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中国人,都有特别的春节记忆。一张车票,一盏灯笼,一副春联,一份红包,一盘饺子,一顿年夜饭……
“每逢佳节倍思亲”,你会想到留守在家一年未见的孩子,望穿秋水的期盼眼神;你会想到年迈体弱无人照顾的父母,步履蹒跚的踮脚眺望;你会想到把酒话桑麻热闹的家乡,记忆依旧的袅袅炊烟。你有足够的理由回家,也许不单单是为了过年。但今年的春节跟以往不同,由于疫情在国内多地有所反复,各省市纷纷发布通知,倡导就地过年,引发大家热议。更有无数游子积极响应国家倡议,舍弃“小家”、奉献“大家”、成就“国家”。
守望平安,就地过年是“防疫之需”更是“民生大计”。目前,全球疫情仍在扩散蔓延,外防输入压力依然较大,我国本土疫情呈零星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态势,国内河北、黑龙江、吉林、北京、上海等多地出现疫情反复,疫情防控形势依旧严峻。在这关键时刻,我们千万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返乡过年必然会出现大批量人员流动,增加疫情扩散风险,就地过年无疑成为疫情防控的最优选措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年后企业“用工恐慌”,不仅为重点企业和其他春节期间有用工需求的用人单位提供用工保障,更确保企业生产有序、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对年初经济产业发展有提振作用。
守望幸福,就地过年不能“擅自加码”更不能“层层加压”。就地过年政策是分级分类的,中高风险地区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低风险地区倡导大家就地过年,非必要不出行。各地政府不能擅自“加码”,更不能采取“一刀切”形式阻断人员出行、返乡。就地过年并非强制性要求,也须考虑部分务工人员“必要”回家的诉求,人性化地制定“必要”回家的务工人员的返乡方式和防疫措施。同时要防止用工企业把“就地过年”,简单异化为“就地加班”。新春他乡亦故乡,就地过年既要“留得下”又要“过得好”。必须完善好配套措施,全方位搞好服务保障,将服务保障的触角渗透到细化的层面,用“实招”“暖招”让外地务工人员自愿留下来,让倡议更加有效。
守望温暖,就地过年需要“特殊服务”更需要“人文关怀”。要想年过好,精神食粮不能少。政府作为外来人员“就地过年”的倡导者,除了完善好配套措施,全方位搞好服务保障,更需要的是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提供有温度的人文关怀。推出发红包补贴、发消费券、旅游券等举措,开展送年夜饭、才艺比拼等形式,加强对有需要的外来人员心理干预,体验到“家在远方,情在身旁”。积极关心关照在家乡过年的留守老人与儿童,做好安抚工作,让他们在没有更多亲人陪伴的情况下也能过个好年,让异地过年群众在当地留得安心、过得舒心。只有让政策更暖心,把工作做在前面,才能让在外打拼的人们感受到城市的暖意,在心里激荡起幸福的味道。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节日,回家过年是每个“打工人”心中抹不去的“寻根情结”。在严峻的疫情防控形势下,共同守望就地过年背后的“民生温度”,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让今年春节意义与众不同。“惟愿山河锦绣、国泰民安。惟愿和顺致祥、幸福美满。”致敬每一个就地过年的你,让年的味道多一层“了不起”的底色。
湖南省岳阳市云溪区云溪街道办事处 黄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