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荆州,始于先秦时期900里云梦大泽,因水而生。滚滚长江水奔流而过,两岸是逼仄的大山,江面上的船只往来穿梭、川流不息。
千年后,船舶发动机的节奏代替了打筑石堤时喊的号子。不变的是,守护长江的劳作。
一大早,陈景旭、孙红艳夫妇带上馒头和一叠黑色垃圾袋起锚出发,到港口停泊的船上收集、转运垃圾。
2007年夫妻二人下岗后,卖了老家的房,借钱,凑了40多万,买了清运垃圾的船和皮卡车,干起长江垃圾清运营生。船取名叫“荆长净1号”,孙红艳说,意思是保护荆州长江洁净。这是他们第一次为船卖房。“也不是说这个事情肯定能成,就是我们两人都是在长江边上长大的,以前从那边过河到这边来上班的时候,看到蛮多那种漂浮物,垃圾、塑料袋。其他的港区已经有这种船去收垃圾。这个事情还是挺有意义的,试一下吧。”她告诉记者。
12年来,只要天气允许出船,夫妻俩就从建华管材码头起,逆流而上,沿江收取船上垃圾,直到荆州旅游码头止,径流约10公里。从早上忙到下午,再返回,把垃圾提上岸,装上皮卡车,拖到最近的锅底渊垃圾站。如果天气不适出船,夫妻俩就开车顺着沿江码头,挨个上船收。
夏天,上蒸下煮,驾驶室像蒸笼,甲板晒得烫脚,皮都晒掉几层。冬天,江上寒风刺骨,甲板结冰,溜滑得很,须小心翼翼。“环境苦倒不怕,马路环卫工也很苦,最怕的就是船主不配合,垃圾不好收。”孙红艳说,以前船主环保意识差,听说收垃圾还要钱,使出种种手段刁难。
有一次,一艘大货船老板将船底清理出来的淤泥当垃圾要他们清走,为避免冲突,夫妻俩一声不吭将沉重的淤泥一袋一袋背到自己船上。还有一次,他们准备上船去收垃圾,船员当着他们的面把垃圾丢进长江,然后砰的一声把门关上,夫妻俩只好把垃圾打捞上来,开船离开。“有的跟你大吵大闹,有的闭门不见,有的拿斧头威胁……”孙红艳说,收费其实不高,物价局没有具体标准,他们只好按照行规,根据船舶吨位大小来收,几千吨的收100元,几百吨的收50元。“如果不收垃圾,船员就会乱扔,江上到处都是漂浮物。”孙红艳说,长江海事部门会监督我们,搞不好,饭碗保不住。房子都卖了,全部家当都押在这条船上。为了生计,夫妻俩只好忍气吞声,坚持下来,一干就是12年。
自从国家实施长江大保护以后,船只垃圾收集,甚至是船上垃圾分类都有了明确的执行规则,船主们环保意识大大增强,收垃圾顺畅多了,夫妻俩终于迎来好时候。
她告诉记者:“在没有涨水的情况下,这水清澈得在江面上可以看到水下的草。现在江边上砂厂已经拆了,拆了后全部都绿化了,溜达溜达散散步,好多了。”
这样的治理劲头,不光在湖北,还在整个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部最新数据显示,目前长江经济带地表水环境质量总体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呈好转趋势。
雨后的长江边,滨江公园蒙着一层水汽,草青树绿、花朵缤纷,听着夏虫鸣叫、树叶喧哗,令人心旷神怡。
孙红艳说:“有看见两只江豚跃了两下。到了清晨和晚上的时候,还有那种蛮大的鸟,我不知道叫什么,就会一阵一阵地飞过去。”
孙红艳常来溜达一下的滨江公园,如今是很多人的共同选择。有市民说:“长江的水可以变得更清更绿,要是我到了六七十岁,如果有了孙子,我也会把他带到这参观。”也有市民表示:“感觉蛮舒服,我非常喜欢来这里玩,以前没得地方,找不到去哪里玩。我自己喜欢到江旁边的公园,视野开阔,空气好。”
2018年底,夫妻俩又卖了住着的一套房改房,筹资140万元,港航局补贴80万元,建了一艘新船,这是他们第二次为船卖房。这样一来,他们的工作环境能好些,更重要的是,新船能装载更多的垃圾和清运油污水。“新船上有卧室,有厨房,再也不用吃馒头榨菜喝开水了。”孙红艳说:“现在管理得也完善一点,我们也更有信心了。那时候只是为生存,但现在长江大保护,虽然我们是下岗工人,但可以参与,可以尽量把它做得更好一点。”
一江浩荡东流的清水,离不开陈景旭、孙红艳夫妻十几年无怨无悔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家园的建设,离不开每一个行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