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毛泽东的女儿李敏

1936年冬天,毛泽东和贺子珍的女儿李敏出生在陕北的保安县。当时毛泽东与贺子珍住在一间破旧的窑洞里,生孩子的这天,贺子珍叫警卫员另外找了一间小房子,这间房子连门也没有,贺子珍进去不一会儿,一个女婴就呱呱落地了。贺子珍的战友邓颖超、康克清等人闻讯赶来道喜,他们问:子珍生了吗?毛泽东风趣的说:"生了,生了, 生了个大鸡蛋"。

刚出生的李敏又瘦又小,周恩来的妻子邓颖超看见后心中顿时生出一种怜爱,说了一句:"真是个小娇娇呀",毛泽东听到后,想起《西京杂记》中的一句话,"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如芙蓉",便给孩子取名叫姣姣,但是后来人们都习惯叫她娇娇。

不久,中共中央进驻了延安,中国革命开始进入到一个令人振奋的新阶段。

1937年的年底,贺子珍离开延安,前往苏联治病,不曾想这一去,便造成了她与毛泽东的终生分离。

贺子珍离开延安时已经怀有身孕,到苏联后不久产下一子,1939年就在这个男孩刚刚开始咿呀学语的时候却不幸夭折了,贺子珍一度陷入孤苦之中。为了安慰贺子珍,1941年毛泽东同意让当时不满四岁的李敏前往莫斯科,与母亲贺子珍相聚,在那里李敏见到了两个哥哥毛岸英、毛岸青。后来,当哥哥们告诉李敏,他们的父亲就是中国革命的领袖毛泽东时,年幼的李敏一点也不相信。

采访:

在伊万诺夫国际儿童院里边,有个礼堂,挂着好多国际伟人像,有朱德的,还有我爸爸的像,后来我哥哥指着我爸爸的像说,这是爸爸。我不相信,我认为他在骗我,伟人是我父亲,我不相信。

解说:

1947年,贺子珍带着李敏回到中国。住在东北的哈尔滨。

1949年春夏之交,贺子珍的胞妹贺怡带着毛泽东的嘱托来到哈尔滨看望姐姐,另外再把李敏接到北京,让他回到父亲毛泽东的身边。当时的李敏对自己是毛泽东的女儿还有些将信将疑。在母亲的鼓动下,李敏给父亲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她写道:毛主席,大家都说您是我的亲生爸爸,我是您的亲生女儿。但是,我在苏联没见过您,也不清楚这回事。到底您是不是我的亲爸爸,我是不是您的亲女儿?请赶快来信告诉我,这样,我才好回到您的身边。

毛泽东读完信后哈哈大笑,很快用电报发来一封信,电报说:娇娇,看到了你的来信,很高兴。你是我的亲生女儿,我是你的亲生父亲,你一定长大长高了吧,爹爹想念你,也很喜欢你,欢迎你来。希望你赶快回到爸爸身边来。

采访:

那时候我相信了,也挺高兴的,在东北的时候我就知道我哥哥说的是对的,那时候爸爸给我来电报,称是我爸爸。

解说:

1949年初夏,李敏回到了毛泽东身边。毛泽东十分高兴,对其他几位中央领导人说,我家有个会说外国话的洋宝贝。毛泽东还要给他的女儿娇娇取一个正式的名字。

采访:

他(我父亲)就说,娇娇是小名,不好这么叫了,要取个学名,就叫我李敏,拿字典给我看,字典里有注解。

解说:

毛泽东借用《论语》中"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给他的女儿们取名为李敏、李讷,希望她们成为少说空话,多做实事的人。

李敏对于自己姓李父亲姓毛有点不理解,毛泽东给她解释说,他也曾经姓过李,还给她细细讲了姓李的来由:那是1947年的3月,蒋介石下令胡宗南调集20万军队对延安发动进攻,企图达到消灭中共中央和西北红军的目的。考虑到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悬殊,中央决定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主动放弃延安,采取诱敌深入的方针。毛泽东当时对大家说:暂时放弃延安,是意味着将来解放延安、南京、北京、上海,进而解放全中国,离开延安有延安,守延安失延安。那时候,毛泽东化名李得胜指挥作战,李得胜是离得胜的谐音。后来,这个预言实现了,中共中央撤离延安后,转战陕北,在运动中寻机歼灭了大量的国民党军队,胡宗南损兵折将,最后不得不撤出了延安。

李敏听到这些后很受教益,也喜欢上了自己的这个新名字。

毛泽东要求他的子女绝不能因为自己的特殊身份而有任何的特殊化。什么时候都要谦虚谨慎,夹着尾巴做人。尤其要尊重身边的工作人员。毛泽东身边的卫士有很多年龄和李敏相仿,但是,毛泽东还是要李敏、李讷她们称呼他们为叔叔。

采访:

他就说要夹着尾巴做人,他常提起这事,他说对工作人员要好,要尊重人家。工作人员付出劳动照顾我爸爸,我们好多事都不是靠自己作的,都是靠人家的劳动,所以要尊重人家。

解说:

从苏联回国的李敏,从前的主食习惯吃面包,和毛泽东一起生活后,刚开始吃米饭有些不习惯。炊事员有时候会给她做些面包。因为这个还受到了父亲的批评。

采访:

炊事员想改善伙食,那时候后楼做面包,他就想改善我们的伙食,就说吃面包,不是平常的时候吃,就早饭的时候吃面包。当时我爸爸知道以后,不是批评我一个人,批评李讷,批评我们四个人。还开了一个家庭会议,他说伙食有一定的标准,不要超过那个标准,吃中国饭也挺好的,不要吃外国饭。

解说:

李敏在中学时,许多同学都开始申请入党,她也跃跃欲试。当她把想入党的想法告诉父亲时,毛泽东却给了她一个意外的答复。

采访:

当时好多同学在中学的时候都申请入党,我也想参加学校的一些活动,我自己拿不定主意,我就想征求我爸爸的意见,我能不能申请入党,后来我爸爸反问我为什么要入党,我说人家都说鼓励的话,你倒要问我,他说我是党的主席,所以就要问。这就是关心嘛。

他反问我为什么要入党,我说是为了共产主义事业。别的我就答不出来了。

以后他让我在七千人的党代表大会上让我听他的报告。让我和我爱人一起去的,那时候我说我不是党员,他说我叫你去,后来我就去了。

解说:

在工作、学习和生活方面,毛泽东对子女的要求是很严的,但对子女的婚事却主张恋爱自由。李敏上大学后,遇到了自己的小学同学孔令华,不久两个人便产生了感情,孔令华的父亲孔从洲是解放军炮兵的副司令员,而有关孔令华家里的情况李敏却不太了解。

采访:

他问我他叫什么名字,他的父亲是谁,是干什么的,我答不上来,他就批评我,你跟人家谈恋爱,你都不知道人家的父亲是谁。你怎么谈恋爱呀,我说我也不跟他父亲谈恋爱呀,我们都是在八一小学的。我们都是干部子弟,我想他爸爸也是干部,我就没打听他爸爸是做什么的,他说你要问清楚,你再谈。我就问了孔令华,他就把他的父亲介绍给我了,我就跟我爸爸说了,我爸爸说那我认识,挺好的。

解说:

李敏和孔令华准备结婚时,正赶上1959年的庐山会议。毛泽东要他们将婚礼推迟几天,等他开完会回来再办。

采访:

我就等,原来说一个礼拜就回来,后来两个礼拜没回来,我就急了,就打电话给卫士长,卫士长跟他说了,我爸爸说一定要等他回来举行婚礼,一直到八月份,八月27号回来的,28号举行的婚礼。

解说:

1959年八月28日,毛泽东亲自主持了孔令华和李敏举行的婚礼。那一天毛泽东非常高兴,平常不大喝酒的毛泽东在婚宴上与来宾频频举杯,并与他们合影留念。

李敏和孔令华结婚后生了一个儿子,毛泽东知道后很高兴,他特意给外孙子挑选了名字。

采访:

他给了一个条,上面写的数,还有人的名字,马、恩、列、斯,还有姓,可以从这里边挑,后来就取列宁的宁,还有宁宁的爷爷孔从洲一块取的名字,给了我一个继字,继承的继,我取的宁字,就叫继宁。

解说:

解放后,贺子珍先后在沈阳、天津、杭州等地工作,最后定居在上海。李敏和孔令华结婚后,毛泽东经常让李敏代自己去看望贺子珍,贺子珍常对李敏说:你的爹爹也是很孤苦,很寂寞的,你要多体贴他。李敏在北京和上海两地穿梭往来,成为父亲和母亲之间信息沟通的桥梁。毛泽东李敏的嘴里知道贺子珍病了,不肯就医服药,就写信劝她一定要遵医嘱按时服药。说来也怪,每次只要收到毛泽东的来信,贺子珍就会改变态度,药也吃了,情绪也好了。

每一次李敏去看望妈妈贺时毛泽东都会给贺子珍捎去一些东西,母女见面后,贺子珍会详细询问毛泽东的身体和饮食起居的情况。李敏返回时,贺子珍又会让李敏毛泽东带回一些东西。

采访:

我爸爸送我妈妈一个手绢,我妈妈就捎一些南方菜。我爸爸大便干燥以后就吃蔬菜,每年我妈妈都弄一个芦包,就是芦苇编的,这么大一个芦包,包一包蔬菜。他就看看就点点头,他看见了。(我爸爸问我妈妈)身体怎么样,问我舅舅,问我家里的亲戚。

解说:

1963年李敏和孔令华搬出了中南海,过上了独立的小家庭生活,离开中南海之后,李敏见父亲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

采访:

刚开始一两年的时候可以看到,后来到文化大革命当中就看不到了,我到大门口不让进去,后来通过汪东兴,他说,你怎么不常来看我,我说门槛高了,不能进了,后来他叹气,我就说想来看,不让进来……。

解说:

毛泽东生命的最后阶段,李敏去中南海看望过父亲两次,最后的一次毛泽东的身体已经极其衰弱,一般人已经听不懂他的语言了。

采访:

他就说你多大岁数了,我说我三十九了,他说不对,你三十八,后来他就做这个姿势。我不懂,我就问了张玉凤,我说爸爸这是什么意思,我不懂,张玉凤没有给我翻译,我说我没听懂。

解说:

对于这个手势的意思,后来人们有种种猜测,有一种说法是,这个圆圈表示桂圆,而贺子珍当年的小名就叫桂圆。那就是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毛泽东还在惦念着贺子珍。至于这个手势的真正含意也许永远是个谜了。

采访:

他去逝以后我每个月去一次(纪念堂),后来就半年去一次,以后我就一年去一次或一年去两次,后来我脚崴了,又发高烧,我就没去了,一直到这几年又去了,一年去两次。现在好一点了,不像刚开始了,刚开始做梦都梦见他。

解说:毛泽东逝世后,李敏和孔令华在家里为父亲设立了灵堂,他们和其他的兄弟姐妹回定期在家里祭奠父亲,李敏还常常陪着母亲贺子珍去毛泽东纪念堂缅怀父亲。 最开始填,家长是填的工作人员的名字。但这个事情也不能成,逐渐地就改了以后。但是我填的籍贯,我还是填的延安。我本来应该是湖南嘛,应该是湘潭嘛。但是我填的是延安,我自己认为我是延安出生的。但是大了,到了高中了,就比较正规了。该怎么填就怎么填。

解说:

李讷刚上小学时,因为学校离中南海比较远,工作人员就用小轿车接送她。毛泽东认为这是典型的特殊化,后来再也不让他们这样做。

采访:

小学住校,就在这儿,就是育英小学。我们反正一个礼拜吧,能回一次家,跟大家一样。开始不是小车接吗,后来我父亲不同意,说这样特殊化不好。就派一个大一点的车,就像那种面包车。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大的,就是大一点的能坐十几个,二十几个人的。就是一次接送中南海的小孩都接回来。

解说:

李讷从小就有和父亲进行思想交流的习惯。上大学后学习上有了什么心得,她都会写信向毛泽东汇报。

采访:

我以前是在实验中学是个女校,而且那个学校干部子弟很集中。就是我中学基本上就是可以说还是在那个圈子里面。到了大学就不一样了,全都是一些个普通群众的子弟。工人哪,农民,特别是一般干部的子弟,干部子弟就很少,这个对我帮助很大。因为你就是父亲再严格要求你,再要你就是不要特殊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骄傲,毕竟身上总还是有些东西。你一碰到这么多的群众了,对自己说实在的触动是很大的。所以思想上有很大的,有剧烈的变化。

就觉得自己要改变,不能像以前那样的。老是那么自以为是啊,觉得自己好像怎么高明啊,看不起人啊,觉得很不应该这样。所以思想经过很剧烈的变化,特别是学雷锋,对我就是触及得很大。我就觉得一定要改变自己,要变成一个普通的,跟大家一样的那样的,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健康的,就是和大家打成一片。我就中间有一段,可能给他信写得少一点。就是自己在那儿想事呢,觉得自己不行,比起别的同学特别差。自己干部子弟那些弱点,反正觉得要痛改。

解说:

《庄子》一书中,有一篇著名的寓言叫《秋水》。记述了自高自大的河伯,和虚怀若谷的北海神之间的对话。河伯在对话中,意识到了自己的狭隘和浅薄。李讷在读了《庄子·秋水篇》后,思想上很有触动。她给毛泽东写信,汇报了自己的心得。

采访:

《庄子篇》,实际上是我们大学的课程,它有汉语课,就学那个。我学的这个,我一想我觉得,我自己就挺像那个河伯的。我觉得应该改变,彻底地改变自己这一切。跟上大家,跟大家打成一片。所以就后来想通了,就给他写了信。他就很高兴,所以他给我回信,就说要读浅要不深,不读那个。我以前那么大的厚本子,一本子一本子读。他说你应该是由浅到深,而且应该合群。就是和大家打成一片,要开朗。通过这个以后,我就开始就是在思想上就觉得,父亲说的真是对,应该按他的教导做。逐渐精神上也比较开朗了,和大家相处得也比较好。我觉得父亲对我的鼓励是最大的,最最重要的鞭策。他一贯严格要求我们,从小要求我们不要特殊,不要娇骄二气,不要翘尾巴,不要自以为是。但是真正触动我是在大学这一段,这个前后可能有十来封信吧,反正都在档案馆呢,我这儿没有。他都是鼓励我的,特别是我身体不好,他(我)每年都要生病。每年,我几乎每个学期都要生病。所以他在(我)生病的时候,对我写信鼓励是最多的。就是要我要有意志,要有毅力。他说他对我的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为人一定要立志。要有志气,要有毅力。所以有那一首诗嘛,就是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终)不还。还有好多这方面的,比如曹操的很多诗,赢缩之期,不独(单)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像这些很多的诗词,我觉得他对我的严加管教吧,可以说我很感谢他。

解说:

1960年前后,李讷在北京大学读书。当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出现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加上苏联撤销了所有的对华援助,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老百姓普遍吃不饱饭。毛泽东忧心如焚,他带头减少了自己的粮食定量。而且很长时间不吃肉,不吃鸡蛋。只有在李讷放假回家的时候,才让厨房弄点好吃的,给她打打牙祭。

——自《毛泽东的女儿李讷访谈录》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毛泽东的女儿李敏  李敏  李敏词条  毛泽东  毛泽东词条  女儿  女儿词条  毛泽东的女儿李敏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