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圣地
延安,被人们誉为中国革命的圣地。这里曾是我们党的指挥中心和战略后方,这里诞生了光照千秋的毛泽东思想,这里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从1935年到1948年的13年间,党中央曾在这里落脚、锤炼,又从这里出发,走向全国胜利。
延安精神 永放光芒
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11月7日,中央机关到达瓦窑堡。1937年1月10日又迁驻延安,13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进驻延安。从此,延安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和战略总后方。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共中央在延安向全国发出通电,号召全民族迅速行动起来,团结一致,全面抗战。
延安革命纪念馆
1937年9月,中央决定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驻西北办事处更名为陕甘宁边区,正式宣告成立了陕甘宁边区政府,林伯渠为首任政府主席。1941年12月至1943年年底,边区又进行了精兵简政,精简了机构和人员,减轻了人民负担,极大地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这期间,成千上万的爱国青年冲破重重阻力,跋山涉水奔向延安。为了造就抗日救国的人才,中国共产党先后在延安创办了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民族学院、中央党校等30多所干部学校,培养了数以万计德才兼备的抗日军政人才。
凤凰山毛泽东旧居,《论持久战》一书就诞生在这里
1941年,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进攻和残酷“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以及自然灾害的侵袭,使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遭到了极为严重的困难。为了战胜困难,坚持抗战,1942年年底,党中央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号召解放区军民自力更生,克服困难,开展大规模的生产运动。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在1941年开进野草丛生、野狼成群的南泥湾,不到3年,便把这里变成了“陕北江南”。大生产运动不仅使陕甘宁边区克服了困难,渡过了难关,达到了丰衣足食,而且改善了党政、军政、军民关系,积累了生产建设的经验,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从事经济工作的专家和人才,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事业奠定了基础。
1942年2月,党中央在延安开展了整风运动。整风运动明确提出了“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的整风任务,确立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整风运动方针。经过全党的整风,用马列主义理论武装了全党,树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增强了各级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加强了党内的团结和统一,为党的七大胜利召开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取得最后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
1945年4月23日到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杨家岭中央大礼堂胜利召开,历时50天。大会选出由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5位同志组成的中央书记处,明确地把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七大以“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而永久地载入了史册。
革命圣地——延安革命纪念地
杨家岭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
毛主席和党中央在延安的13年,是艰难困苦的13年,是不屈不挠的13年,也是走向胜利的13年。在这辉煌的13年中,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伟大的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我们战胜困难、取得胜利的法宝。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正如江泽民同志曾指出的:“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延安精神都不能丢。全党同志,一定要结合新的实际,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使延安精神成为我们党在新世纪团结和带领人民不断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强大精神动力,使延安精神永放光芒。”
巍巍宝塔山 清清延河水
延安革命纪念馆建于1950年,原址在凤凰山麓,1968年在王家坪建新馆。向人们全面展示了1935年10月至1948年3月近13年间,党中央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在馆前广场上,耸立着毛泽东的青铜像。延安革命纪念馆现对外开放的除了“党中央在陕北13年革命实践”基本陈列外,还有凤凰山麓、杨家岭、枣园、王家坪、南泥湾5处革命旧址的原状陈列及南泥湾大生产运动辅助陈列等。
位于延安城内的中共中央旧址凤凰山,是党中央初进延安的驻地。现在这里开放参观的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旧居及红军参谋部旧址。党中央在这里领导中国革命由土地革命战争转入抗日战争。毛泽东在此居住期间,会见过加拿大医生白求恩,写作了《论持久战》等著作。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