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发达经济体和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经济复苏促使通胀快速升温,其背后的推动因素包括需求企稳、供给短缺以及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
我们在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通胀在未来几个月可能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到2022年中将回落至疫情前水平,但通胀加速上升的风险仍然存在。
对政策制定者而言,好消息是长期通胀预期仍十分稳定。但经济学家对价格上涨压力最终能持续多久仍存在分歧。
一些经济学家表示,政府刺激措施可能推动失业率下降,以至引发工资上涨和经济过热,这可能使通胀预期发生变化,引发自我实现的通胀螺旋上升。其他经济学家则估计,一次性的支出激增将会过去,通胀压力最终将只是暂时的。
通胀动态与需求复苏
我们研究了总体CPI通胀是否与失业率的走势保持一致。虽然在疫情时期估计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困难,但这个前所未有的扰动因素似乎并未从本质上改变两者间的关系。
发达经济体近期的通胀压力可能较为温和,其影响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减弱。相反,对于新兴市场闲置资源(经济体中未使用的资源)与通胀之间的关系而言,其估计值似乎对将疫情时期纳入估计样本更为敏感。
根据衡量长期通胀预期的指标(即从14国国债得出的盈亏平衡通胀率)来看,疫情期间的通胀一直十分稳定。在危机和复苏期间,这些备受关注的指标迄今一直保持稳定,不过其未来走势如何,仍存在不确定性。
一个关键问题是,什么样的条件组合可能导致通胀持续大幅上升?其中,什么因素会导致通胀预期变化,从而引起自我实现的螺旋式价格上涨?
过去,这类事件往往与新兴市场汇率急剧贬值有关,这经常发生在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逆差大幅扩大后。政府做出的长期支出承诺和外部冲击也可能导致通胀预期发生变化。在那些央行被认为无法或不愿抑制通胀的经济体尤其如此。
此外,即便通胀预期十分稳定,如果通胀长期高于政策制定者设定的目标,则也可能导致通胀预期出现变化。
部门冲击
疫情导致一些部门价格大幅变动,尤其是食品、交通、服装和通讯部门。值得注意的是,以近期历史的标准来看,各个部门价格的离散度/变化幅度至今仍相对较小,而当与全球金融危机时相比则更是如此。这是因为后疫情时代消费者篮子的三大组成部分(燃料、食品和住房)的价格平均变动相对较小,变动持续的时间也较短。
我们预测,发达经济体今年最后几个月的年通胀率将平均达到3.6%的峰值,此后在2022年上半年回落至2%,这符合央行的目标。新兴市场的通胀预计将更快上升,平均将达到6.8%,然后回落至4%。
然而,上述预测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通胀可能在更长时间内维持高位。导致这一结果的可能因素包括发达和发展中经济体住房成本飙升、供给持续短缺,或是新兴市场出现食品价格压力和货币贬值。
疫情期间,全球食品价格上涨了约 40%,这对低收入国家造成了尤为严峻的挑战,因为这些国家的消费者支出中有很大一部分用于食品采购。
我们对几个极端风险情景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如果供应链扰动持续下去、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变动或是通胀预期发生变化,则价格上升的速度可能大幅加快。
政策意义
当通胀预期发生变化时,通胀可能迅速上升,而控制通胀的成本将变得很高。央行的政策可信度和价格预期终究都是难以精确界定的;要对通胀预期的锚定程度进行评估,不能完全依靠历史数据所得到的关系。
因此,政策制定者必须谨慎权衡,既要保持耐心推动经济复苏,又要做好准备迅速采取行动。更重要的是,他们必须建立稳健的货币政策框架,包括设定触发机制,以此决定何时减少对经济的支持,从而抑制不受欢迎的通胀。
这些触发机制可包括预示通胀预期出现变化的各种早期迹象,如前瞻性的调查、不可持续的财政赤字和经常账户逆差、汇率的剧烈波动等。
案例分析表明,强有力的政策行动往往能抑制通胀和通胀预期,而稳妥、可信的央行沟通在锚定通胀预期中也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各国当局必须警惕可能引发价格风险“完美风暴”的触发因素。这些因素单独看来可能是良性的,但若结合在一起,可能导致价格以远高于IMF预测的速度上升。
最后,不同经济体通胀前景存在巨大差异,这是一个重要的特点。举例而言,如果美国通胀提速,预计将带动发达经济体通胀加速,不过欧元区和日本的通胀压力估计仍将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