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虽已年逾八旬,但仍心系善念,践行善举;他虽已资产过千万,但仍甘守清贫,对自己“一毛不拔”,对贫困学子却“一掷千金”。
他曾是革命老区的一名普通教师,也曾是教育单位的一名干部,还是拥有两家加油站的企业家。
时间在推移,年龄在增长,职业在转变,财富在积累,唯一不变的,就是他一直秉持大善情怀资助贫困学子。他就是陈彦珍,湖北省首家以个人名义登记注册教育助学基金会的发起人。
50多年来,他资助过许多寒门学子求学成材之路。2018年,他还投资500余万元在大冶陈贵建设一栋慈善大楼。在助学扶困的道路上,陈彦珍老人还在与年龄赛跑的路上坚持着。
在陈彦珍老人82年的人生经历中,有31年的美好青春,奉献给了教育事业。1964年—1986年,任教于湖北省大冶市殷祖小学,后调任至殷祖中学、殷祖高中;1986年—1987年,就职于大冶教委;1987年—1995年,就职于大冶镇(现东岳路街办)教育组。相比身价千万的企业家来说,陈彦珍更看重自己曾经是一名老师,一名呵护幼苗茁壮成长的园丁。
1937年11月,陈彦珍出生于陈贵镇陈贵村一个教师家庭,其父陈浚源教了一辈子的书,是方圆几十里有名的先生。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他对教书育人情有独钟,1962年,在报考院校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大冶师范学校。1964年,陈彦珍从大冶师范毕业后,分配到大冶县铜矿区(现殷祖镇)殷祖小学任教,并与一名志同道合的教师李海结为终身伴侣。当时,陈彦珍正处于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一心想把这些老区孩子培养成材,把满腔热血奉献给热爱的教育事业。然而,贫困的家庭生活,却阻碍了许多寒门学子的求学之路。刚参加工作不久,在新学期报名时,陈彦珍班上就有两名学生没来报名。陈彦珍下课后,立即前往两个孩子的家询问情况。走到孩子的家里才发现,房子四壁破败,家庭一贫如洗。陈彦珍了解到,两个孩子的家庭劳动力很少,全家人的温饱都不能满足,日常生活经常需要他人接济。虽然当时一学期的报名费还不到一元钱,但是这样的家庭根本没有余钱让孩子去上学。
看着孩子渴望上学却又无助的眼神,陈彦珍当场承诺:“两个孩子的学费,我包了!”做出帮助贫困生解决学费的决定,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在当时,铜矿区是大冶最贫困的地区之一,陈彦珍的工资本就很微薄,又增加了资助贫困学生的学费,自己的开支便捉襟见肘。“每每看到那些无助的眼神,那些孤独的背影,作为一名老师,我就忍不住想帮帮这些孩子们,哪怕节省自己的费用。”这一坚持,就坚持了数十年,陈彦珍凭借自己的微薄之力撑起了寒门学子求学之路的一片蓝天。直到调至大冶镇(现东岳路街办)教育组工作,他仍经常走进学校访贫问苦,遇到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却家庭贫困的孩子,他便倾力资助。
“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母亲对我的性格品行影响最大。”在陈彦珍的记忆中,母亲除了勤劳善良,操持着大家庭外,还特别乐于助人做慈善。母亲长期一天吃两餐饭,但对那些无论是讨饭的、歇脚的、求助的穷人,母亲总是尽力相助,从无嫌弃之言行。陈彦珍三个女儿,都是从事教育事业,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教书世家。儿子是一名敬岗爱业的警官。陈彦珍在他的遗嘱中,定下了一条家教:“如果我的子孙不做善事,不行善举,我的家产一分钱都不会给他。”陈彦珍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50多年来,从当初资助一个学子几角钱,到现在几千元甚至几万元,他始终不忘初心,知行合一。
1995年,陈彦珍光荣地从教育战线退休,可忙碌了大半辈子的他,却是退而不休。要说陈彦珍六个子女都已成人,都有不错的职业,自己安享晚年绝对不成问题。可他却在想着怎么创业,怎么积累更多的慈善资金,帮助到更多的贫困学子。1996年,他把目光放在了石油生意上,筹资10多万元开了一家加油站。做石油生意,不仅危险而且风险极大,当时陈彦珍已是六旬老人,为了节约成本,多赚钱,他吃住在加油站,采取薄利多销方法,用辛苦和勤劳积累自己的财富,已经七八十岁高龄的他,不仅要劳神费脑制订营销计划,还和年轻人一起干加油等脏活累活。为了能有更多结余,陈彦珍一直延续勤俭节约的生活传统。已经年过八旬的他,依然生活简朴,一件外套,穿了几年又穿几年。陈彦珍家的房子,建于上世纪90年代,家中的门窗桌椅等都十分陈旧,小院子里有十多个塑料桶用来接雨水洗衣洗菜、浇花拖地等,日常不用的纸盒和饮料瓶也攒下送去回收站卖钱。用他老伴李海老人的话说:“一个月可节约30多元水费,一年就是400多元。”
平时,两个老人上街买菜,极少买时令蔬菜。多年前,子女们想为双亲请个保姆,但两个老人一口拒绝了,都是自己动手做。这些年,陈彦珍坚持不抽烟、不喝酒、不打牌……他说:“赚钱不容易,能节省就节省;生活不简单,尽量简单过。”在陈彦珍的艰苦努力下,他的资产从十几万元,到几十万元、几百万元,如今他已经拥有两座加油站,资产已过千万。曾经有人问起陈彦珍:“陈老,您都那么富裕了,还那么节省干什么?”陈彦珍说,他经手的钱不少,但他总说钱够用就好。对自己和家人很“抠门”的陈彦珍,把钱攒起来,是要派上大用场的,他有一个梦要圆,那就是成立助学基金会,帮助更多的寒门学子走上求学成材之路。“我都八十多岁的人了,图钱能图多少,图名又有什么用处。有生之年,能尽己所能帮助几个孩子成材,能言传身教让子孙做一个自力更生、多行善事的好人,足够了。”据了解,两个老人从小培养孩子们的自立精神,家里人口多,让孩子们自己报名、上学、蒸饭、洗衣服……即使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两个老人经常告诫孩子们,要多做事、不要偷懒;要多吃苦、不畏麻烦;要多付出、不怕吃亏。如今,这24个字,几乎成了这个家庭的家训。2017年,在陈彦珍八十岁的那一年,他的助学基金会梦想成真了。
2017年6月开始,在大冶市民政局、教育局和陈贵镇政府的支持下,陈彦珍完成了助学基金会的申报工作,他把自己的200万元捐款打入民政账户。从那时起,“大冶市陈彦珍教育助学基金会”得到了政府批准,在法律上已经成立生效。
2017年8月25日,在“大冶市陈彦珍教育助学基金会”成立仪式和首批助学金发放现场,来自大冶、阳新的31名贫困学生每人分别得到了2000元、3000元、4000元的资助,首批助学金共发善款9万元。陈彦珍表态,以后每年9月都要开展一次这样的助学活动。2017年9月9日,中共大冶市委、大冶市人民政府授予该基金会“大冶市尊师重教奖”荣誉。
2017年10月,一名叫黄文敏的大学生患上胃癌却缺钱医治的消息传出,这名女孩学习成绩优异,生活很节俭,父亲在她上大学那一年出了车祸,花去大笔费用,术后腿脚仍旧不方便。其母亲一边照顾丈夫,一边在大冶城区打工。家里经济条件困难,无力负担学费,黄文敏便每年都申请助学贷款。黄文敏患病后,更是给原本捉襟见肘的家庭雪上加霜。陈彦珍得知情况后,及时送上1万元帮扶现金,并鼓励黄文敏:“你要坚强!有什么困难及时与我联系。”
“大冶市陈彦珍教育助学基金会”是湖北省第一家慈善助学的基金会。注册资金贰百万元,每年投入不少于十五万元进行助学。基金会成立当年,共资助贫困学生36名,共发善款12万元。2018年上半年,陈彦珍已累计资助了学生百余名,金额达10.7万元。不仅如此,2018年,陈彦珍还投入500万元,在陈贵镇区建起了一座六层楼的慈善大楼,大楼一到三层出租,所得收入归基金会所有,用来资助贫困学生,四至六楼免费给陈贵镇一些贫困无房户家庭居住。“盖这栋大楼,就是让子孙们看出我的决心,必须把慈善事业继承下去。”已经是82岁的陈彦珍老人,听力已经大不如前,但精神矍铄。他在遗嘱中说明,在他百年之后,由他的子孙做助学基金会负责人,让陈家的助学精神薪火相传,永济寒门学子。
一身胆识,一言九鼎,惊天善事人堪仰;三楚豪杰,三代兼程,济世慈心志不移。(大冶诗词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 姜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