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孙茂顺(“酱菜专家”拥军记)

  年近八旬,斑白的头发,一只眼睛的视力不到0.1,心脏病、高血压、身上还安有支架……当江苏省涟水县老人孙茂顺站到我们面前时,很难相信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拥军模范。

  在过去几十年里,他行程30万公里,自费走进200多个团以上单位,将自己独特的酱菜制作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三军将士,愉悦了官兵们的“味蕾”;

  他将自己繁华路段上的两层小楼当作官兵驿站,南来北往的军人到了这里就像到了家,管吃管住,分文不取。而自己的家,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房间;

  他动员全家参与,组织起一支庞大的社会拥军队伍……

  “你们放心到火热军营建功立业去。家里的一切,交给我,交给拥军协会……”孙茂顺站在涟水县人武部的台阶上,用浓重的苏北口音向一批即将离开家乡的准军人讲话。

  没有人计算过,孙茂顺送过多少次兵。每年这个时候,他都买上生活用品和食品,做成大礼包,人手一份,让这些年轻人怀揣温暖远走高飞。

  一次次的送兵,满载孙茂顺不变的心意。他不到17岁就和父亲走进驻地某高炮团。那个年代没有军用床,官兵们睡觉都是手工做的棕床。孙茂顺和父亲将祖传的做床手艺带来,分文不取地帮助官兵制作棕床。父子俩吃住都和官兵在一起,年轻的他与同样年轻的官兵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一个强烈的念头在孙茂顺心中产生:当兵,和他们一样荣光!

  可是事与愿违。两次体检都合格了,却因为兵员数量有限,他未能成行。第三年,孙茂顺再次走进高炮团,帮助官兵编竹篮子。不幸的是,一根竹签飞起来,恰恰刺中了他的左眼。自此,当兵的愿望成为永远的遗憾。

  尽管不能当兵,每年,他依旧会和父亲走进高炮团,依旧摆开架势,固定好木框,穿针引线制作棕床,为军队干些力所能及的事。没想到,孙茂顺年轻时在豆制品厂学得的一手腌制酱菜的绝活,为他重新开辟了一条拥军大道。

  一个炎炎夏日,孙茂顺听说驻涟水某部要将上万斤因高温而变质的酱菜全部倒掉。凭着讲述人的只言片语,他立即做出判断:菜没有问题,是卤汁的问题。

  “不能这样浪费。”在质疑的眼光中,他带领战士们冲洗酱菜、配制新卤重新腌制。一周后,酱菜上了战士们的餐桌,成为大家的最爱。一发不可收拾,孙茂顺从此踏上技术拥军的大道。

  1997年4月,全军“菜篮子工程”会议在上海召开。孙茂顺作为唯一的地方代表,也应邀参加此次大会。他的独门酱菜腌制技术惊艳了在场领导。之后,他辗转各大部队,把他的酱菜腌制技术推广到各个营区,解决了战士们的早晚小菜问题。

  孙茂顺当时是水利局的一名干部,虽然单位非常支持他的拥军事业,但他依然做出决定:为了安心拥军,提前退休,一心一意地服务军队!他自费40万元,成立拥军技术培训中心,2000多平方米的场地上,100多口大缸一字排开,孙茂顺倚缸而立,满面春风,专候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民子弟兵。

  此外,为了开辟一个固定的拥军场所,孙茂顺在涟水县的繁华地带又盖起480平方米的门面房,一部分当作拥军招待所,内设20个床位,专门用来招待南来北往的军人,为他们提供免费吃住服务。探亲休假、技术学习、征兵带兵、旅行结婚……这个不算豪华却充满人情味的“士兵之家”,每天上演着军民情浓于水的画面。

  有了这个阵地,孙茂顺除了深入部队指导官兵腌制酱菜,还常年义务为部队官兵举办培训班,每年平均培训达20班次、2000多人。在他的亲自传授下,一连几期培训班,打造了一大批全军的酱菜技术骨干。这些官兵回到部队后,成了部队菜篮子工程的骨干力量,部分战士退伍回乡后也办起了酱菜加工厂,成为当地的致富能手。

  一次,上海某部战士柯中浩受部队指派火急赶到孙茂顺家学习腌制技术。在外做生意的孙茂顺立刻放下手头的事务,赶回家中精心指导小柯学习。在他的细心指导栽培下,小柯的技术提高得很快,迅速成为腌制技术能手。

  孙茂顺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凡是到他家来学习技术的部队官兵,一律免费培训、免费吃住,仅这一项,他就贴进去50多万元。他还严格按照部队有关规定和要求,对前来学习的战士实行军事化管理,甚至一起出操、跑步。

  多年的拥军历程,孙茂顺一直坚持“三不”原则:不收取官兵一分钱,不让部队报销一分钱,不接受部队特殊“照顾”,始终坚持与官兵们同吃同住。他到兰州某部传授腌制技术时,由于不适应气候反差,嘴唇上裂出一道道血口子,一到部队驻地就晕倒了;去连云港某部途中,钱物和手提包都被扒手偷去,他徒步走了5小时赶到部队,又忍着胃痛为战士们讲课和作现场指导。

  回忆起拥军中的一幕幕,孙老总是充满豪迈与激越。 

  “现在感觉确实力不从心了,可这个传统还要传承下去。”孙茂顺语气里满满的忧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的老伴、4个女儿和女婿、1个儿子全都成了他的得力助手,在拥军的道路上渐渐有了一支步履铿锵的队伍。

  “说实话,一个人根本做不来。”酱菜腌制最起码半个月才能好,各种繁琐的环节,没人打下手,运转不起来,孙茂顺的老伴王淑美一直陪着他南来北往。一家人力同心,拥军事业越做越大。

  中共涟水县委发出了向孙茂顺同志学习的决定后,他立即牵头组织成立了江苏省第一家拥军协会。从个体到群体,从个人到组织,在拥军这条路上,孙茂顺运用他个人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吸引、团结了不少社会人士。

  在涟水这片红色热土上,在孙茂顺的带动下,很多企业家纷纷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做着好事。位于县城中心繁华路段的涟水县拥军协会,见证着孙茂顺和他的战友们走过的拥军之路。协会创建时有30多人,如今,影响力和规模进一步扩大,还在连云港赣榆县、淮安市区成立了分会。协会做的事情更是多如牛毛。孙茂顺扳着指头说:“全县一共19个乡镇,还差两个镇就全部走了一遍,明年的计划是把全县的困难军属都过一遍。”谈到看望这些人花了多少钱,孙茂顺却搓着手想了很久,旁边的秘书长胡湖说,每个人花费了四五千元不等,也没有人专门记录过,做过了就好。

  残疾人刘伯晓是协会副会长,他创办金诚外国语学校后,一直坚持军人(含复退军人)子女入学费免除或减半。仅这一项,每年都要付出好几万。在学校里,只要是支持国防建设的人,都会得到特别优待,学校教职员工中,1/5是军人亲属。

  刘一手火锅涟水分店老板金龙是协会的骨干,他自觉自愿地将拥军协会的就餐任务揽过来,说:“为了拥军,免费做多少桌饭我也不心疼。”

  协会骨干、时代新娘婚庆婚纱影视城的老板石洪斌,从开店第一天起,就在门口大大方方地挂上自己的招牌:军人照相免费、婚纱摄影半价,至今未变……

  严格地说,孙茂顺的家,不是家,那不过是“士兵之家”里一间最普通的房间。这个房间,像一张过时的黑白照片,所有的生活用品,都已陈旧老化。电视机21寸,款式老得已经没有人使用;冰箱挤在墙角,小得像一个柜子。在这个家中,最壮观的风景是孙茂顺获得的荣誉,230多面锦旗林林总总,整个房间红彤彤一片。

 

  除了公益活动,孙茂顺没有其他爱好。他对生活的要求很低,吃喝坚持最低标准。他的衣服,翻来覆去就那么两件,全部是10年前买的。

  就是在简陋得令人难以置信的家里,孙茂顺在拥军的道路上一步步走来,越走越坚实,越走越有力。每个深夜,他在这个小小的房间里设计着未来美好的蓝图。

  7年前,孙茂顺酱菜厂一块2400平方米的用地因政府新规划被拆除。他没有领取土地补偿金,而是要求县政府按原面积报批技术拥军基地和拥军招待所建设用地。未来等拿到土地后,他打算自筹资金,不花政府一分钱,建设集技术拥军、军队干部休息所、军地联谊会所、军人优抚服务平台、退伍军人创业中介、双拥活动接待站、拥军优属活动展厅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拥军服务中心。

  “到那时候,一幢12层的大楼像模像样,军人军属需要的事务,这里都能满足。”说起这些,孙茂顺欣慰地笑了。

 

  近半个世纪的拥军之路,走得踏实而又坚定不悔。孙茂顺一定没想到,他那双手的每一道褶皱里似乎还沉淀着浓郁的咸菜酱香,和无数将士记忆里的味道是一样的。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孙茂顺  拥军  拥军词条  酱菜  酱菜词条  专家  专家词条  孙茂顺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