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东亚地区的中美关系

——战略对抗和韩国的选择

一、东亚战略环境

1、亚洲的崛起或复兴

1405至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的一次途经东南亚、印度以及中东到达非洲东海沿岸,规模最大时船舰达几百条,人数达27800。指挥舰“宝船”是长130余米,宽近50米的九桅大船。而在世界上的另一个角落,1492年至1503年,克里斯托弗?哥伦布四次出海远航,从西班牙到美洲。其旗舰圣马利亚号近22米长,近六米宽,只有3根桅杆。通过二者船体差异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科技已十分先进。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在亚洲多数国家看来,中国是亚洲乃至世界上的权利中心。安格斯?麦迪森(Angus Maddison)等经济史学家认为,一直到二十世纪早期,由于人口众多,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亚洲GDP超过了当时的西方。当然,显示真正经济实力的人均GDP,西方早已超过亚洲,并且自工业革命之后,东西方差距加大。

几百年后的二十一世纪,亚洲再次成为了世界的政治经济中心。形容这一现象的新术语包括“中国的崛起(China’s rise)”“亚洲的复兴(Asia’s renaissance)”和“亚洲再崛起(Asia’s reemergence)。”此次复兴的不仅仅是中国,而是包含南亚、东南亚和东北亚在内的整个亚洲地区。根据对亚洲定义的不同,亚洲崛起的相关数据也不尽相同。例如,包括东盟成员国、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新西兰和韩国在内的16个国家的GDP总额达20万亿美元,高于包括27个国家的欧盟。如果将亚洲的范围扩大加入亚太地区的话,所占经济份额就更大。美国国务院高级官员在一次参议院听证会中表示:美国现在是,也将继续是一个太平洋大国。如今亚太地区占全球超过50%的GDP和将近50%的贸易,是创新的主要动力,一些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也在这一地区,21世纪的历史将主要由充满活力的亚太地区书写。 

未来亚洲经济规模将继续扩大,并以中国和印度领先。尤其是在未来的几十年里,中国将超过美国跃居首位。中国的GDP发展迅速,在2000年仅仅是日本的四分之一,而到2010年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GDP 将是日本的四倍,同时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 

2、美国的亚洲枢纽和中国的亚洲枢纽

随着印度支那战争和冷战的结束,中国也经过了十年的经济改革,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加强亚洲政策。为寻求自然资源,中国进一步加强同世界各国尤其是亚洲邻国的关系。在与印度支那邦交正常化的同时,中国1991年与东盟建立对话伙伴关系,1992与韩国建立外交关系。中国开始表现出要走和平崛起路线,与邻国保持良好关系。邓小平的24字方针,尤其是其中的“韬光养晦,绝不当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努力发展在该地区的多边外交。1994年,中国成为东盟地区论坛的创始国之一。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东亚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积极努力并于1997年创建东盟10+3(ASEAN+3)。21世纪前十年中国继续进行“魅力攻势”或者说“微笑外交。”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订了自由贸易协定,这也是东盟第一次与非成员国签订此项协定。2003年,中国签订《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Treaty of Amity and Cooperation), 再一次成为东盟第一个对话伙伴。即便是领土等敏感问题,中国也与东盟达成一致,2002年签署了《南海各方行为宣言》(Declaration on the Conduct of Parties)。2006年,中国与东盟在中国南宁举行纪念峰会,共同庆祝对话关系建立15周年。 

与中国相反,2011年9月11日的恐怖袭击使美国的注意力转向全球反恐。美国国务卿赖斯在2005年和2007年两度缺席东盟地区论坛,2005年的缺席曾致使该地区一些国家怀疑美国不满缅甸将在2006年担任主席国。2007年,赖斯访问中东地区,由副国务卿参加东盟地区论坛。许多记者将赖斯的缺席看作是“怠慢”之举,随后有人断言中国是此次美国缺席的最大受益者。

从经济角度来看东盟对外贸易伙伴所占份额也在发生变化,尤其是中美两个最大贸易伙伴变化最为明显,分别呈明显的上升和下降趋势。从1993年到2008年,美国所占份额从17.6%降到10.6%,而中国的所占份额从2.1%增加到11.3%(如下图)。

图:东盟贸易伙伴国、地区所占份额

注:贸易增加:东盟、中国、印度、ANZ   贸易减少:欧盟25国、日本、美国以及世界上其他国家

来源:“2009年东盟经济共同体图集(ASEAN Economic Community Chart Book 2009),”http://www.aseansec.org/publicatons/AEC-Chartbook-2009.pdf

奥巴马宣布就职后不久就有迹象表明美国“重返亚洲。”美国政府高官访问亚洲更加频繁。2009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泰国参加东盟地区论坛并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为美国在2011年加入东亚峰会铺平了道路。2011年1月(原文有误,经查证为2009年11月)奥巴马在日本东京清楚地阐述了其亚洲政策,称“作为美国第一位太平洋总统,我承诺,这个太平洋国家(美国)将加强和维护在这个世界至关重要地区的领导”。希拉里·克林顿为2011年11月号的《外交政策杂志》撰写文章《美国的太平洋世纪》,三次使用“枢纽(pivot)”一词概述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政策。“亚洲枢纽(pivot to Asia)”已经成了谈论美国对亚洲外交政策的标志性词汇。 

军事方面,亚洲也吸引了美国更多的注意力。2012年1月美国国防部公布了战略文件《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Sustaining U.S. Global Leadership: Priorities for Twenty-First-Century Defense)。文件背景中写道,“在过去的10年里,美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所采取的行动不但为这些国家带来了稳定也保护了美国的利益。现在我们负责任地撤出,保护美国经济的活力,在这个迅速变化的世界保护美国的利益。我们正面临一个转折点。”该文件的主旨是“美国的经济和安全利益与自西太平洋、东亚到印度洋、南亚这一弧形区域的发展密切相关,形成不断变化的挑战与机遇混杂的局面。因此在美国军队继续保护全球安全的同时,有必要对亚太地区进行再平衡”。美国的“再平衡(rebalance)”、“再关注(refocus)”亦或是“枢纽(pivot)”其本质都是美国将进一步加大对整个亚太地区的投入。所谓的“再关注”包括与韩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加强“轴辐体系”(hub-and-spokes system)联盟;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建立新型伙伴关系;介入亚洲多边机构等。 

在亚洲的多边机构方面,美国的亚洲枢纽主要表现在加入东亚峰会。2011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第一次出席巴厘岛举行的东盟峰会,受到该地区国家的欢迎。而同样应邀参加东亚峰会的俄罗斯总统和总理却未能出席。中美两国都在努力获取该地区国家的支持,中美两国的亚洲枢纽进程演变成了积极的外交活动。

二、中美对抗——东亚区域机构

1、亚洲区域机构

2011年11月,第六届东亚峰会在巴厘岛举行,美国和俄罗斯首次加入,形成了“东盟10+8”新框架。俄罗斯派外交部长参加,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参加。2012年11月,奥巴马访问东南亚前一周,美国国家安全顾问托马斯·多尼隆(Thomas Donilon)在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CSIS)提到“我们不仅仅是在平衡美国的亚洲战略,也在对亚洲内部再平衡。众所周知由于历史和其他原因,我们曾对东北亚投入巨大。但我们现在是真的重新关注东南亚和东盟。”尽管美国一再强调东盟的重要性,但仍有很多人认为美国积极介入多个东盟领导的多边机构是为了抗衡中国的崛起。

东亚合作机制东盟10+3最早在1997年为应对东亚金融危机建立。由于合作日益密切,东盟10+3的各国领导人设立了建立东亚共同体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2001年提出了逐渐以东亚峰会形式取代东盟10+3的长期计划,并且由东盟10+3的各国轮流主办东亚峰会。因而从一开始东盟10+3和东亚峰会针对的就是不同的环境,前者是包含峰会在内的全面合作机制而后者只包含峰会。2005年第一届东亚峰会除了原计划的十三国外还有三个国家参加: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印度。东亚峰会的各国领导人发表声明称东亚峰会是“一个就共同感兴趣和关切的战略、政治和经济问题进行对话的论坛。”2011年,美国和俄罗斯的加入使东亚峰会扩展为18国。中美两国为各自的利益都积极介入这些主要的东亚区域机构。

美国在东亚峰会主要关注安全问题,在亚太经合组织论坛主要关注经济问题。2010年1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克林顿在夏威夷东西方中心指出,需要确定“哪些组织将成为决定性的地区机构”并且“决定性的机构将包括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其中有些机构可能由来已久,如亚太经合组织;有些可能成立于近期,如东亚峰会;还有些可能是新老机构的结合。”托马斯·多尼隆(Thomas Donilon)多次重申,奥巴马参与东盟会议“表明奥巴马总统支持将东亚峰会作为战略和安全方面有效的领导人论坛。”

中国虽未曾反对美国加入东亚峰会,但也不是最早欢迎东亚峰会扩大的国家。相对东亚峰会中国更重视东盟10+3。换言之,东盟10+3是建立东亚共同体的关键机制或“主要工具。”而东亚峰会是首脑峰会,用于对话的“国家领导人主导的论坛”(leaders-led forum)。

中美竞争的另一个方面,表现在中日韩(CJK)三边合作和美日韩三边合作。2012年的中日韩峰会仅仅是第五次会议,近日三国才在程序事项方面达成了一致。尽管如此,主要由于受东盟10+3合作的制度化习惯的影响,三国的合作已经取得了巨大进展。中日韩三国合作秘书处于2011正式成立,总部设在韩国首尔,旨在系统地促进中日韩合作。2012年5月第五次峰会上,三国领导人同意开始准备在年内展开三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2012年11月三国贸易部长宣布开启三边自由贸易协定商议,并且将在2013年初举行首轮商议。美韩和美日的同盟关系由来已久。虽然这三国之间没有实际上的联盟,很久以来就有言论称美日韩之间可能存在“虚拟联盟”。也有言论称三国合作建立(网络)秘书处。 

1992年在亚洲开发银行的推动下,柬埔寨、老挝、缅甸、越南、泰国和中国发起建立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旨在加强各成员国之间的经济联系。美国2009年提出“湄公河下游倡议(LMI),”旨在促进次区域整体合作和能力建设。起初中国和缅甸不包含在该组织内,2012年7月缅甸正式加入湄公河下游倡议。2011年,美国发起“湄公河下游之友”(Friends of Lower Mekong Group)部长级会议,旨在加强湄公河流域国家之间的协调,包括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欧盟,但不包括中国。 

2、中美对抗的实质

不断变化的全球环境,例如冷战的结束、中国的崛起等,使中美之间的对抗不可避免。首先,中美两国缺乏共同的敌人。虽然环境改变,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恐怖主义等问题是双方的共同威胁,但是这些全球化政治问题不足以确保两国之间的合作,而需要有来自同一个国家或国家团体的共同威胁。上世纪七十年代,中苏关系破裂是中美两国能够重新恢复友好关系重要原因。正如亨利?基辛格近期在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所指出“中国要用美国制衡苏联”。苏联解体后,俄国近期也不可能崛起成为如冷战时期一般强大的国家,而中国却崛起成为在世界舞台上对抗美国的主要国家。

其次,随着中国的发展,尽管中国的人均收入比美国低的多,在经济规模,生活水平,军费支出和其他方面的指标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但两国之间的差距还是越来越小。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美国虽是一个超级大国,但是有日渐衰弱的迹象,而中国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两国间难免存在一些心理紧张。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出口国,最大制造国和第二大经济体。据预测,到2030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经济体。到2020年中国国防开支很可能相当于日本、印度和俄国的总和。

再次,中美意识形态不同。尽管中国已实行市场经济,共产党仍然是中国的唯一执政党。民主与专制的不同在于价值体系,包括对人权、法制、言论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的理解。

因此有言论称“中美两国的外交对抗将这一地区分成两个新的集团,”其中一个主要(非全部)由自由民主的沿海国家组成,包括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菲律宾。另一个由中国周边贫穷、独裁且相对较弱的大陆国家组成,包括朝鲜、巴基斯坦、老挝、柬埔寨和缅甸。 

值得庆幸的是,中美两国不太可能将此类对抗发展为实际冲突。两国都是核大国,经济互相依赖,有对话机制和渠道能够处理两国的差异。两国会为争取在南亚的有利地位不断竞争,很难达成一致共同领导南亚。因此,持续对抗带来的冲突风险太高,而两国对抗又根深蒂固。在将来两国关系将继续有所波动,在合作区比美欧关系紧张,而在对抗区又比美苏关系缓和。

三、韩国与战略思想

本章讲述了有利于韩国战略思想的各种因素。包括中韩关系和美韩关系,应对中国崛起的战略,对中美两国的平衡策略。

1、美韩关系

基于美韩《共同防御条约》(Mutual Defense Treaty),韩国是美国的条约盟友,同时也是除北约外美国的主要同盟国。虽然条约是针对任何一方遭受武装威胁的情况,事实上,该条约联盟只是美国对韩国的单向保护。从美韩缔结《共同防御条约》到现在,来自朝鲜的威胁从未改变,但联盟单方向的性质却一直在变化。随着韩国经济增长,其国防力量也在大幅度提升。朝鲜半岛不断变化的安全环境也对联盟造成影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核扩散成为对美国和韩国的共同威胁。 

2009年6月,美韩两国政府发布《美韩同盟未来展望》(Joint Vision for the Alliance of ROK and the U.S.),重申了美韩《共同防御条约》仍是两国安全关系的基础,并且表明联盟将会增强两国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维护和平,冲突后稳定以及发展援助方面的协调性。据此,两国之间的安全关系已经扩大深化,与60年前有了质的不同。正是考虑到联盟关系性质的改变,韩国政府决定向伊拉克和阿富汗派遣军队。 

随着联盟实质的改变,对韩国来说“联盟”一词开始暗示在安全等方面与美国有更加牢固的关系。比如说,随着美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生效,韩国表示两国确立了经济同盟。韩国是美国第七大贸易伙伴,占美国贸易总额近3%,是中美双边贸易额的四分之一。中国是韩国最大贸易伙伴。韩国与中国的贸易是与美国贸易的两倍多。

总的来说,在安全和非安全方面美国都是对韩国影响最大的国家,不仅因为一直以来朝鲜方面的威胁,也是因为美国是亚洲和全球的超级大国。 

2、中韩关系

2012年是中韩建交20周年,20年来两国贸易增长35倍。1992年韩国对中国进出口额分别是372亿美元和265亿美元,分别占韩国总进出口额的4.6%和3.5%。2011年,韩国对中国的进出口额分别飙升到860亿美元和1340亿美元,分别占韩国总进出口额的16%和24%。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是对美国出口额的两倍多。韩国与美国、日本一起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2012年5月,中韩双边自由贸易协定谈判开启,两国间人员交流从1992年的13万增加到2011年的7百万。 

中韩两国关系的重要性不仅来源于两国互相依赖的经济,也来自于两个相互关联的挑战。首先,中国是正在崛起的亚洲大国也是韩国的邻国,这关系到中美两国的战略较量。韩国需要避免在中美之间二选其一的情况,同时如果韩国与中国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要确定是否可成为两国经济联盟。其次,中国作为一个共产主义国家与自由民主国家所走的道路不同,这也关系到中国与朝鲜之间的关系。朝鲜是韩国最大的安全威胁,而中国是唯一与朝鲜维持密切关系的国家。韩国需要注意中国将如何回应朝鲜半岛突发事件以及中国对朝鲜核项目的态度。

3、中国的崛起:平衡、对冲、合作

从理论方面来讲,各国应对中国的崛起大体有几种选择,包括内外平衡(internal or external balancing)、对冲(hedging)、追随(bandwagoning)。这些选择对韩国来说差别不大。也有人认为韩国应该选择达到与美国的外部平衡。由于同盟协定是在中国崛起之前为针对朝鲜而签订的,所以这项协定并不针对中国。然而很多中国人倾向于认为美韩联盟会形成针对和限制中国的网络,因此韩国的对冲战略使韩国在加强美韩同盟的同时不显示针对中国的迹象。各种选择之所以都可行,是因为韩国并没有日本那样恐惧中国。经过过去二十年的发展,韩国与中国经济相互依赖。另外,两国在文化上的相似性,以及遭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的历史,也可能对形势产生了影响。

一些专家通过中韩对朝鲜的共同观点来表现韩国对中国的看法。康灿雄(David Kang)写道“中韩就如何应对朝鲜有相近的看法,两国关系全面发展……两国都认为,朝鲜虽然具有很大的安全威胁,但是可以被震慑的。两国对政权崩溃所造成的经济和政治后果都很担忧。”康灿雄要暗示的可能是中韩两国在包括核问题、政权崩溃和朝韩关系的朝鲜问题上战术相似。但是很难确定两国在此类问题上政治和战略观点是否一致。两国对政权崩溃所带来对经济的影响可能观点相同,但对政治影响却未必相同。在关系到朝鲜未来的问题上,两国之间的差异与不信任仍然可能阻碍进一步加强中韩双边关系。

4、平衡或平衡方法

冷战时期大多数中小国家都不得不选择一个所谓的阵营或集团。意识形态的对立使世界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现在的国际制度虽然不像在冷战时期,但中美之间一种新型的战略对抗似乎正在亚洲显现,亚洲各国为此担忧可能被迫从两国中做出选择。

韩国一类中型国家面对两个大国时往往采取“平衡”外交政策。但是涉及到中美两国时,平衡策略未必可行。首先,这种追求平衡的策略可能被两个大国所误解甚至反感。在两个大国之间保持平衡的策略是有危险的,很可能被两国都不信任。其次,基于平衡标准制定的国家政策可能很难贯彻实施。关系到两个大国的政策尤其如此。现实情况中的局势一般都非常复杂,很难有在任何时候都适用的通用型平衡举措。即使是使用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平衡策略,也很难做到万无一失。通常情况下,寻求平衡的举措最终会使两方都不满意。

平衡本身不应作为一个目标,但是平衡方法可为战略和综合思想提供基础。在寻求平衡方法时要考虑到以下几点。第一,通过清楚了解中韩、美韩之间在安全和经济方面的共同利益加深韩国与中美的关系。对于中美关系,阎学通认为,“中美互利的利益少于相互不利的利益,这是冷战后两国关系不稳定的基本原因,而两国彼此假装为友的政策,加剧了双边关系不断出现戏剧性的跌宕起伏,对两国都不利。”中韩和美韩都有经济、安全方面的利益关系。美韩两国的共同利益包括朝鲜无核化,在有利于韩国的平衡基础上有效震慑朝鲜挑衅行为,增加经济机会,南海航行自由以及东亚开放性地区主义。中韩两国的共同利益包括增加经济机会,朝鲜无核化以及增加中日韩三边合作。

第二,将与中美的经济、安全共同利益最大化。2010年6月多伦多G-20峰会之际,奥巴马和李明博在双边会议上强调了美韩两国的共同利益。会议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奥巴马承认了美韩两国在安全和经济方面的关系。在安全问题上奥巴马表示,美韩联盟是“不仅是美韩两国,而且是整个太平洋地区安全的关键。”“关键”一词暗示了两国加强联盟,韩国成为美国最有吸引力和最可信的伙伴国。在随后的美韩自由贸易协定中,奥巴马表示“这是对我们国家有利的事情,也是对韩国有利的事情,它将使我们的贸易关系更加紧密,创造巨大的潜在经济效益,为美国创造就业机会,这也是我工作的重中之重。”美韩两国共同利益已经很多,但仍需在质的方面加强。同样中韩两国共同利益也有很大扩大加强的空间。中韩两国共同经济利益可与共同的安全利益相结合。当两国共同经济利益达到某种程度时两国安全利益也会增强。通过不断加强中韩两国的关系,可在很大程度上平衡中朝关系。 

第三, 尽量避免为追求与一个大国利益而损害另一个大国利益的情况。如果无法避免,必须在分析利弊得失之后制定政策。

四、韩国的战略选择

综上所述,韩国现在应该做一个对中美两国都有吸引力的可靠伙伴国,而不是关注如何在两国之间保持平衡。本章讲述了韩国面临的政策问题,包括东亚区域机构,朝鲜半岛问题和南中国海问题。

1、区域合作:东盟主导的多边机制

亚洲机构和欧洲模式不同,多个多边和少边机制共存。目前以东盟为中心的机构包括了中国、印度、日本、美国在内的所有主要国家,被认为是最可靠的机构。这些机构成员资格明确、日程明了,运行情况良好。虽然多种机构可能会导致繁琐低效,但是每个机构都有利于将合作习惯制度化,也有利于建立互信。这些东盟引领的机构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能够被所有外部国家所接受。这一点在2011年印度尼西亚以“动态平衡”(dynamic equilibrium)为口号主办东盟会议时展现的淋漓尽致。通过东盟的安排,包括中美在内的亚太地区大国为了双赢也不得不掩饰对抗,表现的像伙伴国。

韩国应该成为东盟主要的、积极的伙伴国,适时提出能够被所有成员国接受的建议,考虑贯彻实施构想的全部必要事宜,继续真诚的对待与东盟的关系。1998年韩国提议由东盟10+3的杰出人士建立“东亚展望小组(East Asia Vision Group)”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亚洲与欧洲不同,在建立东亚共同体方面,区域合作比共同体建立要更重要。韩国应该通过东盟10+3继续支持东亚共同体的建立,支持将东亚峰会作为与东盟10+3互补的机制,一个更广泛的合作机制,而不仅仅是一个论坛。东亚峰会是各国领导人主导的顶级论坛,不应仅仅作为一个交流思想的场所,更应该发展成一个以行动为导向的论坛。 

很多人认为东盟10+3将与东盟峰会发生冲突,原因是东亚峰会是一种“东盟10+3(中日韩)+东盟10+5(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俄罗斯和美国)的形式。”但是,就如同东盟10+3不能替代东盟一样,东亚峰会同样不会与东盟10+3发生冲突。每个机构都能够在尊重其他机构特点的同时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利益和力量。东亚峰会比东盟10+3成员国更多,可以利用成员国的经济规模,在防止核武器扩散、海上安全和气候变化等问题上有更大的讨论空间。

2、区域合作:三边合作

中日韩三边合作的过程与东盟10+3非常类似。中日韩合作的基本动力来自于安全、经济、社会文化合作的制度化。三边合作有利于东盟10+3以及中国与韩国、日本关系的发展。中日韩的经济、人口以及领土面积等因素使其成为东亚区域合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韩国应该成为三边合作中一个可靠的伙伴国,三国之中韩国是最能推动合作的国家。三边合作秘书处在韩国的领导下于2011年在首尔成立就是很好的证明。建立三边合作秘书处是韩国表现出重视三边合作的重要举动,同时也向其他国家表示中日韩三国重视发展三边合作。

中日韩三边合作主要因为三国都需要在更广阔的领域增强合作。而美日韩三边合作则是基于双边联盟的“轴辐体系”(hub-and-spokes system),主要动力是共同的安全利益。关于三边合作,理查德·阿米蒂奇(Richard Armitage)和约瑟夫·奈(Joseph Nye)2012年8月发布的报告中写道“美日韩三国应当联合外交力量震慑朝鲜核武器计划,同时为应对中国的再次崛起塑造地区环境。”要建立美日韩三边合作秘书处应当是为了自己的需要,而不是为了应对其他的三边合作。由于联盟“毂辐体系”的性质,韩国虽然不适合推动或领导这一联盟,但也不会破坏三边合作。韩国应当在不损害与其他国家关系的情况下开展三边合作。还要注意报告中所建议的,将美日韩三边合作可以扩展到其他方面,例如对发展中国家进行发展援助。

3、朝鲜半岛的核问题

六方会谈已经暂停四年多了。到2008年12月共举行过六轮会谈,六方会谈已成为各国讨论东亚安全与稳定主要问题的场合,并且为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提供了基本框架。2005年9月19日发布的《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Joint Statement of the Fourth Round of the Six-Party Talks)仍然是解决核问题的基础。该声明第5段写到,“六方同意,根据‘承诺对承诺、行动对行动’原则,采取协调一致步骤,分阶段落实上述共识。”有言论称六方会谈不是有效框架。姑且不论框架如何,重点任务是重新协商实施下文的《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

《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

一、六方一致重申,以和平方式可核查地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是六方会谈的目标。

朝方承诺,放弃一切核武器及现有核计划,早日重返《不扩散核武器条约》,并回到国际原子能机构保障监督。

美方确认,美国在朝鲜半岛没有核武器,无意以核武器或常规武器攻击或入侵朝鲜。

韩方重申其依据1992年《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不运入、不部署核武器的承诺,并确认在韩国领土上没有核武器。

1992年《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应予遵守和落实。

朝方声明拥有和平利用核能的权利。其他各方对此表示尊重,并同意在适当时候讨论向朝提供轻水堆问题。

二、六方承诺,根据《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以及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处理相互关系。

朝方和美方承诺,相互尊重主权,和平共存,根据各自双边政策,采取步骤实现关系正常化。

朝方和日方承诺,根据《日朝平壤宣言》,在清算不幸历史和妥善处理有关悬案基础上,采取步骤实现关系正常化。

三、六方承诺,通过双边和多边方式促进能源、贸易及投资领域的经济合作。

中、日、韩、俄、美表示,愿向朝提供能源援助。

韩方重申其2005年7月12日提出的有关向朝提供200万千瓦电力援助的方案。

四、六方承诺,共同致力于东北亚地区持久和平与稳定。

直接有关方将另行谈判建立朝鲜半岛永久和平机制。

六方同意探讨加强东北亚安全合作的途径。

五、六方同意,根据“承诺对承诺、行动对行动”原则,采取协调一致步骤,分阶段落实上述共识。

六、六方同意于2005年11月上旬在北京举行第五轮六方会谈,具体时间另行商定。

各方首先要理解有所妥协才能重启会谈。关于朝鲜核问题的会谈,应该清楚的了解各方如何取舍。朝鲜不仅仅涉及到核问题,还有更广的范围上的安全问题以及双边关系问题,包括朝韩关系,美朝关系和中美关系。

赖斯最近在美国传统基金会(Heritage Foundation)提到美国“不应该仅仅关注核问题,虽然核问题非常重要,但我们应该永远记住有核武器的伊朗之所以不稳定,是因为伊朗本身对以色列就是极大的威胁。”因此关键问题是国家性质以及所要采取的行动。当然也有不同的理解。大多数情况下,朝鲜和伊朗被归为一类,而印度被排除在外。朝鲜核问题既包含朝鲜问题,又包含核问题。美国最关心的是朝鲜核武装和核扩散。在核问题解决前,美朝关系很难进一步发展。

虽然中国同样反对朝鲜发展核武器,但似乎与美国并不相同。美国关注核部件以及朝鲜的核状况,而中国只关心核部件。这一区别导致两国对朝鲜挑衅行为的反应不同。在涉及到核问题的挑衅方面,中国倾向于采取全球行动。2009年5月朝鲜进行核武器试验,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中国政府对朝鲜再次核试验表示坚决反对。朝鲜此举违反了安理会相关决议,损害了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有效性,也影响了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然而。然而在涉及到朝韩关系的问题上,即使是朝鲜故意挑衅,中国也只是呼吁两国克制。

朝鲜半岛的安定是中国内部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因此中国要维持与朝鲜稳定的双边关系。虽然朝鲜核问题是中朝关系的阻碍,但还未对双边关系造成严重影响。虽然中朝两国之间存在摩擦,但都不希望被其他国家发现。除非中国将朝鲜逼到崩溃的边缘,否则朝鲜不会放弃其核项目。

朝鲜坚持称如若美国不放弃其敌对政策,核问题不会取得积极进展。核项目是朝鲜应对与美国双边关系的工具,也是维护政权稳定的工具。日本国家防卫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Defense Studies)同样认为朝鲜在外交和安全方面最首要的任务是结束美国的敌对政策,即改善与美国的关系。2012年2月的“闰日突破”(Leap-daydeal)展示了美朝两国不同的思想。两国在口头协议的基础上分别发表了单方面的声明。美国政府强调协定中的核问题,而朝鲜主要阐述双边关系问题。协议因2012年4月朝鲜的导弹试验而中断,两国也很难继续对话。 

朝鲜关系到朝鲜半岛的统一,也是对韩国的巨大威胁。这使人人都期盼和平统一的韩国有一种矛盾心理,因此韩国的没有一个领导人要求在核问题上对朝鲜采取先发制人的策略,也因此朝韩问题不同于中东地区以色列和伊朗核问题。自朝鲜战争后,朝鲜一直是韩国最大的威胁。对韩国来说,朝鲜的核问题不仅可能引发全球核扩散危机,更会在朝韩之间改变力量平衡,提高安全警戒,加大双方对抗。虽然朝鲜核问题和导弹问题使局势更加复杂,但对韩国来说最基本的问题仍然是朝韩双边关系。韩国应该采取更加积极的行动,可以通过朝韩关系处理核问题,在多个安全问题方面与朝鲜进行直接对话。韩国赞同美国的观点,认为朝韩关系是解决核问题的关键,在防止核扩散方面韩国是美国的坚定同盟。另外,韩国应该在反对朝鲜核问题方面确保中国的立场,并在阻止朝鲜挑衅行为方面寻求中国帮助。中韩两国一起坚定反对朝鲜问题,将会使朝鲜意识到核武器不能作为最后手段。

4、朝鲜半岛:朝韩关系

中国、日本、俄罗斯、美国都关注朝鲜半岛统一。虽然中国努力推动朝韩和解可能为重新开启六方会谈创建有利的基础,要想长期有效的解决朝鲜半岛协调问题需要中韩两国对安全问题,朝鲜半岛的未来问题,以及朝韩统一政策更广泛的区域协调问题达成更深入的共识。 

朝鲜是推动东亚地区和平和繁荣必不可少的国家。统一后的朝鲜半岛应不会对任何国家造成威胁,也不会被任何国家所威胁,应被所有大国所信任和接受。

和平统一仍是韩国的长期目标。通过战争或政权崩溃达到统一不可行。一位前美国驻韩军官表示,如果朝鲜半岛再次爆发战争,遇难人数将达到一百万,耗费1千亿美元,产业损失将达1万亿美元。韩国最近的调查表明大部分韩国民众希望看到稳定的朝韩关系。公众理解朝鲜半岛的稳定统一需要耗费金钱,但是要在可接受范围内。随着环境更加有利于朝鲜半岛统一,在统一所需费用方面的意见可能会有所改善。

然而,由于朝鲜核计划、导弹计划带来安全威胁、侵犯人权、意识形态的对立等在内的多种问题,朝韩很难维持稳定会谈或管理分裂的状态,更不要说统一。尤其是在过去几年里未举行过关于朝韩关系的会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010年的一系列事件,包括韩国“天安”号护卫舰沉没,朝鲜延坪岛炮击事件。在这种紧张的氛围中,朝鲜核问题以及朝韩关系的对话被暂停了。

促进一个有利于稳定管理朝鲜半岛分裂状态的环境的任务越来越紧迫。为此,需要一个稳定安全的半岛局势。要创建这样的局势不能仅用一些漂亮话,比如阳光政策、和平繁荣政策。相反需要有自信的态度,一致的方法,不改变力量平衡且不含挑衅行为,需要了解双方的共同利益。韩国应该寻求管理朝鲜半岛的安全局势的方法,即朝韩双边会谈。随着对全球政治和经济影响力的增加,以及权力平衡方面的有利条件,相信韩国可以对与朝鲜建立信任,通过会谈协商过去的挑衅行为,增进理解避免误会。在通过对话稳定管理朝鲜半岛分裂状态方面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做好准备应对朝鲜的挑衅行为,一旦发生挑衅行为,依照国际法快速采取对抗措施或报复行为。二是韩国不能允许朝鲜挑拨美韩关系。在与朝鲜展开直接对话的同时,韩国应该加强与东南亚的关系。

根据不干涉他国内政的政策以及协商式决策,东盟不会在涉及到朝韩关系的问题上支持任何一方。东盟有兴趣推动朝韩关系的发展。朝鲜与东盟十国都有外交关系,并且似乎很有兴趣进一步加强与东盟东盟主要成员国的关系。另外,朝鲜有进行内部改革和民主化的可能,也影响到朝鲜与东盟的关系。

5、南海问题:领土声索与航行自由

近来,南海问题成为东亚的热点,涉及到两类国家,第一类是六个声索国:文莱、中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台湾、越南。第二类国家对其南海商业航行海运水道安全表示担忧。全世界一半的商船吨位经过南中国海。同时南海还是从中东到东北亚能源类货船的航道。 

随着中美关系的紧张,南海周围国家竞相声索主权,南中国海的僵局吸引了越来越多媒体的目光。中国表示南海问题应该在双边基础上在声索国之间进行讨论。在过去的几年里,南海问题几乎已经成为东盟地区论坛老生常谈的问题,27个参与国家中经常有三分之二就此问题发言。南中国海问题与朝鲜半岛安全问题成为东盟地区论坛中两个最主要的议题。

中国依据九段线(nine-dashed line)声索主权,表示南海问题必须在双边基础上解决,不应包括东盟地区论坛在内的多边讨论,中国对这些岛屿在历史上就有主权,该海域依然自由航行。在美国看来,中国关注航行自由和和平解决南海问题。尽管美国一直表明在领土问题上不会支持任何一方,中国仍常视美国的声明为介入领土问题。

2012年8月,美国国务院和中国外交部就南海问题恶言相向。8月3日,美国国务院以南中国海(South China Sea)为题发表声明,措辞严谨,强调美国在南海领土问题上不持立场,也没有领土野心。8月15日华盛顿邮报社评指出,该声明抨击指责中国。中国外交部很快做出回应,强烈反驳该声明。8月4日,中国外交部发表书面文件,表达了对该声明的强烈不满和坚决反对。这一事件表明要处理这一敏感问题非常困难。

南中国海问题包括很多方面,包括采取多边或双边协商模式,九段线和中国历史上声索的合法性以及航行自由。南海问题不仅仅涉及到自然资源,渔业资源,更涉及到领土,历史和民族自豪感,因此对于南海问题在近期内要稳定管理而不是一次性解决。在稳定管理的情况下自由航行才能有进一步保障。声索国和非声索国需要建立有利环境并为这一目标而努力。这是对在东亚地区的东盟,中国和美国一个极其重要的检测。

韩国虽不是南海任何岛屿的声索国,但是南海的海上贸易却对韩国特别重要。南海为韩国与其他国家进行货物贸易,尤其是从中东进口能源提供了重要的海上航道。因此,韩国也需要尽力保证海上航行的自由畅通。韩国在南海问题上所作的任何行动都要考虑周全,小心谨慎,不应该被声索国视为对领土问题的干预或对某国的支持。韩国要坚持不介入声索国之间的领土问题,支持和平解决问题,维护自由航行的原则。但真正关键的不是原则本身,而是如何在特定情况下灵活应用以及如何被他国所理解。为此,需要微妙的外交词汇和行动,深入了解问题的敏感性和复杂性以及可能对韩国造成的影响。

在一些情况下,比如在中韩,美韩,东盟南海声索国的双边以及多边会议上,韩国需要面对南中国海问题。第一,由于中国不想将南海问题国际化,中国应该不会在与韩国的双边会谈中谈论南海问题,也不希望韩国在多边论坛上提出南海问题。南海问题本质上并不是中韩双边问题,且中国重申南海航行自由,因此韩国不提及南海问题更为有利。第二,一些东盟成员国,尤其是菲律宾,非常希望在与韩国的双边会谈中谈论南海问题。为此菲律宾可能会设法向韩国证明其对南海的主权,以及保证将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南海问题。韩国要坚定自己的原则立场。当然,所有声索国为和平解决问题所作的努力都是值得称赞的。第三,由于美韩两国都不是南海声索国,两国之间可进行更坦诚的交流。重要的是,美韩两国应对维护南海稳定并为之创建一个有利环境的重要性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美韩可以对多个问题交换看法。第四,韩国经常在多边论坛上面临南海问题。因此需要立场坚定的发表看法。

结语

很多年来,朝鲜半岛直接或间接的引发了东亚主要国家之间的战争,其领土领海都成了主要战场。主要战争包括抗日战争(1894–95),日俄战争(1904–5)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朝鲜半岛命运的不仅仅是战争,还有中日俄美等主要国家基于国家利益的联盟。从朝鲜半岛的历史中,我们可以学到如何预防大国实行现实政治和处理强权政治的能力。例如,在明代强盛时期朝鲜朝追随明朝。然而随着环境的改变,包括西方国家出现在南中国海,十九世纪末期日本日渐强盛,朝鲜逐渐意识到不妥之处:对内没有安全防御体系,对外没有可靠大国联合。当时面临的主要政策问题是是否打开国门,大多数人支持关闭国门。由于对西方世界的科技发展、帝国主义、商贸情况知之甚少,朝鲜无法做出最明智的决定。

考虑到朝鲜半岛这一段历史,我们很惊喜的发现韩国在十九世纪末期已经从全球化中获得很大收益。2011年韩国贸易依存度在G-20中最高,为110%。现在的韩国经济易受外部冲击的影响,面临的主要政策问题不再是门户开放,而是如何处理与大国的关系。如今的韩国更有机会做出对此明智的选择,遗憾的是朝鲜仍在是否实行门户开放的政策上纠缠。

关于朝鲜战争的起因有多种说法,其中一个是反对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战争。因此朝鲜战争也是美国与中苏冲突的一个起源。两大阵营以朝鲜半岛为战场直接对抗。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指出,1953年6月签订了《朝鲜停战协定》,世界战争也结束了。这项停战协定本是作为停止敌对状态的基础,但到现在为止都仅仅是法律方面的和平协议而已。朝鲜半岛的分裂状态已经持续了六十年,是很不正常的。

确保朝鲜半岛的和平稳定还需要很大努力,尤其是要改善朝韩关系。统一的朝鲜半岛是保证东亚和平与发展不可或缺的国家,不仅不会对其邻国造成威胁,而且对邻国有着极大的吸引力。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东亚地区的中美关系  东亚地区  东亚地区词条  中美关系  中美关系词条  
智库

 5G的重要性与中国的赶超机遇

在1G到4G时代,移动通信网络主要应用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相对于4G,5G在许多关键技术性能上有了显著提高,应用范围获得了极大的拓展。国际电信联盟(Intern...(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