“八五” 期间超过全国平均速度,1996年跨入全国综合实力50强城市,2000年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综合实力排序第17位。

  迈步唐山街头,绿树成荫的街道,林立的高楼,秩序井然的交通,让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脚下曾经是大地震后的片片废墟。早在1990年,唐山就荣获联合国“ 人居荣誉奖”,成为获此殊荣的“中国第一市”。

  一个从大地震废墟上崛起才26年的新城,靠什么创造了这样不可思议的奇迹?记者漫步街头广场,走近街道居民。无论是出租车司机、街头漫步的老人,还是忙碌的青年志愿者,从他们身上,都让人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一种对建设美好新唐山充满信心的精神力量。市委书记白润璋告诉我们:这种精神就是在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过程中,唐山军民用血汗凝结而成的抗震精神,它是唐山城市精神的灵魂。

  从废墟上崛起的唐山人没有忘记党的关怀,没有忘记和亲人解放军一起经受血与火考验而形成的鱼水深情,更没有忘记在共同奋战中凝成的精神财富——— 抗震精神。

  1996年4月,在纪念唐山大地震20周年前夕,江泽民主席亲笔题词:“弘扬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把新唐山建设得更繁荣更美好。”江主席对抗震精神的高度概括,成为激励唐山人自强不息、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动力。多年来,唐山市坚持把抗震精神作为提高公民素质、建设文明城市的一条主线,并不断注入新的内容,使之成为唐山城市文明创建活动的核心内涵。

  靠一把小石磨起家的“全国十大女杰”、常记商场总经理常玉珍,是唐山城市文明创建活动中的典型人物。她致富不忘党恩,先后为救灾扶贫捐款26万多元,并出资700万建成一所2700多平米的革命功臣幸福院和革命老区孤儿村。如今, 19位孤老复员功臣在这里颐养天年,13位老区孤儿在这里幸福成长。

  人民子弟兵成为唐山城市文明建设的排头兵。在唐山,处处都能见到部队官兵创造的业绩。南湖公园过去是一片污水连片、蚊蝇滋生的塌陷区,如今绿草如茵,游人如织。5年来,驻唐部队先后出动兵力上万人次,清污拓荒、填坑造林,使这里变成了一座景色秀丽的城市森林公园。在唐山的山区乡村采访,人们津津乐道的是解放军义诊服务队。这是驻唐山某医院的近百名军医自发组成的,他们利用公休时间,走遍了唐山地区的深山、海滩,不管风霜雪雨,常年坚持,近万名病人得以及时治愈……

  患难与共的深情厚谊激发了唐山军民慷慨无私的气度。“哪里有难,唐山支援”,这已成为唐山人民的自觉行动。河北张北-尚义地震,唐山市人民捐献的 29卡车救灾物资第一批送达;江西九江洪灾,唐山是全国第一个捐献百万元的城市。5年前,当了解到唐山迁西县上营乡的办学条件急需改善时,驻唐部队官兵纷纷解囊,短短几天,20多万元凝聚着亲人解放军深情的捐款送到了这里———一所崭新的八一希望小学落成了,100多名山区的孩子从此告别了危房,住进了整洁、宽敞的楼房。

  抗震精神是唐山军民用血汗与生命换来的,让抗震精神代代相传,成为唐山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以弘扬抗震精神为主题的教育宣传活动成为全市中小学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全市目前有各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06处。两年来,先后有20多万大、中、小学学生进行了军训,广大学生的国防意识、集体意识显著增强。以 “一助一帮孤助残献爱心”为主题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唐山开展得红红火火,在他们的扶助下,全市4000名地震孤儿,8000多名地震伤残者幸福地生活着。目前,唐山的青年志愿者遍及全市的各行各业,人数达17万之多。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抗震精神锻造文明之魂  抗震  抗震词条  锻造  锻造词条  文明  文明词条  精神  精神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