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过去的“入世”让我们进入了世界经济贸易一体化的体系和框架,那么当前我们正在努力推进的自贸区建设和各地方兴未艾的“金改”,则是为跟上世界经济转向服务和投资一体化发展潮流而付出的努力。正如中国经济过去30多年的增长是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潮流的趋势一样,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也是为了适应世界经济的变化趋势。未来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仍将进一步发展,但重点将由贸易一体化转向投资、服务一体化。而人民币国际化不仅直接促进了中国金融服务贸易的一体化,而且直接增强了企业对外投资的便利程度。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可以使中国摆脱过去在国际贸易中依赖廉价商品的局面,提升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在服务行业的一体化趋势中,金融行业是其中最重要的部门。全球一体化的第一步是贸易一体化。由于金融在经济中的核心地位,金融贸易自由化备受关注。而对大国经济体来说,在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在本币成为国际货币前,贸然推进金融的全面开放和自由化,该国货币很容易成为国际市场的攻击对象,在与国际货币竞争中只能被动应对。微观经济的国际化过程,通常要经历商品输出――投资输出――要素和市场的全球配置等三个阶段,显然我国经济体正处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转变的时期。这个转变过程,宏观上就是中国货币国际化的过程。顺利推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过程,反过来会促进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世界经济体系。
国际货币体系是高度竞争的体系。国际社会也充分认识到,竞争性的货币体系是最有效和最能兼顾各国利益均衡的;单一或垄断性的货币体系,容易使国际货币体系为一国利益所左右。因此,在人民币国际化仍处初级时期的现阶段,不仅是新兴市场国家,周边经济体欢迎人民币国际化;就是发达经济体中的英、欧也对人民币国际化持欢迎态度。可以说,除了美国作为当今国际货币体系老大,不希望人民币进入国际货币体系框架外,大部分国家都是欢迎人民币国际化的。多元的国际货币体系,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今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推进速度明显加快,反映出国际社会对美元操纵国际金融体系的不满,因而更加快地接受了人民币的国际化。
自从2001年中国首次与泰国签订货币互换起,截至2013年10月,中国已先后与20个国家签署了规模不等的货币互换协议。2013年10月初与全球第二大央行欧洲央样签订的货币互换协议,更是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迈上了一个新台阶。通过推动民间层面的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和人民币直接投资的发展,人民币大规模流向海外成为可能。在海外人民币回流渠道建设方面,中国同样遵循着渐次发展的原则,2013年以来RQFII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仅10月份,中国就分别与英国和新加坡签署了规模为800亿人民币和500亿人民币RQFII额度的协议。相信在2至3年内(2015年前后),我们就会迎来RQFII超越QFII的局面。
人民币国际化对金融市场和货币政策也产生了直接和重要的影响。目前至少可以列三条:人民币升值进程不会停止、必然伴随有外币的持续流入、在此期间紧缩货币政策很难实施。
一个充满贬值预期的货币难以为海外接受,因而也是不可能走向国际的。按照世界银行的最新测算,在购买力平价(PPP)下,今年人民币与美元间的真实购买力比价在4.0左右。同样来自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95%以上国家的货币汇率,其PPP高于市场汇率,两者之比有70%落在0.6至0.8之间,我国目前是0.67,说明是在均衡区间,但仍有升值空间。我的看法是,人民币再要大幅升值已很难,但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推动下,仍会继续缓慢上升,预计会升到汇率并轨前5.8的水平。
二战后美元的国际化是在美国经济、军事实力双一枝独秀的情况下发生的,美元国际化进程是美元的单向流出。不同的是,人民币国际化是在中国经济实力成长过程中发生的,而凭中国目前的经济影响力,还做不到货币国际化进程中的单边流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必然伴随着外币的流入,外币流入和本币流出的双向进展,实际上是将人民币国际化的部分收益让渡给外国资本。外币持续流入,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会持续受到影响,“冲销”式的货币政策操作将长期存在。
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如果国内实行货币紧缩,那么在数量操作的情况下,哪来多余货币走出去?如采用调节资金价格的措施,本币利率上升,经济活动主体也将降低甚至失去将人民币投出去的动力。因此,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和货币紧缩的冲突性,决定了在人民币国际化加速的进程中,货币政策只能选择中性和宽松。就当下的中国经济实情而言,中性货币政策是一项现实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