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通矿业工人到高级工程师,从默默无闻的无名小卒到全国劳动模范,“机电大王”杨杰的人生经历可谓传奇。
在矿区,机电科工人杨杰算是这里的名人,有人称呼他为“杨大侠”,也有人称他为“杨大师”。初中毕业后,杨杰成为淮北矿业集团朔里矿业的一名机电工。参加工作以来,他始终秉承“精益求精、不断超越、推陈出新”的工作理念,从初中文化起步,立足岗位努力自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不断提高专业技能水平,先后围绕制约企业安全高效生产的技术难题,执着专注进行技术攻关创新。
2006年12月的一天,晚上9时左右,早睡觉的人已经钻进了暖和的被窝里。此时,朔里矿正处在上夜班职工交接班的时候。提升机缓缓地向井口移动着,26名下井的工人和13名上井的工人分别坐在各自的罐笼里。毫无征兆地,提升机突然掉电了,工作闸也始终敞不开。在离井口还有96.3米的位置,提升机停了。
39名工人被突然困在井筒中,没有办法与外界联系,也没有通道能上来或者下去。
井口周围围满了等待下井的职工,一种惶恐的气氛在全矿范围迅速弥漫开来。要是不能快速处理电气故障,39名被困职工的生命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
处理电气故障的专家不停赶来,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现场气氛越来越紧张。半个小时过去,技术人员终于找到故障点。排除故障需要立即更换一个调闸模块,可这个模块几天前被调用到别的矿上去了。如果从其他矿井调用模块,最快也要两个小时。
最快的办法是改变外部控制线,但同时需要改编提升机程序。提升机程序是煤矿所有电控中最复杂的,也是所有提升机电控厂家技术保密的核心。现场的人不要说改写程序,连能看懂程序的都是少数。
关键时刻,矿领导想到了杨杰。当时,杨杰正在位于市区的集团公司职代会驻地休息。接到电话后,杨杰火速赶往现场。更改程序对他来说并不很难,但风险较大。出于技术保密考虑,提升机厂家一般会严禁用户更改程序,同时会申明:谁若更改程序,出了事故就由谁负责。
面对生命正在受到威胁的39名职工,矿领导果断拍板:改!
仅仅几分钟时间,程序就改好了。现场欢声雷动,39名矿工安全走出罐笼。
离那次惊险场面相隔不到一年时间,杨杰又一次用他的“神奇本领”力挽狂澜。
2007年8月,朔里矿对井下中央变电所20台高压开关柜进行技术改造。整个改造的时间窗口被严格限制在20小时以内。如果超过规定时间,地下涌水将会淹没矿井。
改造过程进行得相当顺利,只剩下最后调试运行的环节了。就在这时候,麻烦来了——中央变电所总进线高压开关柜无法送电。
此时,危险正一步一步逼近矿井,地下涌水水位一点一点上升,一场可怕的灾难眼看就要发生。
按照接线安装图及原理图检查了好几遍也查不出任何问题,厂家技术人员紧张得浑身颤抖。连一向镇定的杨杰也不停地用深呼吸来缓解自己紧张的情绪。
凭直觉,杨杰判断这又是一个靠图纸不能排除的疑难杂症。“肯定有控制点没有在图纸上标出。”按照杨杰的判断,厂家技术人员又仔细检查一遍,果然发现了一个在图纸上没有标明的预留控制端口。
几乎在故障排除的同时,观察水位人员在慌乱地叫喊:“水快要淹没泵房了!”
一场灾难化于无形。
在安徽淮北煤电技师学院“工匠大师”办公楼,有一个“杨杰劳模创新工作室”,杨杰平日里就在这里办公。
工作室很宽敞,书柜里满满当当。大部分书都与电气控制相关:《电气可编程控制原理与应用》《实用变频调速技术培训教程》……他的办公桌上还有一摞笔记本,上面画着密密麻麻的电子元件符号和电路图。
两张宽大的工作台上有序摆放着“杨杰工作室”打造的煤矿可编程控制器、模拟电路、电子元件认识等实训器具。
杨杰说,最初自己也是个十足的外行。
1984年,初中毕业的他进入朔里矿,成为一名副井车房绞车司机。煤矿副井是材料、设备和人员进出的通道,司机的主要工作就是控制绞车上下,工作简单而枯燥。
“我学历低,跟着师傅依葫芦画瓢地操作,一旦绞车出现故障,就只能等维修工来解决。”杨杰也想学会维修绞车,但找来提升机的结构、原理图,打开一看,懵了,图纸符号像天书一样,根本看不懂。
意识到自己知识匮乏,他便在工作之余开始自学。高中课程、电工基础、电子技术、电力拖动与控制……“啃”完20多本矿井提升机方面专业技术书籍,积累了3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
1987年,杨杰在淮北市“百业十行”大比武中拿到了绞车工种第一名,1990年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煤炭系统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他更加坚定了信念:“学一生,专一行。”
“很多时候大家觉得习以为常的工作,经过创新,其实都可以做出改变并节约成本,产生经济效益。”杨杰又开始“不安分”了。
2002年,他所在的矿井安装一套高压变频提升电控系统后,变频器的工作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咨询厂家后得知,采用传统的安装方法不能满足新设备需求。
针对问题,杨杰设计出一套新的连接装置,解决了电机在转动过程中轴向窜动及动态响应慢的问题,避免了对轴编码器的损伤,同时方便拆装、维修,彻底解决了变频器工作状态不稳定的现象,每年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近百万元。这些年的刻苦钻研形成了诸多的创新成果,他有35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获国家授权,1项获中国煤炭工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3项获得软件著作权,发表论文20多篇,为企业创效上亿元。
他目光灼灼地说:“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每当我遇到技术难题时,都非常高兴和兴奋,因为这又是一次超越自己的机会,也是有针对性高效学习的催化剂,更是一次突破自我的过程,何以解忧,唯有创新!何以快乐,唯有创新!”
“我一直认为,工作中的难点就是创新点。”杨杰说。
在朔里矿,“杨杰讲堂”是工人心目中的大学。2010年5月,以杨杰名字命名、面向矿区开放的“杨杰讲堂”建成开课。讲堂把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生产控制设备搬进教室,实现了教学与生产实践“无缝对接”,这是国内首个以工人名字命名的、培训现代工业自动化控制技术技能的PLC实训工作室。
2018年初,他成为安徽淮北煤电技师学院教师,肩负着培养淮矿集团优秀技师的重担子。
“在杨杰讲堂,大家可以把从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企业最前沿的仪器设备、生产技术结合起来,转化为动手能力,我们这相当于打通了职业教育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对备用设备的再开发。”
朔里矿机电科工人张金刚是他的徒弟,他说:“杨大师有个习惯,每次处理完故障,他都要把故障发生的原因、解决的方法整理成教案,拿到讲堂上和大家分享。”
“淮北矿业集团这么大,我一个人毕竟精力有限,需要大家一起努力。”作为身怀“绝技”的技术“大师”,杨杰深知先进技术只有被更多的职工掌握,才能发挥更大能量。为此,杨杰编写了《提升机故障排除多维思维法》《提升机常见故障100例》《提升司机50问》等书籍,印发给工友学习,有些书籍已成为职业技校和岗位培训的经典教材。“杨杰讲堂”已培训各类技能人才近2000人,56名技师晋升为高级技师。在淮北市和淮北矿业集团组织的3次技术比武中,前三名均是“杨杰讲堂”的学员。
2018年,作为新时代文明实践宣讲员,杨杰一次次走上宣讲台,传递党的好声音,并用自己的故事引导更多的年轻人不畏困难,勇于攻克难关。“终身学习是创新的前提,会为你赢得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传承工匠精神,托举手艺信仰,需要更多像杨杰这样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实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