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咨询公司埃森哲大中华区主席李纲10日表示,中国过去经济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高资源消耗、高环境负荷的粗放式发展模式。中国城市的发展,已经陷入经济、资源和环境的“三角困境”,要想突破这一困境,需要从数字化、智能化以及拓宽地方融资渠道等多方面入手。
--城市“三角困境”日益突出
据埃森哲与中国科学院10日联合发布的报告《新资源经济城市指数报告》,我国28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占有6.5%的国土面积,承载了29%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GDP。在粗放式发展模式下,城市每天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和水资源,同时产生了大量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城市环境质量面临严峻挑战。2010年,城市人均消耗的能源超过6吨标煤,远高于全国平均的2.5吨标煤,城市人均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COD等环境污染物也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其中,国内六个超大城市(上海、北京、重庆、天津、广州和深圳)的城镇化率达到75%,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中级城市型社会标准,除了重庆的其余五个城市人均GDP已经超过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但是城市的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正面临严峻挑战,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的建成区人口密度分别达到每平方公里1.19万人、1.27万人、1.15万人和1.2万人,趋近纽约的人口密度(1.45万人)。
李纲表示,尽管在西方的工业化的进程中,伦敦、芝加哥等也都经历过这种发展阵痛,但是相比而言,中国在这一问题上的严重程度远远大于西方国家,如果任其发展,中国城市的“三角困境”将遏制城市的健康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前进脚步。
报告指出,未来5-10年是中国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关键阶段。然而这段时期,由于能源结构和资源供应局限,中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将依旧突出。
--人口在100万-300万城市将成为城镇化重点
中国科学院虚拟经济与数据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石敏俊表示,由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较好,人口在100万至300万、人均GDP在5-7万元的城市,不仅经济发展潜力大,而且历史包袱较轻,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脱钩”的基础较好,具备新资源经济转型的良好基础,因此将是未来城镇化的重点。
他说,人口规模超过300万的城市尽管经济绩效突出,但环境质量趋于恶化,其中人口规模超过千万的超大型城市则表现出更为严重的城市病,资源环境可持续性正面临严峻的挑战。尽管这些城市在基础设施、信息化和科技创新等方面很有优势,但是他们的环保资金投入水平反而低于经济发展较低的城市。
报告抽样国内73个地级市分别在经济绩效、资源环境可持续性和发展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排名,在国内六个超大城市中,尽管北京、上海、天津的城市经济绩效和发展能力的得分名列前茅,但环境可持续性均排在20名之后,重庆市的环境可持续性得分甚至名列67名。
同时,报告指出,人口100万以下的中等城市的经济绩效较低,经济发展依赖自然资源,产业结构偏向重工业,排放水平较高,经济绩效与环境效率均不理想,需极力避免“先发展、后治理”的粗放型发展。
--多措并举 推进新资源经济转型
李纲说,新资源经济,能够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以低资源消耗、低环境负荷的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理念。因此,政府、企业、公众和社会组织需要通力合作,为中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和谐城镇化共同做出贡献。
对此,报告提出未来可以在五个方面寻求发展,而每个城市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重点投资领域并作出具体规划:
第一,发展智能化基础设施。发展智能电网、智能建筑解决方案及智能交通等主要系统和基础设施,通过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传感技术、控制技术提高城市服务的集成度,优化城市管理。
第二,完善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管理。突破数据孤岛,整合城市管理部门和经济活动的数据,保障数据质量,形成洞察和行动;发展电子政务,基于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向企业和公民提供优质高效、全方位的政务服务,同时企业和公民也可以利用政府平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
第三,加速提高能源效率。城市应该坚定共识,制定能效目标、有效标准和激励措施,努力推广清洁能源和新型技术,提供较高效益的解决方案。
第四,建立多元融资渠道。改变地方城市融资来源对于土地出让的依赖,发展多元的融资渠道,包括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市政债券、鼓励和吸引民间投资。
第五,实现跨部门和跨区域合作。城市之间应建立协作与知识共享平台;政府应提高企业在城市政策、金融、基础设施及战略等方面的参与度,并使私营部门发挥更大作用;政府还应鼓励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营造更加和谐的公民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