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85年前,沈阳市沈北新区一对锡伯族夫妻陶翙鸣、李芳,从入党、入团之时起开始了他们红色地下工作者的生涯,此后的人生经历也由此鲜为人知。
他们到底走过了怎样的岁月和人生? 85年后,随着《锡伯夫妻抗日传奇》一书的问世,这个问题有了答案。
昨天上午,李芳侄孙李晓春通过电子邮件给本报记者传来7张李芳的照片。“这是我们首次给媒体提供姑姥的照片,《辽宁日报》是姑姥家乡的党报,感谢家乡人民记着他们! ”李晓春强调说。
万里寻访
沈阳市沈北新区是锡伯族聚居地。王兴华是沈北新区宣传部新闻科长,这份工作让他养成一个习惯,平日里在收集新闻素材的同时,还特别留意挖掘当地的相关史料。有一次,他在阅读《沈北风云》和《沈北人物》两本党史资料时,无意间了解到早年当地曾有一对锡伯族抗日夫妻,叫陶翙鸣、李芳。 “在我的记忆中,少数民族抗日英雄回族有马本斋,满族有佟麟阁,朝鲜族有李红光,蒙古族有萨师俊,彝族有卢汉等,唯独没有听说过锡伯族还有抗日英雄。我决定要把陶翙鸣夫妇的历史资料挖掘、整理出来。 ”
2010年初夏,王兴华着手搜集陶翙鸣夫妇的历史资料,然而在沈阳有关的档案、党史研究部门一番查阅后,收获无几,即使有记载,也是只言片语。但由此,他却梳理出陶翙鸣夫妇的工作履历。他决定,到陶翙鸣、李芳当年战斗、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寻访。
先是到营口,从当地的党史研究室和史志办得到陶翙鸣、李芳在营口特委做中共地下工作的珍贵历史资料;再到吉林的蛟河煤矿,一无所获后,又马不停蹄地赶到了舒兰煤矿,查到了李芳的档案;再赶往黑龙江的宁安市,在当地编撰的两本地方党史资料《中国共产党宁安历史》和《中共宁安党史人物》中,记载了李芳当年所在的抗联四团在宁安抗击日寇情况;此后又赶往北部的穆棱市,再直奔哈尔滨,再到内蒙古的满洲里,最后从满洲里返回沈阳,整个行程1万余里。
一个多月里,王兴华辗转于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4个省区的8个城市、两个煤矿,寻访了50多名知情人,查阅了30多个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历史档案。每天,不是奔波在路上,就是埋头在档案资料中,王兴华的整个身心都随着那些已经泛黄的文字资料走进了战火纷飞的年代。
英雄本色
尘封的历史资料经过挖掘、整理后,陶翙鸣、李芳的真实人生得以还原。王兴华给记者勾勒出这样的轮廓——
陶翙鸣、李芳都出生在沈北新区兴隆台镇盘古台村的贫寒家庭,陶翙鸣生于1908年,李芳小他1岁。陶翙鸣童年时跟教私塾的父亲读书,读高中期间开始阅读进步书籍,接受新思想。1926年,陶翙鸣跟李芳结婚。1927年,陶翙鸣加入中国共产党,经他介绍,李芳在那一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李芳加入中国共产党,是锡伯族第一个女共产党员。李芳,原名关玉梅、关碧云,参加革命后化名为李芳、老卿、王妈等。
入党后,陶翙鸣被派到沈北财落堡小学以教员身份为掩护开展党的地下工作。 1928年,受中共满洲省委指派,陶翙鸣回家乡建立了辽宁农村的第一个党支部——张家堡党支部。到这年秋天,陶翙鸣和几名地下党员先后在沈北地区发展了48名党员,组成了10个党支部。这些党员分布在岳士屯、财落堡、张家堡等15个村屯,尤以锡伯族人聚居的岳士屯村人数最多。
1930年,陶翙鸣、李芳被中共满洲省委派到营口开展地下工作。夫妻俩到达营口后,与在营口的地下党欧阳强组建了营口特别支部委员会,领导铁路工人与日伪铁路当局展开斗争。同年冬,组织又派陶翙鸣、李芳到哈尔滨中共北满特委工作。不久,北满特委遭到破坏,陶翙鸣被捕,李芳返回营口,继续坚持革命工作。
1931年,根据党的地下工作需要,李芳被中共满洲省委再次派回到哈尔滨中共北满特委。当时,中共北满特委书记武胡景与爱人侯志住在道里区。李芳化名王妈,假扮成武胡景夫妇的保姆看守特委机关。此间,李芳与北满特委的同志积极办报刊宣传党的抗日主张,领导制鞋工人和铁路工人与日伪当局进行顽强斗争。年底,满洲里国际交通站需要女同志掩护机关,李芳被派去与交通站负责人季中发假扮夫妻,以开杂货铺作掩护,负责护送国内与苏联来往过境的同志。当时,许光达、李达两位党的高级将领和许多地下党就是经过这个交通站秘密越境前往苏联莫斯科学习深造。
此后,李芳命运多舛。先到苏联学习,之后回国在东北抗联任团政委,后又在苏联蒙冤入狱。
陶翙鸣在1946年1月9日被国民党特务杀害,年仅37岁。1948年11月沈阳解放后,他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李芳在1954年回国,之后冤案得以昭雪。她一直工作、生活在吉林,78岁那年病逝。
留住历史
采访中,记者一直试图找到陶翙鸣、李芳的合影。遗憾的是,不但合影没有,就连陶翙鸣的照片似乎都没留下。只是昨天上午,李晓春给记者传来7张他姑姥李芳的照片。
但没照片、照片少又有何妨?他们一直被子孙后人装在心里。 李晓春今年50岁,他现在的工作单位前身就是李芳曾经工作过的舒兰煤矿。“她是我妈的亲姑。我小时候天天跟姑姥黏在一起,就爱听她讲革命故事。”李晓春至今记得姑姥曾讲过,她是怎样与人假扮夫妻蒙骗敌人的,她是怎样在周保中的抗联队伍中与敌人血战的,她是怎样在白色恐怖下给周恩来当交通员的……故事多得像星星,一直在他的脑海里闪亮。
据李晓春讲,当年李芳参加革命后,多年杳无音讯,家里以为她牺牲了,每逢烧纸时都带她的份。“姑姥这一生心中只装着革命和党,在国家困难时期,她主动提出给自己降工资,谁有困难向她借钱,她从不要人家还。”讲起往事,李晓春的声音竟有些发颤。
54岁的关占华是李芳的又一个侄孙,他现在的工作单位就在沈北新区,那是李芳的老家。尽管对姑奶的长相已模糊不清,但小时候父亲讲给他的有关姑奶的英雄故事却记得真切。据他父亲讲,当年李芳的孩子为了免遭敌人毒手,经常改名,到处躲藏,曾经就藏过他家,他父亲骗敌人说是自己的兄弟。“其实,从我记事起,父母就拿姑奶的事儿教育我们这些晚辈,姑奶是我们家族的荣耀,是我们锡伯族的骄傲,更是我们晚辈的榜样。 ”
两个月前,56岁的王兴华依据翔实的历史资料和素材撰写的传记文学《锡伯夫妻抗日传奇》出版,用22万字的笔墨浓缩了陶翙鸣、李芳不平凡的人生。 “一路寻访,我没少流汗;揣着感情去写,我时常流泪;但即使付出再多的心血,也心甘情愿,因为我就是要用文字把这段珍贵历史留住,让更多的后来人记住他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