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秉德,现任全国政协委员的周秉德是周恩来之弟周恩寿6个子女中的老大,是周恩来的嫡长侄女,生于东北哈尔滨。周家一直是男丁兴旺,女性稀少。以周恩来这一支而言,祖父亲兄弟5人,没有女性;父辈亲兄弟4人,又没有女性;到了周恩来自己这一辈是亲兄弟3人,还是没有女性。所以,周秉德就是周家直系4代人中出生的第一位千金。因此,她的降生,使整个周家的人都十分高兴。周恩来的四伯母杨氏居住天津,还特意请人帮她写信到哈尔滨,表示对这位孙女降临人间的祝贺;周恩来的二弟周恩溥为这位侄女的出生写下了“吾家添丁,周门大喜”八个字;周恩寿还特意跑到吉林,找时任吉林省教育厅长、也是周恩来南开的同学帮女儿起名字。这位厅长再三考虑,截取了屈原的作品《橘颂》辞里的“秉德无私,参天地兮”中的两个字作为她的名字。可以说,她是当时周家人的掌上明珠。新中国成立后,12岁的周秉德随父母来到了首都北京,来到了开国总理、也是她亲伯伯的周恩来身边。
新中国刚诞生时,经济上还非常困难,所以,上到党和国家领导人,下到一般基层行政工作者,他们都是只工作而不拿工资,每月仅发少量的津贴。各位领导人在身边的子女和嫡系亲属都由组织上安排他们的生活。周恩寿是多子女的家庭,津贴不高,他要养活孩子、照管好家庭,有一定的困难。没有亲生子女的周恩来就让弟弟把大的孩子交由他抚养。这样,周秉德就成了最早来到中南海西花厅,来到伯父伯母身边的晚辈。她的少年生活是幸福的:每到星期天可以回到中南海西花厅的家,还可以参加当时中南海里专为领导人举办的舞会,陪伯伯或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跳舞。同时,由于在中南海,她还可以见到日常生活中的毛泽东,与毛泽东的女儿李敏、李讷等成为好朋友,在她少年时代用的留言本上还留有毛泽东给她的亲笔题词。
1952年,周秉德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初中毕业,是升高中日后好上大学以至出国深造,还是报考别的学校,她有点拿不定主意。
就在那年的春夏之交,周秉德看到了一部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影片的女主人公瓦尔瓦娜在贫穷落后的农村忘我献身的精神,深深打动了少女周秉德的心。教师的职业真是太神圣、太伟大了!她下决心要去当一名人民教师,做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星期六回到西花厅家中时,周秉德满怀激动的心情对坐在一起吃饭的周恩来夫妇宣布说:“我有一件事情很想听听你们的意见:我不准备考高中,想报名考师范学校。”“那好啊,和我一样啊!”邓颖超高兴地接过侄女的话茬,“我原来也是当老师的,而且当年才16岁。做老师非常有意义,何况我们国家又非常需要从小培养各种人才的老师呢。”
邓颖超一边说一边望了望正低头吃饭的周恩来,接着说:“我已经同意了,你怎么不说话呢?”周恩来听了之后,轻轻地放下手中的筷子,深情地望着自己的侄女,显然,他对侄女的这一选择是满意的,他对邓颖超说:“有你一个人说就够了,得让她有点独立思考嘛。你说了我再说,她压力不是太大了吗?将来她要后悔起来都没办法了。况且,秉德还应该听听她自己父母的意见吧!”
周秉德的父母心里明白,孩子们要想有前途,必须靠自己努力奋斗,绝对不能奢望伯伯这棵“大树”。秉德学习成绩优秀,又正当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人才奇缺的年代,她上高中、大学以至出国深造是完全可能的。所以她的妈妈希望她上高中,即便想当老师也可以高中毕业后报考师范大学。无奈秉德自己已下定决心,父母也只好同意了。这样,1955年秉德从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到北京市朝阳区第三中心小学当上了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后来又被组织上选调进朝阳区委宣传部。就这样,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在工作上也在一步一步地前进,但每一步都是她自己走出来的。
周秉德长征路上忆伯父
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同二十多位开国元勋子女一起寻根追梦,正奔走在父辈当年的长征路上。 行进途中,记者采访了周秉德女士。话题自然是长征,红军,伯父。
周恩来是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处理国家事务,日理万机,其非凡才能都被外界所熟悉。但周恩来还是红军的创建者之一、卓越的军事指挥家,与军队有不解的情缘,这一点,世人知之甚少。周秉德说,伯父工作极忙,完全没有时间讲过去的经历,特别是长征中经历的艰难险阻。他是一个从不张扬自己的人。可以说,在中共党史上,周恩来对军事重要性的认识最早,从事军事实践的时间最早,担任军事领导人的时间最早。他一直处于军队的核心领导地位,一些重大决策和胜利几乎都与他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
早从一九二四年起,周恩来即相继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常务委员兼军事部部长、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政治部主任、东征军总指挥部政治部总主任等职,主持组建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铁甲车队,是中共最早从事军事的领导人。
周恩来被公认是红军即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之一:“八一”南昌起义,开创了中共独立领导革命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新时期,这一天成为中国的建军节。而领导这次起义的正是周恩来,他受命担任前敌委员会书记。
在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周恩来一直是最高军事指挥者之一,担负了中革军委极其繁重的工作,参与制定重大的战略决策,亲自起草作战文电,特别是在长征后期,他患重病,仍坚持指挥作战和工作,对保证红军顺利完成长征作出巨大贡献。
周秉德说,伯父与众多老一代革命家、中共元老将帅们关系密切,历史渊源深厚,是朱德元帅、贺龙元帅等人的入党介绍人。
在贵州遵义,周秉德参观中共遵义会议旧址时感慨万千。她说,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中重要的转折点,在这次会议上,伯父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九三五年一月,中共在遵义举行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周恩来作为党和红军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坚决支持毛泽东军事正确路线,纠正错误的军事路线,确立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起了重要作用。遵义会议决定仍由中央军委主要负责人周恩来、朱德指挥军事,周恩来为最后下决心的负责者。
周秉德记得,伯母邓颖超曾对她说过一件事,长征过草地时,伯父病得非常严重,高烧四十度不退,多日昏迷不醒,当时缺医少药,好多战士找来冰块为他降体温,十几名战士轮流为他抬担架。其中一名战士叫杨立三,在大家的照料下,终于使伯父转危为安。杨立三五十年代初病故,伯父知道后亲自为他抬棺执拂。
周秉德说,我从后来的许多资料和与许多人交谈中,得知当年组织战士们抬担架的,是当时干部团团长陈赓大将。
“伯父说过一句话,至今记忆犹新。他曾教诲我,他们当初参加革命的时候,随时准备牺牲,从没想到过个人安危。很多人牺牲了,我活了下来,只是个幸存者,想到那些死难的烈士,没有权力不去努力工作,没有权力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说到此次自己重走长征路,周秉德兴致盎然:“这是我多年的一个愿望,可以了解很多红军动人事迹,我很高兴圆了多年的梦。”
她看到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百姓至今对红军感情深厚,发自内心地热烈欢迎红军后代,非常感动。尤其沿途还看见许多年轻一代、大学生们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重走长征路,非常欣慰。她希望红军传统、长征精神代代相传下去。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