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张小侠是陕西省棉花机械厂篮球队的一名合同工。那时,她的工作是上班兼打球,每月工资450元。时隔一年,临渭区阳郭镇一所民办聋哑学校招聘教师,每月工资65元。这则消息勾住了张小侠的心,她毅然辞去篮球队的工作,走进这所聋哑学校。那一年,她21岁。
许多人都说她傻:“年纪轻轻的,咋不知好坏,放着高工资不要,却偏干那劳心不赢人的事儿。”
然而,张小侠说:“做特教,虽然辛苦劳累,可这是我早就想干的事业。”
1996年7月,聋哑学校因经费紧张而停办了,刚结婚不久的张小侠只好回到家里。她面临重新择业的难题,但那时的张小侠,脑海里全是那些孩子。他们从“咿咿呀呀”到现在能说出完整的一句话,就这样半途而废太可惜了!就在她犹豫时,几位聋哑学生家长找到了她,支持她在渭南办一所特教学校。
1996年9月,张小侠创办“渭南市临渭区曙光特殊教育学校”,只有两名教师、一块黑板、几排课桌、一溜用砖头支起的床铺和21名聋哑、智力障碍的年幼学生,她又重新站在了爱心教育事业的阵地上。
语音教学,是聋哑儿教育最基本、最繁重、天天都必须坚持的工作。由于学生听不见,只能面对面看着老师的口型,亦步亦趋地模仿着学习,既费时又费力。
一天,学校组织学生到西安康复中心做听力测试。在那里张小侠第一次见到训练聋哑儿童说话的语训机,十几个孩子同时带上耳机,一边看着老师的口型,还能听到老师的声音,她恨不得马上买一台回去试用。当时一台语训机售价1.8万元,昂贵的价格令她十分苦恼。为了让孩子们能听到美妙的声音,早点脱离无声的世界,张小侠决定贷款买语训机。她亲自去北京生产厂家考察后,2000年7月将聋哑儿童语训机买了回来。语训机,当时除西安市外,在省内绝无仅有。随着它的到来,渭南市聋儿语训部9月20日在校成立,学校又增加了一个拥有近20名学龄前儿童的语训班。那时的曙光特殊教育学校已有学生60名,小学一至六年级各一个班,教职工也增加到10名。
就在那时,一个噩耗传来,张小侠被确诊为胸椎部髓内肿瘤。医生告诉她:“如果不抓紧手术治疗,最多活不过三年。”在医院,张小侠每天都看到有人离世,她不想留下遗憾,背着爱人和母亲,悄悄立下遗言:“如果我从手术台下不来,请把我的器官捐献出去,在渭南重建一所特教学校,让那些残疾孩子继续读书。”这就是张小侠!年仅27岁的她在生命的危难时刻,最牵挂的依然是学校那些残疾的孩子。
“张老师回来了……”孩子们飞跑着来到张小侠的车前,一双双小手,一张张稚嫩的笑脸,让张小侠忘掉了术后的痛苦,瞬间泪流满面。
“说心里话我能活到现在,多亏了这些孩子,是他们给了我快乐……”张小侠激动地说。
“一半老师一半娘”,这是特教老师工作的真实状态。干好“头一半”不易,做好“后一半”更难。张小侠却说:“只要心中有爱,再难也不觉得。”
为了方便工作,张小侠一年四季吃住在学校。每天早起,叫学生起床,做口部体操,晚上督促他们睡觉,查房。夏天孩子们出汗多,她每周最少要给他们洗次澡。冬天天冷夜长,孩子们容易尿床,她和值班老师会在孩子睡得最香的时候叫他们起夜。流感来袭,她一锅锅地熬姜汤,看着孩子们喝下去才放心。有的学生离家远,几个星期不回家,衣服全是她和老师们洗的。学生有时突然患病,家长一时赶不来,她和老师就轮流守护。这样年复一年,张小侠对孩子们来说就像妈妈一样,他们经常自发给张小侠捶背捏肩、按腰拍腿。
有位叫小敏(化名)的女孩,从小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家里因贫困一拖再拖,甚至想放弃治疗。张小侠三番五次给家长做工作,在征得家长的同意后,拄着拐杖找残联、妇联,还动员老师同学向小敏捐款。终于在2012年冬季,帮助小敏成功实施了手术。
多年来,曙光特教学校先后有160多名学生毕业,步入高一级学堂或社会。其中有8名考入西安美术学院,2名被录入省残疾人艺术团,2名被评为省级运动员,还有4名学生在省残疾人文艺汇演和残疾人艺术作品会展中获奖。许多入学时只会“咿咿呀呀”的孩子,如今已成家立业,学校也被定为陕西省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定点学校。
24年来,从一名勤恳执教的教师,到创办自己的特教学校,张小侠先后为400多名残疾儿童撑起一片蓝天,用仁爱之心为孩子们托起希望的曙光。她把生命与特教事业融为一体,用爱心与责任诠释了人生的价值。今天是教师节,衷心祝您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