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地缘政治环境下,气候变化问题是难得的有可能达成全球合作的议题。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舞台上,中国是一个有影响力的特殊存在。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家。据美国荣鼎咨询的研究,2019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52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比过去十年增加了11.4%。其中,中国的排放量首次超过14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球总碳排放量的27%;美国是第二大排放国,占11%;印度排第三,占6.6%。中国在2020年9月提出“双碳”目标(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在国际社会引起了较大而且是正面的反响。毕竟,最大的碳排放国加入到全球减排的行列并且做出了明确的承诺,这对于全球气候变化的事业是一个重要的正面因素。
气候变化问题要得以抑制,需要一种在经济上可持续的方式和机制,碳汇市场的建立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从环境经济学角度看,温室气体排放产生的负外部性,需要用经济方法来“内部化”,使免费的碳排放变成需要付费的行为,从而抑制碳排放量。碳汇市场和碳汇交易就是这样一种机制。所谓碳汇(carbon sink),是指从空气中清除或减少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碳汇市场上交易的,是商品化的二氧化碳排放权。正如价格对于市场的重要性,在碳交易市场上,碳汇价格是一个极为关键的指标。一般来说,可以认为碳汇价格就是碳交易中的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价格。
目前全球碳汇价格跨度很大,截止2020年,碳汇价格最低1美元/吨二氧化碳当量,最高120美元/吨二氧化碳当量,但近乎一半被碳定价机制覆盖的碳排放价格在每吨10美元以下,其中仅有不到5%的碳价水平与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一致。斯特恩-斯蒂格利茨碳定价高级别委员会认为,符合《巴黎协定》气温目标的碳汇价格在2020年为40-80美元/吨,在2030年要达到每吨50-100美元/吨的水平。按此估计,未来十年碳汇价格将上涨25%。最新欧洲碳汇价格50欧元/吨,现汇相当人民币388.88元/吨,而上海碳价格只有41元人民币/吨,福建更低只有15元人民币/吨。因此,各界都认为,中国的碳汇价格将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去年以来,中国国内对于气候变化问题的热度大增。随着“双碳”目标的提出,碳交易、碳减排、减碳技术成为政策面和市场面的热点。过去热衷于互联网的风险资本或股权投资资本,现在都掉头转向了碳交易、绿色金融。在刚刚结束的G20罗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代表中国表示,中方将陆续发布重点领域和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和支撑措施,构建起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持续推进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支持有条件的地方、行业、企业率先达峰,一些国企纷纷表态要提前碳达峰。比如国家电投集团此前宣布,要到2023年实现国内碳达峰的目标。还有一些地方政府也表示,争取提前实现碳达峰目标。
随着实现“双碳”目标变成行动,国内市场对碳交易的热度大增。在银行业,大家都在琢磨推动绿色金融业务,如何赶上新的政策风口;在股市,碳减排、新能源成为资本趋之若鹜的新热点;在企业界,企业家们在思考碳减排带来压力的同时,也在考虑如何挖掘“双碳”目标带来的机会。这些热度,也反映在市场对碳汇价格上升的预期中。
不过,实际情况可能并没有这样乐观。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员认为,全球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合作并不一定顺畅,全球碳汇市场的构建和运行并不如预期中的那样顺利。针对国内碳汇市场的热度,安邦创始人陈功甚至判断,在复杂的形势下,不能排除一种情景——国内的碳汇价格可能会暴跌。
原因之一,中国提出的碳减排目标和速度可能不能让工业国家满意。中国不久前公布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其中提出的目标包括:“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20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8%……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5%左右,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5%以上”。从中国的角度看,提出这样的目标已经付出了巨大努力,展现了中国的诚意,但在发达国家看来,这样的指标与碳达峰国家相比并不高,碳达峰国家可能不会满意。这种分歧可能导致发达国家对中国施加更大的气候压力,足以为中国经济制造巨大的混乱。
原因之二,西方国家与中国围绕气候变化的矛盾可能会加深。从历史来看,气候变暖既是全球面临的共同危机,也是涉及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问题。世界各国实现碳达峰的时间存在很大差异,全球有19个国家在1990年之前已经碳达峰,总排放量占全球排放21%;2000年之前已有33个国家碳达峰(含1990年前碳达峰国家);2010年之前共有49个国家碳达峰,其碳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36%。中国拟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要比这些国家晚大约20年-40年。中国有14亿多人口,还处在发展过程中,要在未来9年时间内实现碳达峰,这是极为艰巨的任务。从目前形势看,西方国家是在单方面要求中国在气候变化方面付出重大代价,但却没有提供相应的经济补偿和地缘政治补偿,该“围殴”中国还是“围殴”,丝毫不受“中国是重要的气候合作伙伴”的影响。在充满地缘政治“敌意”的环境下,如果中国因低碳政策导致供应链受影响,西方国家还可能因此指责中国造成世界通胀压力。
全球主要碳排放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额(左)及人均排放额(右)
来源:荣鼎咨询。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从目前情况看,中国的《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是一个有前提条件的行动方案,要看地缘政治以及各个方面的外交进展才能确定。虽然全球各国在推动跨越国界的碳定价机制,但全球在气候变化领域的深刻分歧、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利益矛盾,以及地缘政治因素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渗透和影响加大,这些因素足以导致中国市场上看似乐观的碳汇价格出现暴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