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中国央行拒绝向资金匮乏的中国银行体系注资,此举直接导致了一场重大信贷危机。中国央行拒绝扮演“最后贷款人”这一角色冻结了中国银行间市场的借贷。5月初仅为2.1%的隔夜利率迅速蹿升至破纪录的13.4%。
透视中国“钱荒”
就在有关中国国有银行偿付能力出现问题的传闻四处扩散的时候,一些评论家开始谈论中国的“雷曼时刻”。但危机很快过去,银行间市场隔夜拆借利率迅速回落。截至7月4日,这一利率已经下降至3.4%。
银行间市场的问题自6月初以来一直在酝酿。当时中国政府开始打击非法流入的外汇,而这曾是中国国内货币供应量增长的主要来源之一。市场对人民币的需求也开始上升。中资银行要为6月30日的账目结算做准备,同时银行客户也要为上半年纳税做好准备。
上述现象带来的结果是信贷的供给和需求日益失衡。由于此前传闻央行欲进行大规模干预却屡次未能兑现,商业银行意识到它们不得不自谋生路。中资银行开始囤积现金以防范交易对手可能出现的违约现象。金融机构之间原本正常流动的资金迅速干涸。
中国央行的直接目标似乎是遏制中国的“影子银行”系统。近年来中国影子银行迅速增长,其在中国信贷总额中的占比愈发显著。中国影子银行包括一类较少受到监管的产品。此类产品允许储户获得高于存款利率的收益,通过发行产品揽获的储蓄则向“次级”借款人提供资金。
通常来说通过上述方式揽获的资金是短期的,因此这类业务对流动性状况非常敏感。影子银行需要不断流入的新资金来支付到期债务。银行或是通过发行理财产品等方式来筹集资金,或是从那些能够获得银行融资的国有企业等实体那里获得资金。
此举背后或许是涉及面更广的政治角力。中国央行并非独立决策机构,因此关闭信贷闸门的命令一定直接来自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国央行这次对银行信贷发起的突袭应该被理解为中国领导层为提高经济效率(这也是中国政府当前的工作重心)而祭出的一记重拳。如果中央政府无法克服来自受益于现状且实力强大的地方利益集团施加的阻力,那么上述目标将无法实现。中共高层的目标可能是切断阻挠改革一派的资金流,以逼迫其就范。
地方政府看来才是中国央行此举的真正目标,因为它们严重依赖影子银行融资,继而破坏中央政府的改革举措。影子银行资金直接流入那些在中央政府看来纯属浪费资源的地方政府项目。这些资金又通过推高土地价格令地方政府间接受益。只要影子银行资金能够继续流动,基础设施、重工业和房地产的过度投资问题将继续泛滥,中央政府设计的新经济愿景也难以实现。新经济模式主要由消费者需求和生产率增长拉动。
但这一做法会带来两个问题。首先,中国央行的这一政策会带来相当大的附带损害。中小民营企业受到的冲击尤为严重。这类企业往往没有资格获得银行贷款,经常依赖影子银行融资才能量入为出。
其次,打击反改革派系还不足以产生真正的改革。如果不对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进行彻底改革,那么只要这次打击的余波散去,故态很快就会萌发。
中国央行或许赢得了这场战斗,但中共中央政治局却还难以言胜。
本文作者MARK A. DEWEAVER负责管理新兴市场基金Quantrarian Asia Hedge,他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一书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