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金川县位于川西北高原,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西南部,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大渡河上游,有“中国雪梨之乡”的美誉,因环境优美,气候舒适,被称为阿坝州的“小江南”。
2018年7月5日,我满怀憧憬来到金川县,开始了为期两年的援藏驻村生活。转眼间,驻村已一年零九个月,在高原藏区驻村的这段日子,无论是我个人,还是所驻村和群众,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
坚守大山,磨去“锋芒”人更“静”。我所驻村离金川县城15公里,平均海拔2800米,全村仅有85户317人,村委会附近没有农户,加之驻村工作队其他两名金川本地干部都为女同志,绝大多数时间都是我一个人住在村委会。作为一名外地机关干部,初到高原藏区极其不适应,村委会没有床,只有用会议室的一米八长、一米二宽“藏式沙发”当床,仅仅一片薄薄的木板,每晚睡下我都怕把床睡塌了,加之轻微高原反应,前三个月我都经常失眠。曾经多次夜深人静的时候,我反复问自己,舍去机关生活,来藏区驻村到底为了什么,是为了“刷经历”“镀镀金”,回去争取仕途上的进步?还是真的想到贫困地区尽自己一份力?感性和理性时常在碰撞,说没点私心,恐怕连自己都骗不过去。但是,通过高原山区的“健康”生活,让我渐渐忘记了城市的“灯红酒绿”,心里始终装着贫困群众,再也塞不进任何关于个人的杂念情绪。在这将近两年的驻村期间,我从未向领导诉过苦,也从未邀过功,也许是高原山区的纯净“空气”洗去我身上的“俗气”,也许是脱贫攻坚的“硬骨”磨去了我身上的“锋芒”,此时我“心静如水”,早已淡泊名利。
用心用情,破除“偏见”心更“聚”。初到村上,虽然我年龄将近四十,但由于没有长期风吹日晒,确实比藏区群众稍显年轻。初次开村民大会,虽然我听不懂他们说的藏语,但是从他们“嘲笑”的表情,我隐隐感觉到了他们强烈的不信任。我们村是嘉绒藏族村,说着古老的、不通用的“石土话”,除年老的,大部分会说简单汉语,但是作为一名外地机关干部,他们始终觉得我这样一个“黄毛小子”,是干不了什么大事的,抵触情绪、排外心里十分严重,入户走访时,他们不愿跟你交流,明明会说汉语,却偏要说藏语,一度让我十分沮丧,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工作推进一度“举步维艰”。群众不认可,工作就无法推进,因此,我坚持每天入户走访,到田间地头、到群众聚集地去,从妇女、老年人入手,去“推销”自己,去了解她们的困难,想尽一切办法帮助解决问题,通过协调解决修建村老年活动中心厕所,帮助群众销售花椒、肥猪、云杉苗木等农产品,协调资金扶持村民大力发展花椒、芍药等产业,渐渐地破除了他们对我的偏见,群众越来越信任我,群众发展的信心更加凝聚。
党建引领,找准“门路”村更“美”。我们村地处高半山,幅员面积27.2平方公里,辖四个社,斯麦佰社、斯德佰社在村委会所在地,马尔足社在另外一座山,牧场社在另外一个乡镇安宁镇牧场,地广人稀,耕地面积仅有563亩,村活动阵地年久失修,党建氛围不浓,产业发展滞后。作为一名组织部工作十三年的组工干部,我始终坚持抓党建的本职要求,先后向眉山市委组织部争取村委会维修、党建资金7万元,向眉山援助金川第五批工作组争取项目资金46万元,对村委会进行维修加固、风貌改造,修建村委会外165米坡边围墙,并在围墙上打造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不忘初心、民族团结等11个版面的党建文化墙,提升全村党建宣传氛围。并结合全村实际,对仅有的土地进行最大化利用,协调县级部门项目资金扶持,打造200亩花椒种植基地,今年已发放花椒苗6000株、肥料170袋。围绕我村去年在原址重新修建的,已有1000多年历史的“恰斯冬壳尔陆”寺,结合藏族宗教信仰特点,依托寺庙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计划在通往寺庙的马尔足社发展30亩芍药种植,发展3至5家农家乐,芍药花期既能赏花,根部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充分利用全村气候、地理优势,让我们村变得越来越美丽。
四川省眉山市委组织部驻金川县河东乡达尔甲村第一书记 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