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年的评论写作,让我度过了“不知所措、无从下手、两眼一抹黑”的迷茫期,迈过了“分析逻辑、拆分结构、模仿句式”的模仿期,再到如今“逻辑单一、思路僵化、模板枯竭”的固化期。看到很多老师的文章立意深远、内涵深刻、层次分明、鲜明生动,内心的焦灼可想而知。但如何突破写作“瓶颈期”,化“焦灼”为“动力”,变“瓶颈”为“机遇”,笔者通过亲身经历,认为当处理好“三种关系”。
强基固本,厚积薄发,处理好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写作是一种输出,写作进入瓶颈期的根本原因就是“求”大于“供”、“出”大于“入”,肚子里“存货”“墨水”不够,无论是写作素材还是写作思路,甚至写作主题都已枯竭。“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遇到“瓶颈期”,当大量提升自己的输入,时刻紧绷学习这根弦,在理论中学思想、在工作中学经验、在会议中学精神、在文章中学观点,对重点著作、政策理论、规范性文件等反复学、经常学,适当背诵记忆一些理论概念和经典句式,不断规范自己在文章中的表述,加深对所学“素材”的理解和运用,做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从而不断更新知识储备、重组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结构。
把握主线,聚焦重点,处理好朴实与华丽的关系。所谓主线,就是文章的主旨、立意和思路,所谓重点,就是文章的逻辑、框架和层次。诚然,有的人理论和文学功底深厚,文章行云流水、才思敏捷、文笔极佳,但笔者认为,朴实、准确是王道,其遣词造句之法实非“瓶颈期”阶段所学。遇到“瓶颈期”,当把握主线,聚焦重点,追求文字精练、文风朴实,力求用语真实准确、平实易懂、简明扼要,否则一味地追求辞藻丰富、句式华丽,为了形式美而“凹造型”,最后只能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应对照“短实新”的文风要求,用平实的语言,打造精彩的文章,把观点亮明,把问题理清,把原因分析透,让对策切合实际。
掌握规律,推陈出新,处理好借鉴与创新的关系。借鉴不是抄袭,而是“借梯上楼”,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要“基于规律”。文虽无定法,但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遇到“瓶颈期”,要善于借鉴,善于学习、善于积累各类文章中的闪光之处,无论是字、词、句,还是构思、立意、观点,均要把它视作可以挖掘的素材;要善于吸取古人诗词的精华,养成活学活用名言佳句的习惯,提高模仿精彩语句的能力,并将其运用到自己文章当中,突显书面文字的精彩;要敢于创新,敢于突破“八股文”,敢于突破陈规陋俗,用新的站位、新的视角、新的眼光,或在思想上、或在内容上、或在语言上、或在表现技巧上,力求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好文章。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虽然我依旧没有突破我的写作“瓶颈期”,依旧处于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阶段,但我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我坚定突破的信心,目标不变、节奏不乱、力度不减,就一定能解锁写作“瓶颈期”打开方式,突破写作“瓶颈期”,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天津市蓟州区出头岭镇人民政府 赵恒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