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发起的乌克兰战争以及引发的西方对俄全面制裁,是终结全球化的最后一捆稻草,是雪上加霜。其中一个非常明显的后果,是此前高度市场化的能源自由贸易被终结。
自上个世纪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之后,近半个世纪以来,石油和天然气大体上相对自由地在市场上流动。不过,当乌克兰战争引发美欧对俄实施全方位制裁后,这样的局面戛然而止。显而易见的是,俄乌冲突正在重绘世界能源供应版图,战争开启了新的地缘政治对立。近日,欧盟同意对俄罗斯实施迄今为止最严厉的制裁,包括禁止进口俄罗斯石油;此外,欧盟还阻挠保险公司承保俄罗斯的原油货物。而俄罗斯也对部分欧洲国家发起反击,中断了对它们的石油或天然气供应。全球地缘政治的新动荡,对化石燃料流动的影响之大,不亚于开创了一个能源供求关系的新时代。
《华尔街日报》日前载文分析,未来几年,世界会出现什么新的能源秩序尚不明朗,不过交易商、外交官及能源地缘政治领域的其他专家普遍认为,与冷战结束以来的状况相比,此次地缘冲突导致的能源市场割裂程度会更加严重,能源市场的自由流动性会显著降低。
从目前的发展势头来看,在全球能源领域,正在形成有影响力的三大能源轴心:(1)以自身庞大的经济实力和购买力作为政治武器的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其中一些国家也是重要的能源生产国,如美国、挪威、澳大利亚。(2)不理会西方施压、继续与俄罗斯做能源生意的亚洲新兴大国,如中国和印度。在乌克兰战争爆发以来,中国、印度与俄罗斯的能源贸易都显著增加,这种势头将会延续到未来相当长的时间。(3)试图保持中立、未来几年可能赢得市场份额的沙特阿拉伯和其他中东产油国。
在乌克兰战争之后,欧洲再也不能放心地把俄罗斯作为首要的能源供应方。最典型的是德国,默克尔过去与俄罗斯总统普京达成的能源合作关系,正在德国迅速而坚决地被清算。为了解决未来的能源危机,欧洲各国正提议新建耗资不菲的能源基础设施,并支持签署替代俄罗斯能源的其他长期供应合同。在地缘政治主导下的世界,即便未来战争结束,西方解除对俄制裁,全球能源供应版图发生变化也将成为定局。
过去的能源秩序是在全球化进程中逐步构建和达成的,它以全球化的根本主旨和效用为目标——合作共赢,互通有无,自由贸易,成本最低。但在新的能源秩序下,游戏规则有了很大改变。地缘政治因素开始起主导作用,市场规律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反而会弱化,能源贸易的效率将会降低,能源使用的成本将会大大提高。
在今后的全球能源版图中,我们很可能看到这样不可思议的情景:俄罗斯生产的石油不是经过一两周的运输后抵达德国汉堡,而是要花费数月时间运到亚洲,销售给中国、印度这样的客户。中东出产的石油则相反,欧洲对俄罗斯的石油禁运将重构供需关系,中东原油不是就近运往亚洲市场,而是舍近求远地输送到欧洲市场。这种在全球化时代不可思议的石油供需格局,将会比较显著地提升能源成本。
新的能源版图之下,能源利益将会重新分配。过去作为能源生产大国和出口大国的俄罗斯,今后将会承受重大的打击,正如标普全球公司副董事长丹尼尔•耶金称:“俄罗斯作为能源超级大国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在新形成的能源供应版图上,与西方国家关系更近的中东产油国,有望成为大赢家。最近就有沙特官员表示:“俄罗斯的‘入侵’让全世界明白了一件事:我们需要沙特提供更多石油。”除了中东产油国,受益者可能还有美国、澳大利亚、挪威等国。
在新的能源版图下,中国面临的形势将会如何?能源新版图对中国是有利还是不利?安邦智库(ANBOUND)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地缘政治主导下的世界经济格局与能源格局,可能对中国都会带来整体不利的影响。未来,在失去大部分欧洲市场之后,俄罗斯将会加大向中国出口石油、天然气以及其他能源,中俄能源贸易将会大大加强,从好的方面看,中国从俄罗斯获得的能源供应会增加而且趋于稳定,俄罗斯甚至还可能给中国市场折扣。不过,这也会加强中国对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供应的依赖程度。更大的问题则来自地缘政治,中俄密切的能源贸易及其他经济合作关系,会使得中国在西方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对立中承受更大的压力。
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是,中国对国际市场的需求不只是化石能源供应,中国的需求是全方位的——技术、资本、能源、市场、设备、知识等多个方面,中国都对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国际市场有很大的需求。对目前的中国来说,有利于全球化进程的事,对中国基本上都是有利的;凡是逆全球化的事情,对中国基本上都是不利的。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乌克兰战争从根本上会改变全球能源版图,全球化时代的能源供需格局将发生结构性的改变。中国作为能源进口大国将会受到不小的间接影响,在强化与俄罗斯能源关系的同时,中国也会面临来自西方国家更大的地缘政治压力。中国最终的能源安全战略,可能还是需要走出一条独立、平衡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