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2月17日 瓦窑堡会议召开
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作报告
1935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举行政治局会议。
自“九·一八”事变和华北事变以后,抗日爱国运动开始高涨。全国人民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在这个转变时期,迫切要求中国共产党对国内形势做出正确的分析,制定出在新形势下的策略和政策,纠正严重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
12月17号,中共中央在陕北安定县瓦窑堡召开会议。会议主要讨论了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抗日联军和国防政府等问题,批评了党内那种认为不可能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和中国工人、农民联合抗日的“左”倾关门主义观点,并确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会议通过了张闻天起草的《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
会后,根据中央决议的精神,毛泽东于12月27号,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了题为《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这个报告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提出党的基本策略是,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建立起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因此,必须反对“左”倾关门主义,同时要坚持无产阶级在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瓦窑堡会议是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的伟大转折期间召开的一次极其重要的会议。它表明党已经克服了长征前一段时间内“左”倾冒险主义、关门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不失时机地制定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使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掌握了政治上的主动权,它表明中国共产党在总结革命的成功和失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已经成熟起来,能够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进行工作。
(来源:《红旗飘飘――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今天》)
瓦窑堡会议旧址
★1941年12月17日 中共施行“精兵简政”
1941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工作的指示》,提出必须普遍地实行“精兵简政”。从本年初开始,由于日伪对抗日根据地实行大规模的残酷“扫荡”,抗日根据地明显缩小,财政经济极端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必须相应地缩小军政机构,才能克服物质困难,以适应战争的需要。
在11月召开的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上,当时米脂县参议会议长、开明士绅李鼎铭等11人便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精兵简政”的主张。中国共产党对此主张立即采纳,并于当日起开始在各抗日根据地内广泛施行,中共中央指出:为进行长期斗争,准备将来反攻,必须普遍地实行精兵简政;精兵简政,节省民力,是目前迫切的重要的任务。中共中央要求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党、民众团体脱离生产的人数必须缩减,务求全部脱离生产的人数不超过、甚至更少于居民的3%。中央军委也发出相应指示。要求全军整顿组织机构,精简机关,充实连队,加强基层。中共中央还指示,精简下来的干部不应降级使用,而应集中于山地或送一部分到中央,加以长期培训,以备将来使用。
★1946年12月17日 中共北满部队一下江南
部队冒着严寒向松花江以南挺进
1946年12月17日,东北民主联军北满部队一下江南作战。东北国民党集中6个师的兵力,企图第一步打通通化、辑安(今集安)一线,尔后将南满东北民主联军消灭或困绝于长白山中。东北民主联军第四纵队,歼国民党军3000余人,威逼沈阳,迫使敌人改变部署,缓攻临江,一部回援本溪、醒社地区。第三纵队于1947年先后歼国民党军共计1700余人,12月冒零下40℃严寒,第一次越过冰封的松花江,向长春、吉林以北之敌进攻,迫使国民党军由南满调新编第三十师和第九十一师,由西满调第八十八师北援,粉碎了国民党军对临江地区的第一次进攻。19日,民主联军北满部队主力撤回江北,休整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