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全球化、反全球化和“区块化”

一、全球化的历史回顾

在很多人眼里,全球化形成于二战结束后,尤其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种说法有道理,但不完整。全球化的起点可以追溯到十五六世纪的地理大发现,那是全球历史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各地区和各国家之间的联系很少,有些甚至没有来往;在此之后情况改变了,世界逐渐连为一体。

地理大发现打通了环球性的海上通道,并创造出一个世界贸易体系。这是第一次把全世界放在同一个“体系”中,而原先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人和经济活动都被这个体系连接起来,形成了网络化的经济互动。从这个时候起,全球化就成为趋势了,到20世纪发展为人们普遍理解的“全球化”。

全球化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过好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殖民帝国时期,欧洲殖民国家瓜分世界,把世界分割成几个帝国,其中最大的是英帝国,其他包括法帝国、德帝国等等。殖民帝国一般都是跨地域的,在世界不同地区建立殖民地,殖民地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帝国。帝国内部经济活动形成一体,比如宗主国是经济中心,人员、物资、资本在帝国内流动,殖民地为宗主国提供原料、食品和市场。但帝国之间却筑有高墙,互相阻隔甚至对抗。虽说相比地理大发现之前世界各地已经能够互相沟通和彼此认知了,但帝国的分割延续到20世纪,并最终引发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战是争夺殖民地的战争,但战后俄、德、奥匈、奥斯曼帝国却解体了,帝国间的藩篱也开始松动。然而帝国体系却没有消失,一定程度上还被强化。英帝国和法帝国比以前更庞大,并且,由于英法两国放弃“自由贸易”政策,保护主义反而甚嚣尘上。社会主义苏联受资本主义世界的围剿;美国则退出世界舞台,执行所谓的“孤立主义”。这两件事将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国家置于孤立状态中,全球化显然难有进展。20世纪20年代的世界经济大危机刺激了民族主义,德意日猖狂扩张,再一次引发新的大战。战争结果却不仅消灭了战争根源,还摧毁了帝国体系,将世界放在全球化的边缘上。

二战后殖民主义走到了尽头,英、法、比、荷等殖民帝国纷纷瓦解,帝国间的藩篱也随之拆除,但真正的全球一体化仍然没有出现。战后形成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相互对立,彼此隔绝,世界进入冷战时代。阵营内部是互联互通的,阵营之间却不相往来,一道“铁幕”把世界分成两半,一半是资本主义,另一半是社会主义。双方进行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同时又划分了势力范围。在这个时代,“二分世界”取代了帝国主义时代的“多分世界”,但全球联通仍然不可行,全球化仍旧是一个远景。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最终改变了这个局面,阵营的对抗结束了,世界进入由美国主导的全球化

二、美国主导的全球化

苏联解体后“全球化”成为现实,这是一个由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当时美国单强独大,其触角伸向全世界,美元操控世界贸易,美国以“国际警察”自居,实行所谓的“全球治理”。在这个背景下,世界各地的经济链条被连接起来,彼此的壁垒被打破,人员、资本和技术手段几乎不受阻挡地在全球流动,而中国、俄罗斯这些原先游离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之外的国家也打开了自己的市场,使全球经济结构一体化梦想成真。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这个过程,信息抹平了空间,地理的障碍也克服了。一时间,全球化的理论与现实风行于世,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

美国进入全球化有一个过程。一战结束时,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提出一套方案,想要建立由美国领导的国际联盟。作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美国的物质力量无可置疑;但威尔逊的梦想并未实现,他没有在美国国内得到支持,当时美国人没有做好思想准备。然而二战结束时,美国人做好思想准备了,打算领导整个世界;美国的经济力量也更加强大了,物质基础也更加雄厚。但两极化再次使这个方案无法执行,两个超级大国势均力敌;直至苏联解体,全球化的客观条件才逐渐成熟。

从经济角度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结构,并辅之以世界银行等机构,这是美国控制世界经济的秘诀所在。美国之所以能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期内独霸世界成为最强大的帝国力量,美元是核心;为保护这个核心,必须有强大的美军;而为了塑造美元、美军的合理性,又需要有强大的意识形态,让全世界都相信美国就是真理。美元、美军、美国意识形态是美国强大的三脚架,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在这样一个一体化的结构里,美国是中心,西方其他发达国家是都市区和城市带,发展中国家、欠发达国家是乡村和边缘,为中心和城市提供物质产品。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控制了资本的源头与技术手段,从而就控制了全球经济的最上游。于是人们看到:“服务”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工农业转移到非西方国家;资本通过“服务业”即第三产业获取利润最大化,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匍匐于全球资本的控制下。美国在这样一个全球化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利益,因此美国非常乐意推动和领导全球化,并从中占取最大的份额,切下蛋糕的最大一块。

由此就涉及后工业化理论了,这个理论为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背书。这个理论认为:近代以来人类发生过两次生产方式的变革,第一次从农业生产转变为工业生产,其标志是英国工业革命,以后扩展到全世界。在这个阶段上英国发挥最大的作用,因此英国领导世界。第二次变革是从工业生产方式转变为后工业生产方式,第三产业取代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部分。“服务业”(信息、咨询、金融、公共管理、创意等等)是主要的财富积累手段,金融“产品”可以制造出无数财富。人类由此而进入“后工业时代”,这是社会的又一次进步。美国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最大的作用,因此美国领导世界。

这个理论为美国提供了乐观主义的世界观,因此有人说:历史走到了尽头,美国是幸福的终点。

但这个理论是有问题的。从现实角度看,欧美等发达国家二战后经济结构确实发生了变化,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越来越高,后工业化理论是可以成立的。但第三产业提供各类“服务”,“服务”却不能解决人基本的生活需求,即衣食住行,生存需要。生活用品仍然要由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来提供,这些产业在哪里?它们不是消失了,而是转移了,转移到不发达国家去了。于是人们就看到“世界工厂”“世界农场”的出现,“工厂”和“农场”向中心和城市提供生活品。因此,全球化其实是一次世界性的经济大分工:资本和技术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生产放在不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曾说过,分工就是生产力。全球性的大分工造成了全球财富的大喷发。

但问题是:以第三产业为主体,在少数发达国家是可行的,在全世界却不可能。在全球经济大分工的格局下,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是互相依存的,不发达国家需要资本和技术,发达国家却需要维系生存的工农业产品。“服务”既不能吃又不能喝,很难想象全世界都变成“后工业社会”,人类将如何生存?

进而,在“后工业”状态下,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控制了资本与技术,但社会生产的第三个要素却不在那里,那就是人力。人力资源优势掌握在不发达国家手里,正因为如此,工农业生产才被放到“世界工厂”和“世界农场”去,让资本得以利润最大化。如此分工造成了预想不到的结果,即有一些掌握丰富人力资源的国家在全球化框架下快速发展,成了赶超型的经济体。经过一段时间的变化,美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当奥巴马开始提出制造业回归美国时,由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就面临挑战了。

三、反全球化一时成风

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并没有按照理论家们的设想走。按理论家的说法:全球化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国家和地区的优势资源,从而给每个国家和地区带来最大的利益,世界也因此而大获其益。但现实并非如此,现实是只有少数国家得到好处,多数国家没有获利,甚至受损。

一方面,全球化过程没有缩小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差距,反而扩大了差距,穷国和富国之间的区别更加显著。即便在发达国家内部,由于第三产业崛起、实体经济外移,穷人和富人间的差距也在扩大,类似像美国“铁锈地带”这种现象,是全球化的设计者们没有料到的。

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过程中有少数发展中国家由于抓住机会、政策恰当、人民勤劳、资源充沛而迅速发展了自己,中国是典型代表。金砖国家及新兴经济体基本上都属于这种情况,从而导致世界整体格局发生变化。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对这种变化感到错愕,不知所措;美国甚至认为自己在全球化过程中吃了亏,便试图摆脱由自己一手制造的全球化体系。

这样,“反全球化”浪潮就形成了,它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出现,到21世纪第二个十年冲上高峰。

有两种“反全球化”:一种是穷人、穷国反对富人、富国的反全球化,在反全球化浪潮刚兴起时,这是主流。但这种反全球化力度不大,基本上限于普通人的抗争和知识分子的呼喊,很难产生实际效果。另一种是美国的反全球化,那是富人、富国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发动的反全球化,这种反全球化破坏力极强,到特朗普执政时就造成世界大乱。特朗普的反全球化有一个重要特点,即富人(如特朗普)的反全球化和穷人(受伤害群体)的反全球化勾起手来结成同盟,把美国这个全世界最富国家变成了世界秩序的麻烦制造者。特朗普在美国的社会基础是后工业社会的受害者,他们的力量很强大。

目前,全球化和反全球化两股力量正处于对峙中,世界的乱局会延续。美式全球化赖以支撑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消失了,对地缘政治的破坏力极其巨大。不应该认为特朗普下台或者美国政府更迭会改变世界乱局,在新的世界体系形成之前,要做好应乱的准备。

四、全球化的新走向——“区块化”

2019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使世界变得更乱。疫情进一步阻挡了资本、人员和物资的流动,跨国出行近乎停顿。人们把希望寄托于疫苗,希望在疫苗的帮助下回归常态。但疫苗作为一种医学手段,并不能解决世界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在全球化遭受严重打击时,应该思考如何认识全球化,如何让全球化更符合全人类的需要。

全球化本身并没有问题,世界经济结构发展到现在,全球化是趋势。问题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出了问题,才使得全球化遭遇挫折。全球化的未来走向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第一,经过几年的变化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之后,人们意识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因此从理性出发形成全世界大团结,共同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包括疾病、气候、环境等等,由此而形成大同世界的全球化。这是非常乐观、非常好的结局,但也是最不可能出现的结果。

第二,如果美国继续坚守其“美国第一”理念,继续坚持其单边主义政策,会不会形成一个没有美国全球化?这种设想应该不切实际。没有美国参与的全球化不可想象,美国是世界上一支强大的力量,没有美国全球化是不完整的。进一步说,目前,唯一能够主导全球化的单一国家仍然是美国,其他国家都没有足够的力量,也没有做好思想准备。现在最大的问题是:美国要摧毁由它自己一手创造的全球化,要全世界服从美国一国的单边利益。

第三种说法是全球化不存在了,变成半球另一半是对峙的力量—于是就回到了冷战时代。特朗普及其团队一直致力于做这件事,试图将世界再次隔离。在全球经济已不可分割的时代做如此想象是不现实的,世界不存在再次一分为二的物质和思想基础。

第四,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区块化”。区块化是区域性的经济网络,比如像刚签署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RCEP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发展潜力最大、成员结构最多元的自贸区机制,它标志着某一地区内所有国家都有共识,愿意组成多边共赢的经济板块,争取利益最大化。事实上,“区块化”这种结构早在几十年前就开始出现,目前存在欧盟、东盟、非盟、南美国家联盟等。今后一段时间,在全球一体化遭遇阻力、反全球化力量长期存在时,“区块化”的演变趋势可能性最大。

在“区块”内部,由于其地理因素的相关性和由此而形成的经济利益相关性,再加上一个地区内部的文化相近、传统密切等原因,区块内各经济体会有更强的意愿彼此合作、互通有无,碰到问题更容易解决,合作起来就比较容易。因此,“区块化”很可能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

全球化将在“区块化”的基础上进行重组,形成新时代新的全球化。新的全球化和以美国为主导的“老的”全球化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霸权国家。在这种全球化下,多个区块同时并存,区块内部的问题在区块内解决,区块和区块之间又形成互联,最终结成全球网络,实行全球互动,解决全球问题。美国在这个框架下也是一个重要的区块,在新的全球化中扮演新角色。

总之,全球化在新形势下会有新的变化,其本身不会消失,但形式会发生改变,以适应新的形势。(注释略)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全球化、反全球化和“区块化”  全球化  全球化词条  区块  区块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