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摇篮瑞金:被赤色浸润血脉深处的红色故都
共和国从这里走来:永远的“红色之都”——共和国摇篮瑞金走笔
新华社南昌7月19日电(记者陈建华、林艳兴、赵菁菁)红色,是这片土地炫目的符号。
红色,是这座小城永远的图腾。
红色的土地,红色的建筑,红色的星徽,还有大街小巷飘扬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无不辉映着她昨天的历史和今天的光荣。
在共和国六十华诞的日子里,我们走进了共和国摇篮——瑞金,一座被赤色浸润血脉深处的红色故都。
游客在瑞金市沙洲坝参观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大礼堂旧址(7月3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谢家祠堂:“红色中国”的建政传奇
坐落在瑞金市叶坪乡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芳草如茵,历史的印迹曾在这里书写了浓重的一笔。驻足聆今,70多年前的那一幕仿佛又在眼前浮现——
1931年11月7日,位于瑞金城东6公里的叶坪村张灯结彩,人山人海。这座古樟掩映的村庄,也因为这一天载入了共和国的史册。
这一天,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叶坪村谢家祠堂隆重召开。大会宣告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随后选举产生了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委员会主席和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会议结束后,谢氏宗祠被木板隔成了15个房间,作为会上成立的外交、军事、土地、内务、财政、教育、司法、劳动、工农检察9个部和国家政治保卫局的办公室。
从此,瑞金这个闽、赣交界处的小县改名“瑞京”,成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第一个红色都城。
从此,瑞金见证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第一个工农民主专政的新型国家政权形式的建设过程,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管理国家政权、学会治国安邦艺术宝贵的尝试,见证了18年后建立新中国的那次气势恢弘的伟大预演。
建政之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印发货币,颁布宪法、劳动法等法律,发展苏区经济、创办社会事业,指挥全国苏区工作。瑞金市党史专家刘良说,临时中央政府是中国共产党最初的执政尝试,“九部一局”的架构是共和国国家机构设置的雏形。党在中央苏区的实践,为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工农红军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政府随之转移,不久后瑞金沦陷。
“上海建党,开天辟地;南昌建军,惊天动地;瑞金建政,翻天覆地;北京建国,改天换地。”瑞金人常常用这段话来表达作为红都人的光荣和骄傲。瑞金就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孕育了新中国的未来。
红井:执政理念的历史见证
对于瑞金,人们最初的印象大都缘于一篇小学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
当年,沙洲坝是一个偏僻的小村子。1933年4月间,临时中共中央政府机关从叶坪迁到了这里。一天,毛泽东主席办完公事回来,看到乡亲们在又洗菜又洗衣服的池塘挑水吃,深感百姓用水困难。他决心帮助老百姓挖口井。毛泽东亲自勘察水源,选择井位,带领战士们一起挖井。几天后,一口直径85厘米、深约5米的水井便挖好了,沙洲坝人从此吃上了干净的井水。
《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故事,让新中国几代人耳熟能详。如今,人们亲切地称这口井为“红井”。井旁的石碑上,“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两行大字更加醒目。
长征小学学生参加暑期夏令营活动(7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姜克红 摄
“搭帮(多亏)毛主席,我们用水早就不愁啦!”沙洲坝的池塘边,村民刘小兰一边洗衣服一边告诉记者。虽然村里早就通上了自来水,她还是习惯在水塘里洗衣服。
近年来,瑞金市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听民声、察民情、知民意、解民忧,使全市农民喝上了干净水,住上了整洁房,用上了卫生厕,走上了平坦路。78年前,中国共产党人描绘的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这幅和谐社会蓝图,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从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到天下第一大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靠什么取得最终胜利?靠的就是共产党心中有群众,群众心向共产党!正因为根植于老百姓之中,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一个完全区别于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改朝换代”、与一切剥削阶级掌握的旧式政权根本不同的新型人民政权才能建立起来。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