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中国和非洲关系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中非关系的牢固基础

20世纪60年代,正当非洲“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的浪潮汹涌澎湃之际,中国顺应历史潮流,坚决支持非洲国家和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在政治上、经济上给予非洲国家大量的真诚的援助,争取了人心,赢得了信任,凝聚了友谊,奠定了中非友好关系的牢固基础。后来,在非洲国家发展经济、建设国家的努力中,中国政府和人民在自己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向非洲提供了无私的经济援助,帮助非洲修建铁路、公路、港口、水坝和许多会议大厦、体育场馆、学校和医院等基础设施,树起一座座中非友谊的丰碑,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对非洲的帮助不附加政治条件,中国坚持平等待人、尊重非洲国家领土主权、不干涉内政、互利合作、诚实守信,同西方殖民方式形成鲜明对照。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是中非关系一个新的里程碑。中国和非洲国家领导人在北京峰会上确立了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化上交流互鉴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原则,把中非关系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在中非合作论坛走过的十二个年头中,双方根据国际大环境的发展以及各自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和实践中非合作新领域、新内容和新形式,不断扩大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显示了中非关系旺盛的生命力。

当前,非洲进入谋和平、求稳定、促发展的新阶段,而中国也正值和平发展、经济崛起的新时期,西方大国和新兴国家都更加关注和重视非洲中非关系面临新机遇、新问题和新挑战。

新形势、新问题、新挑战

一、更新换代后的非洲国家领导人对中国了解和认知不够。

当今,绝大多数非洲国家都实行多党民主制度,随着在非洲老一代领导人已经作古或退出政坛。新一代的领导人对华的理解和认知相对缺乏。领袖是带头人,是决策人,所以领导人之间的相知和互信至关重要。近年来,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造访非洲非洲国家领导人也频繁访华。双方频繁对话、加强沟通、加深了解、增进互信。

2012年7月在北京召开了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等分别会见了与会的非洲国家领导人,就中非关系、中国同有关国家双边关系、中非合作论坛建设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进行了友好充分交流,凝聚共识、提升互信。会议顺利通过了《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北京行动计划(2013-2015年)》两个成果文件,为未来三年中非各领域合作绘制了美好蓝图。会议向外界传递出中非坚定不移深化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坚定不移推进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强烈信号,扩大了中非关系的国际影响。

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制定的未来三年行动计划重申,高层互访与对话对促进双边关系发展、深化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继续保持中非领导人互访和对话势头,这是增进政治互信、扩大战略共识的保障。

二、非洲国家政治体制发生重大变化。

目前虽然绝大多数非洲国家都实行了多党制,但仍然有 一个逐步适应、逐步完善的过程,参与多党民主的政党也在进一步成熟。执政党和反对党在政治纲领和治国理念上没有根本的区别,但往往势不两立。反对党为了争取执政地位,实行的往往是“凡是政府支持的,我们就反对,凡是政府反对的,我们就支持”的政策,导致后果:一是领导人更换频繁,政策连续性较差;二是治国中存在较为严重的短期行为,政府热衷于搞立竿见影的项目,而不愿搞那些可能会“为他人做嫁衣”的长线项目;三是大选常常影响政局稳定,甚至发生动乱。

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国与国关系,进行政府间的交往和合作。反对派在与政府的较量中常常把中国夹在中间,或者干脆拿中国政府同该国政府的合作项目当靶子。中国在非洲国家的投资和工程承包中不乏有同政府签订的项目遭在野党反对或被后来的政府否定的例子。

不可否认,在不少非洲国家,人治因素不可忽视。面对这种情况,中国应通过政党外交和民间外交等渠道增进与反对派领导人和在野政要的相互了解和理解。

中国还应处理好同媒体、非政府组织和工会的关系。长期以来,非洲的媒体多采用西方新闻通讯稿件,很难让非洲广大人民客观了解真实的中国和中非关系。近年来在非洲舆论中不时出现质疑和攻击中非合作的杂音。民主化后的非洲媒体也常常想表现自己的“个性”和有别于政府的立场。一些非洲媒体人受西方新闻观的影响较深,热衷“揭露”和“掘墓”,轻视或忽视新闻在另一个方面的社会责任,那就是宣扬好的、积极的东西,去鼓励和促进人民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友善和相互尊重,促进国家和人民间和睦相处,进行互利合作,从而造福人民,推动社会的安定和世界的和谐与和平。更有少数媒体为了吸引眼球,进行猎奇和炒作,有的还实行双重标准。因此,近年来我们看到非洲有一些常常拿中国说事,不能客观真实地向当地人民介绍和解读中非合作的情况。

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的“行动计划”中宣布的新措施为应对这一问题迈出了可喜一步。为加强在新闻与媒体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中非双方将在华设立“中非新闻交流中心”,推动双方新闻媒体人员交流互访,支持双方新闻机构互派记者。通过机制化的“中非广播电视媒体合作论坛”,加强双方在该领域的集体对话与友好合作。加强双方在影视文化领域的合作。

非洲的非政府组织如雨后春笋,且越来越活跃。一些非政府组织或由于对中国的不了解,或出于对本国政府的不满,时不时无端指责中国,对中非关系造成负面影响。

非洲工会多,成员广,比较成熟,独立性较强,是庞大的非政府组织。近年来,中国在非洲的公司、工厂碰到被工会出难题所困扰的例子已屡见不鲜。在中东、北非“街头革命”的刺激下,非洲的工会更加活跃和有力。处理好与非洲非政府组织和工会的关系是中国面临的新课题。

三、非洲国家对中国的期望增大,一些要求超过中国国力。

目前非洲许多国家尚未摆脱贫困,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又被边缘化,因此对老朋友中国期望值较高。早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小平同志就曾多次对非洲的领导人说过,等到中国发展了,就会为非洲朋友作更多的贡献。我们高兴地看到,近些年来中国对非援助有较大幅度的增加,2000年至2009年,中国对非援助增长10倍。中国免除非洲国家截至2009年底政府无息贷款债务186.6亿元人民币。2011年,中国向非洲之角的吉布提、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索马里提供4.4亿元人民币紧急粮食援助。中国对非投资稳步发展。截至2012年4月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达153亿美元,就是最近十年成果。中国每年对非直接投资从2001年的5000万美元提高到近年来的年均逾10亿美元。随着中国对非合作的扩展,对非的经援贷款和直接投资会逐渐增力,增加的幅度也会适当加大。中非合作论坛第五届部长级会议上宣布,中国将向非洲国家提供200亿美元贷款额度,就是中国为推动非洲可持续发展采取的重大举措。

但是,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还有1.28亿的贫困人口。中国的经济总量如按13亿人口人均计算还很落后,中国还亟待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所以,中国对外只能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

四、非洲国家与中国的利益交汇或利益冲突增多。

现在中国与非洲交往多了,合作多了,出现的问题也随之增加。双方有利益交汇,就会有利益冲突,这是合作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但其负面影响不可忽视。

随着中非经贸往来日益频繁,非洲普通民众对中国的看法正在发生变化,其中有许多积极的变化,但也有不少消极的东西。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长期遭受殖民统治而今摆脱殖民枷锁的非洲民众,“自尊心”很强,对“外来人”有复杂心态,他们纯朴但很敏感,热情但也警惕。过去,他们痛恨奴役和掠夺他们的欧洲殖民者,对干涉他们内部事务的西方国家心怀不满。他们比较喜欢中国人,因为中国人真诚地帮助他们,尊重他们,不干涉他们的内政。但由于他们从小接受的是西方教育,舆论又被欧洲媒体主导,西方舆论对中国和中非关系的歪曲、抹黑和挑拨在他们中间潜移默化地产生负面影响。有的非洲人认为,中国人过去给的是无偿援助,是无私的。而今中国人在非洲投入的同时还要获取一定利益,中国人不再那么“无私”了。特别是一旦有少数素质不高的中国公司或个人有不良行为,再被别有用心的人通过现代传播工具加以放大和渲染,就会引起非洲人对中国和中国人产生误解。

中国在对非援助、投资、贸易等方面要进行理念的转变、方式的更新、机构的调整。要在合作中切实照顾非洲方面的关切,加大对非洲投资、技术转让、制造业、初级产品加工等领域的合作,培育金融、保险、物流、航空等新的合作增长点。帮助非洲国家建设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

五、积极应对西方国家的干扰和激烈的国际竞争。

欧洲人之所以对中非关系越来越在意,越来越敏感和恐慌,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政治,二是经济。他们担心“中国模式”在非洲的影响会对西方推行其民主价值观和欧洲模式形成冲击。他们还认为中国从非洲获得的经济利益多了,损害了他们的利益。他们甚至不喜欢我们跟他们讲中国和欧洲可以在非洲实现合作共赢,因为“共赢”意味着本来被他们垄断独享的利益被中国分享了。美国和欧洲又阻挡不了中非经贸关系的发展,就找茬对中国批评、指责,甚至明里、暗里进行破坏。

一些西方国家的领导人和媒体不时对中非合作说三道四,常常渲染和放大中非合作中的瑕疵,抹黑中国在非形象,破坏中非关系。英国首相卡梅伦、美国国务卿克林顿在访非期间就曾公开攻击中国的发展模式和对非合作。有的西方政客和媒体甚至给中国扣上“新殖民主义”的帽子,干扰中非能源资源合作。英国广播公司(BBC)在非洲播放《中国人来了》的纪录片,极力挑拨中非关系。西方的宣传潜移默化地渗透到非洲民意之中,使所谓的“中国新殖民主义论”、“中国威胁论”在非洲有了一定市场。与此同时,美国等也将遏制中非关系作为其在全球范围内遏制中国的重要环节,他们一方面加大援非和对非合作力度,另一方面加强对非洲国家的控制。一些非洲国家迫于压力,在开展与中国合作时顾虑增多。美欧提出与中国在非洲开展三方合作,不排除有试图约束中国在非活动的企图,但也有不得已而顺应形势的积极应对之意。

中国积极发展对非关系是持开放态度的,中国欢迎欧美增加对非洲的援助和扩大同非洲的合作,愿意同一些有意与我合作的国家在非洲建立三方合作共赢的伙伴关系。非洲拥有更多财源和更多的合作伙伴,对非洲有好处,对世界也有好处。中国可与他们进行不同规模和层次的沟通和磋商,认真探索,增信释疑,尽量减少西方对中非关系的疑虑和干扰。中国可以按照“非方参与、互利共赢、平等相待、优势互补”的原则,尝试在农业、卫生等次敏感领域开展小规模合作,选择适当地和合适项目搞一些三方合作的试验田。

新思路、新举措、新内涵

一、中国应在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大原则下,关注、关心和帮助非洲国家提高维护和平和稳定的能力。中国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对解决非洲热点问题的参与和斡旋力度,劝和解,促谈判,用中立、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影响形势发展。

二、中国应充分发挥在国际舞台上和国际体制内的影响力。一是要关注和照顾非洲的核心利益。二是要支持非洲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会成员的合理诉求。

三、中国可以在帮助非洲探索发展道路中有所作为。过去,非洲国家在政治体制上学过西方,在经济发展方面也采用过西方的“药方”,都不灵验。也有非洲国家在一段时期内机械地照搬过“中国式社会主义”或“苏联式社会主义”,都走了弯路。分析西方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反思西方金融危机和债务危机,非洲国家领导人开始“向东看”,羡慕中国快速发展的经验和制度模式,希望借鉴中国经验。

非洲人赞赏“中国模式”。其实中国模式就是中国治国之道,是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方式和方法。中国一贯主张各国自己选择和探索自己的模式。中国从来不输出自己的“模式”,但也不反对别国借鉴,因为中国自身的发展之道就有不少是从他国学来的。任何国家的发展经验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实验和成果。中国和非洲有相似的历史,又面临相同的任务。中国发展经验在非洲的确有可以借鉴之处。不干涉内政、不输出价值观和真诚地向别人提出参考意见和建议是两码事。

当前,中非关系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东、北非的动荡之后,非洲国家正在对动荡的根源进行反思。“茉莉花革命”浪潮虽然没有,也不可能席卷整个非洲大陆,但不少国家仍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广大非洲国家在采取一些扩大民主、缓和矛盾应急措施的同时,迫切需要发展经济、减少贫困、改善民生。中国应抓住机会,努力开拓,创造中非关系的新领域、新亮点、新成就,把中非关系推向更高的水平。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非洲  非洲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形势  形势词条  挑战  挑战词条  关系  关系词条  
智库

 政治文化与拉美国家外交政策

拉美地区文化特征鲜明,许多学者研究了拉美文化对其现代化产生的影响,包括对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的影响。对政治进程产生影响的主要是政治文化,政治文化不仅影响国内政策也...(展开)

智库

 大国协调与跨区域安全治理

一、跨区域大国协调的研究现状国际治理的理想情境是世界主要大国之间能够实现联合、稳定、长久的合作,共同为国际社会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比如稳定的安全、经济秩序和危机...(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