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华政策在举世关注中,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落下帷幕。现任总统奥巴马成功连任,将继续执政四年。大选中民主、共和两党候选人在对华关系上你来我往,中国议题首次成为总统候选人电视辩论的独立辩题。那么,如何评估奥巴马第一任期内的中美关系?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如何?我们应如何推动中美关系的平稳发展?笔者将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以便对未来四年的中美关系做出一个客观准确的判断。
一 过去四年中美关系发展轨迹
就整体而言,过去四年奥巴马政府执政期间的中美关系相对还是比较平稳的,但也出现了一些起伏。不过,这种发展的轨迹似乎也并没有完全出乎人们的预料。
在第一任期内,奥巴马政府表示“欢迎一个和平和繁荣的中国的崛起”,寻求与中国更多的合作。与此同时,“我们继续坦率地同北京谈及遵守国际规范和尊重中国人民普世人权的重要性”。曾任奥巴马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东亚事务的高级主任杰弗里·贝德(Jeffrey A.Bader)也论述道,奥巴马政府打算“用一种平衡的方式应对中国的崛起”,为此确立了对华战略的三大支柱:其一,美国欢迎中国的崛起、中国影响力的提升;其二,美国决心让中国的崛起符合国际规范和法律;其三,美国要努力塑造亚太地区的环境,以确保崛起的中国成为地区的一个稳定因素。这是奥巴马政府过去四年处理对华政策的主基调。
上台之初,奥巴马政府更多强调中美双方的共同利益,低调处理分歧,凸显了务实的对华政策取向。如何吸取以往的教训,确保中美关系不因政府的更替发生波折,几乎成为奥巴马上任后对华政策的首要目标。2009年奥巴马上台执政后,两国领导人都表示要加强交流、对话与合作,尊重和照顾彼此利益,妥善处理敏感问题,推动中美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希拉里·克林顿(Hillary Rodham Clinton)国务卿强调,美国将继续致力于与中国发展积极的合作关系,这不仅对亚洲地区的和平繁荣至关重要,对全世界都十分重要。她还特别引用“同舟共济”来形容中美关系应当发展的方向。作为国务卿首次访华期间,希拉里·克林顿向中方传递了美国新政府愿意与中国合作、开创“新时代”的积极信号。
2009年4月,中美两国元首在伦敦出席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金融峰会时首次会面,确定了“共同努力建设21世纪积极、合作和全面的中美关系”的新定位,并同意建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机制,分别由两国元首的两位特别代表领衔展开磋商。不仅如此,双方都表示要尊重和照顾彼此的核心利益,妥善处理分歧。两国领导人的首次会晤为中美关系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新的动力。当年11月,应胡锦涛主席邀请,奥巴马总统首次访华。双方积极评价中美建交三十年来两国关系取得的巨大发展,并就推进新时期中美关系发展达成一致,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
应当说,奥巴马执政之初,中美两国竭力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得中美关系的开局实现了平稳过渡,似乎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然而,中美之间的问题很快就暴露出来。2009年12月,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中美就温室气体减排问题激烈交锋。这使得奥巴马政府对于两国关系的复杂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转过年来,奥巴马宣布对台军售、会见达赖及“谷歌事件”的发生使得中美关系的良好发展势头蒙上阴影。2010年1月,奥巴马政府宣布向台湾地区出售“黑鹰”直升机、“爱国者-3”反导系统、扫雷艇等总额近64亿美元的武器装备。对此,中方采取了四项反制措施:暂停两军计划内有关互访安排;推迟中美两军部分交往项目;推迟双方拟将举行的中美副部长级战略安全、军控与防扩散等磋商;将对参与售台武器的美国公司实施制裁。中方还警告,中美在有关重要国际与地区问题上的合作也将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不久,奥巴马又在白宫地图室会见了达赖。中方向美方提出严正交涉,认为“美方的行为严重干涉中国内政,严重伤害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严重损害中美关系”。
在“谷歌事件”中,美国政府的介入使得原本属于商业纠纷打上了浓厚的政治化色彩。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发表讲话,明确支持谷歌公司,点名指责中国等国家对于互联网的审查工作,表示“美国以后将把不受限制的互联网访问作为外交政策的首要任务”,并首次将互联网自由与传统的四大自由(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免于贫困的自由、免于恐惧的自由)并列。可以说,谷歌公司最终退出中国大陆市场和美国政府的支持是不无关联的。
至此,中美关系中的消极面再次显露,两国的认知出现了很大差异。中方认为美方不顾中方的关切,插手事关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有意继续利用台湾、西藏和互联网管制等问题来牵制、渗透和分化中国;而美方则认为,中国在自身力量和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的背景下,正在变得“自以为是”、咄咄逼人。这似乎印证了一些美国人的担心,“非民主的”中国强大之后,会变得咄咄逼人,直至挑战美国的霸权。中美两国由最初如何推进扩大双方合作逐步转为如何防止双方的分歧和竞争,进而影响到两国关系的平稳发展。
随着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推进,美国对华两手政策愈加明显,中美之间的博弈明显加剧。中方感知到周边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不少国内人士认为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遏制或防范中国,压缩中国的战略空间。而美方则强调美国再平衡战略是美国为了自身广泛的利益而来,并非针对中国,更不是要遏制中国。双方的战略互信非但没有加强,反而相互猜疑有所上升。美方在中国周边地区的所作所为加剧了中方的忧虑。
而中美围绕人民币汇率、贸易失衡、在华企业平等待遇、知识产权等方面摩擦不断。中美纷争贯穿整个2010年,甚至有人开始担心中美会发生冷战。如同基辛格2011年年初在《避免美中冷战》一文中所指出的,大多数中国人“似乎确信美国寻求遏制中国,抑制中国的崛起。而美国战略思想家则呼吁关注中国日益拓展的全球经济影响力和不断增强的军事力量”。在他看来,中美之间的冷战将会给世界带来灾难。
2011年初,胡锦涛主席成功访美是稳定中美关系的重要事件。访美期间,胡锦涛主席就两国关系未来发展提出五点建议,强调双方要发展求同存异、平等互信的政治关系;深化全面合作、互利共赢的经济关系;开展共同应对挑战的全球伙伴合作;推进人民广泛参与的中美友好事业;建立深入沟通、坦诚对话的高层交往模式。两国签署了《中美联合声明》,表示“中美致力于共同努力建设相互尊重、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推进两国共同利益、应对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胡锦涛主席访美被称作“开创中美伙伴合作新局面之旅”,对于稳定中美关系,推进中美关系向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次访问扭转了中美关系下滑的颓势,对中美关系的稳定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2012年,由于美国总统竞选,中国召开了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两国更多的关注点在于国内政治。尽管对华政策成为美国大选中的重要议题,但两国保持了密切协商与沟通,使得中美关系得以平稳发展。
总之,在奥巴马执政的第一个任期内,尽管中美之间在贸易、人权、南海和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等诸多问题上多有分歧,甚至出现针锋相对的紧张时刻,但总体来说中美之间的合作要大于争斗,两国之间的互动是良性的,并未演绎成恶性竞争。中美两国都能理性看待存在的分歧与问题,力图通过加强沟通与协商,求同存异,寻求扩大双方的利益交汇点。
二 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
随着奥巴马竞选总统连任成功,人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四年美国对华政策的基本框架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连续性要大于变化,未来中美关系还将是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状态。2012年11月15日,在奥巴马即将飞赴亚洲参加东亚峰会之际,现任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汤姆·多尼伦(Tom Donilon)阐述了美国的再平衡战略及对华政策。他指出,如何处理好同中国重要而复杂的关系是奥巴马政府上台以来优先考虑和关注的问题。在他看来,美中关系既有合作,也有竞争的一面。美国持续一贯的政策是在这两者之间寻求平衡,既提高与中国合作的数量和质量,也提高与中国竞争的能力。与此同时,美国“寻求以健康而非破坏性的方式处理好我们之间的分歧与竞争”。多尼伦表示,美国再平衡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寻求同中国建立一种稳定而建设性的关系”。
中美之间既有利益交汇点,也有明显的分歧和矛盾。各种因素纠结其中,使得中美关系出现非常复杂的局面。未来有助于中美关系平稳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
首先,主观上中美两国决策层都认识到稳定的中美关系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中美合作对于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重要性。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上升,美国上下日益认识到中国的重要性,发展对华关系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已成为两党主流共识。2012年11月20日,奥巴马总统与温家宝总理在金边会晤。温家宝总理指出,中美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不仅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奥巴马表示,“美方继续致力于与中方建设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关系”。他提出,双方高层可尽快进行沟通,为下一个四年美中关系发展制定具体路线图。
其次,客观上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提升,中国的重要性日益明显,美国需要中国的合作。事实上,经过多年的发展,中美两国之间的共同利益不断拓展。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两国关系愈发重要,已经远远超越了双边关系范畴,有着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全球性的内涵。除了传统的安全威胁之外,中美两国还面对许多非传统安全的挑战,两国利益的交汇点在增多。中美两国无论是在双边问题上还是在多边层面上,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涉及国际反恐、军控与核不扩散、地区安全与稳定、打击贩毒和非法移民、能源与环保、气候变化等诸多领域。事实上,在许多涉及地区和全球的重大问题上,中美之间都会事先进行沟通和磋商,协调立场。
再次,中美相互依赖日益加深,推进双方经贸合作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据美方统计,2011年,中美贸易额达到5032亿美元;而中方统计的双边贸易额为4467亿美元。目前中美互为对方的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是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中国是美国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美国在华有巨额投资,截至2012年9月,中国持有美国国债11555亿美元,是美国海外第一大债权国。根据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BC)的统计,2011年中国是仅次于加拿大和墨西哥的第三大美国对外出口市场。从2000年至2011年,美国对华出口增长了542%,从162亿美元增加到1039亿美元。而同期美国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出口额仅仅增长了80%。2010年,奥巴马提出了至2014年的出口倍增计划。要达到这一目标,每年的平均出口至少增长15%以上。中国是2000年以来美国出口持续增长速度超过15%的唯一国家。在当前美国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推进对华经贸关系的发展对美国极为重要。奥巴马政府一直要求中国遵循国际规则,对华不断施压,但并不希望出现贸易战,因为那样只会两败俱伤。2012年11月27日,美国财政部发布半年一次的《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认定包括中国在内的美国主要贸易伙伴未操纵货币汇率以获取不公平贸易优势。这是奥巴马政府第八次没有将中国定为“汇率操纵国”。这份报告之所以引人关注,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因为大选期间共和党候选人威拉德·米特·罗姆尼(Willard Mitt Romney)曾一再宣称上任第一天就将中国定为“汇率操纵国”;二是奥巴马连任成功,这一表态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华政策的连续性。
最后,中美之间的磋商与合作日益机制化,并能就出现的问题及时沟通,有助于减少双方的误判。自2009年以来,中美元首会晤多达12次,胡锦涛与奥巴马成为中美建交以来会面最多的中美最高领导人。中美两国领导人还多次通过书信以及电话方式就双边关系以及重大地区和国际问题进行交流。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至今进行了四轮,促进了两国高层战略沟通,加深了对彼此战略意图和政策的了解,有力地推进了互利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截至2012年9月,中美之间的对话机制达到了97个,范围涵盖政治、经济、防务等多个领域。在中美缺乏战略互信的情况下,这些机制有助于增信释疑、促进合作,对于中美关系的平稳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当然,我们对于中美关系的复杂性还要有充分的认识。在当今的国际体系中,中美两国在国际体系中所处的位置明显不同,对于外部世界的看法也有着明显的差别。中国的和平发展与美国单极霸权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这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一个是当今世界唯一的霸权国家,一个是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一个是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领头羊”,一个是当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一个是发达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些明显的差异决定了中美两国看待当今世界的视角会有所不同,出发点也有差异。如同奥巴马第一任期内那样,未来中美关系不会一番风顺,还会有起伏。
第一,中美双方的战略互信远没有建立起来。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地缘政治的考量和霸权心态,美国对于中国的防备心理远没有解除。美国的霸权心态决定了其难以容忍和接受新兴大国的崛起,因此会对任何可能挑战其霸权的新兴大国加以防范。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美国的霸权心态又因为自身实力的相对下降和中国国力的不断上升而变得愈发不自信,从而防范心理更加强烈。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字,199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是3569亿美元,美国是57508亿美元;2000年,中国的GDP总量达到11985亿美元,美国的GDP总量是98988亿美元;而到了2011年,中国的GDP猛增到72981亿美元,美国则是150940亿美元。中美之间的差距依旧很大,美国现在的GDP几乎是中国的1倍,但是中美之间的差距明显缩小,且中国增长的势头迅猛,这让美国人也感到吃惊。在过去二十多年中,美国的GDP总量依旧排列世界第一位,而中国先后超过英国、德国和日本,自2010年起名列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依照目前这种增长速度,考虑到人民币升值的因素,未来5-10年,中国的GDP总量将赶超美国。一些国际机构依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认为中国将在2016年超过美国。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一直在国际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面对新兴大国的崛起,美国需要有一个心理适应的过程。而美国对华政策的两面性更是增加了中国对于美国战略意图的担忧。特别是美国不断干预中国内政,在涉及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小动作不断,这就使得中国不得不怀疑美国的战略意图,怀疑其合作的诚意。
第二,美国还会继续在台湾、西藏、人权等问题上插手中国内部事务,继续对华施加压力。即使台海局势日趋平稳,美国依然无视1982年《中美八一七公报》,继续售台武器。尽管近年来美国国内也一度出现了“弃台论”,但尚难以成为美国战略界的主流意见。在民主、人权等问题上,中美之间的较量还将继续。
第三,中美贸易摩擦将常态化。过去四年,要求中国遵守规则、“公平贸易”的论调贯穿美国对华经贸政策。以2009年《轮胎特保案》为起点,奥巴马政府发起或认可了多项针对中国产品的调查,对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征收高额惩罚性关税。此外,美国还屡屡以安全为由阻碍中国公司在美国的投资项目。美国继续限制对华高科技产品出口,却一再就贸易逆差问题对华施压,要求中国开放市场。目前,美国经济依旧疲弱,失业率高居不下,美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浓厚。美国将继续在人民币汇率、市场开放、知识产权保护和美国在华企业待遇等问题上向中方施压。中国会继续要求美方放宽高科技产品出口、对中方企业开放投资市场,减少贸易保护主义。
第四,美国将继续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在中国周边地区布局,压缩中国的战略空间,以维护美国在这一地区的主导地位。在当选连任后不到48个小时,奥巴马就宣布即将出访亚洲,参加东亚峰会。这表明了奥巴马对于这一地区的重视,有意要在第二任期内将重返亚洲政策作为整个外交战略的重点加以推进。如同第一任期一样,奥巴马政府将会加大在这一地区的军事、经济和外交投入,强化同盟关系,加强同这一地区各国的合作,并有意利用中国和周边国家的领土和海权争端来制衡中国。未来美国将以经济、外交手段为主,以军事手段为辅,来推进再平衡战略。一方面,美国会加大防范和牵制中国的力度;另一方面,也要避免过于刺激中国。可以预见,中美在东亚地区的竞争和博弈将会加剧。
第五,国内政治依旧会干扰两国关系的发展。中美双方如何平衡国内政治诉求,保证两国关系的平稳发展,就显得尤为关键。然而,从过去四年的经验来看,奥巴马总统很难说是一个果敢坚定的领导人,相反容易受到美国国内政治的影响。未来奥巴马为首的行政部门如何能够有效应对来自国会和利益集团的压力,从两国关系的大局出发来处理中美关系将引人关注。
总之,未来美国对华政策依旧是两手:一手是直接同中国接触,试图影响中国发展的方向,寻求中方在一些地区和全球问题上的合作 ;另一手则是在中国周边地区布局,对华施压,包括利用第三方来牵制中国。随着中美力量对比进一步拉近,双方关系处在一个非常微妙的阶段,中美之间的合作与博弈都会有所加强。而加强协商与沟通、妥善处理相互之间的分歧和矛盾将成为中美关系能否良性发展的关键。
三 如何处理好未来的对美关系
未来中美关系的好坏,取决于中美双方的共同努力。美国通过接触和防范的两手、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来着力影响中国,防止中国“出轨”挑战其霸权。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为民族复兴营造更好的环境,推动中美关系的健康发展。
第一,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报告中还明确表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我们将改善和发展同发达国家关系,拓宽合作领域,妥善处理分歧,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这实际上点明了未来处理对美关系的基点,有助于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
第二,在对中美关系的认知上,应当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客观而理性地认识中美两国所处的位置,准确判断美国的对华政策意图。对于战略互信问题,或许需要辩证地看。一方面,中美两国存有基本的战略互信,否则就不能解释过去40年来中美双边关系持续发展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中美存在着结构性的矛盾,至少短期内难以建立起较高的战略互信。这只能通过两种途径来解决问题:一是通过扩大合作来增进互信,为弥合分歧提供动力;二是通过协商对话,建立起管控机制,求同存异,防止矛盾和分歧外溢,颠覆整个中美关系正常发展的轨道。实际上,美方也认可这种处置战略互疑问题的路径。
第三,保持足够的自信心和耐心,沉着应对各种复杂的局面。时至今日,美强中弱的局面并没有改变,美国依旧在地区和全球性事务中居于主导地位。不过,中国在双边和多边场合中可以运用的资源和手段增多,影响力逐步上升。随着同美国打交道经验的不断丰富及国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在处理对美关系时有理由拥有更多的自信。在遇到重大问题时,中国需要的是冷静观察,沉着应对。国内也有人认为美国就是想要遏制中国,中国应当针锋相对。实际上,如果美国真的想遏制中国,那应当是趁着中国还没有强大的时候就想方设法来破坏和颠覆中国的改革开放,而不是等到中国更加强大之后再进行遏制。况且,在中美相互依赖日益加强的情况下,美国更需要中国的支持与合作,即使美国想推行遏制政策,恐怕也有心无力。没有追随者,单靠美国一家来遏制中国,过去没有做到,将来会更难。国内学界普遍认为美国将战略重心转到亚太地区,使得中国的外部环境复杂化。这一判断并没有错,但我们也应当看到:美国重返亚太战略的实施还会受到多重因素的牵制。表面上,美国来势汹汹,但实际上美国是以攻代守,防御性色彩颇为浓厚。未来奥巴马政府的主要精力还是会着眼于国内事务,想方设法促进经济复苏,解决财政危机,因此,并不希望中美关系出现大的麻烦。“美国目前从精英到普通民众,关心的最大问题不是外交,更不是美中关系。经济复苏、增加就业、削减赤字、提升产业才是美国下任总统的最大挑战。”不仅如此,中东的乱局将牵制奥巴马政府相当的精力。伊朗核问题、叙利亚内战、巴以和平、西亚北非变局后相关国家转型时期局势的动荡等,都是奥巴马政府需要面临的挑战。在将国防开支大幅削减的情况下,美国多少有些捉襟见肘。
从某种意义来说,美国亚太政策的成败与否,还将取决于中美关系的好坏。人们在谈论美国再平衡战略的时候,往往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美国寻求同中国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如果中美展开零和博弈,那将无助于美国实现在这一地区的战略目标。美国所寻求的一个目标就是维护其在地区内的主导地位,防止包括中国在内的任何新兴大国对其霸权构成挑战。奥巴马政府在推进再平衡战略时,在对华接触与防范之间寻求某种平衡。一方面,通过各种手段来规范和牵制中国,要求中国遵守国际规则,防止中国挑战其霸权地位;另一方面,美国也不希望过于刺激中国,免得适得其反。
第四,做好睦邻工作,尽可能消除或减少周边国家对于中国崛起的担心和忧虑。美国极力充当“离岸平衡手”,有意在东亚地区保持适度的紧张关系,利用中国和邻国之间的嫌隙,特别是中国周边国家对于中国崛起的担心,推动这些国家同美国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合作,扰乱东亚地区内部整合的步伐,从而为美国战略重心东移提供便利。东亚地区经济发展和安全保障的二元机制也迫使东亚国家“脚踏两只船”。不仅如此,中国的周边国家其实并不希望中美两国发生正面冲突,不愿意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选边站。对此,美国方面是十分清楚的。绝大多数的中国周边国家是一种非常矛盾的心态:一方面,这些国家希望发展对华关系,“搭车”享受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发展红利;另一方面,主要从地缘政治着眼,它们担心中国强大后会带来安全上的“威胁”,因此,又寄希望于用美国的存在来制衡中国。这和美国有意利用周边国家来牵制中国形成了一定的默契。我们应当把握好周边国家的这种心态,采取适当举措,大力推进同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联系,通过合作来稳固地区形势。
第五,奥巴马政府有意通过国际规则来约束中国,中国也应当参与规则的制定,谋求更大的发言权,维护自身的正当利益,并学会利用规则来规范和约束美国的国际行为。
第六,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中美关系的社会基础。中美建交以来,中美关系的社会基础在不断扩大,两国人民的往来日益频繁,这有助于中美关系的长远发展。2011年胡锦涛主席访美期间,双方就进一步采取积极措施推进两国人民交流达成共识,宣布建立“中美省州长论坛”,支持两国地方各级政府在一系列领域开展交流合作。中美双方同意采取切实措施,特别是通过“十万人留学中国计划”,加强两国青年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并通过举办中美文化年推动相互旅游等活动,增进两国人民交流。2011年7月,“首届中美省州长论坛”在美国犹他州盐湖城举行。目前中美两国已经建立了36对友好省州和165对友好城市关系,双方在贸易、投资、能源、环境、人文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日益扩大,不仅促进了两国地方的发展、繁荣,也有力地推动了两国总体关系的发展。2012年2月,习近平副主席访美期间,中美双方都特别强调要面向未来,加强青年人来往。奥巴马政府提出了10万美国学生留学中国的计划,中方则有一个“三个一万项目”,即万名中国学生赴美攻读博士学位,“汉语桥”万人来华研修,为万名美国来华学生提供奖学金。未来我们应当继续推进两国的人文交流,努力发展同美国地方政府的关系。
当然,进一步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综合国力,这是处理对美关系的基本保障。中美关系的良性发展需要沟通、协商与合作,但中美平等对话与协商的前提是中国应当有强大的实力。中国实力越强,那么中美之间的协商效果或许会更好。只有以实力作保障,才能逐步扭转被动的局面。尽管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但“建设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中国必须以两手对付美国的两手。未雨绸缪,中国才能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