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印度与印尼关系解析:战略互利基础上的相互借重

冷战结束后,印度推行“东向”策,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联系,印尼印度东盟战略的重点国家;与此同时,印尼支持东盟奉行的“大国平衡“战略,将印度视为在本地区平衡外部大国势力的重要依托。

印度印尼分别是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两国在各自所处的地区内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印度印尼自独立后一直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冷战时期,印度印尼共同倡导了不结盟运动。印度借助和印尼的关系,能够在东南亚地区保持适当的影响力,印尼则将印度视为对本区域“无害”的一个外部力量。

冷战结束后,印度推行“东向政策”,加强与东盟国家的联系;与此同时,东盟奉行“大国平衡战略”,将印度视为在本地区平衡外部大国势力的重要依托。在这样的相互需要下,印度与东盟传统“政治领袖”印尼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文从历史到现实梳理印度印尼关系的演变及动因,分析双方关系的特点及影响因素,以更好地理解印度的亚太战略以及印尼的对外政策。

一、冷战时期的印度印尼关系:合作与竞争共存

历史上,印度与东南亚国家有着长期密切的联系。二战后,印度印尼在争取各自民族独立,以及独立后维护与扩展国家利益的过程中,找到了许多契合之处。首先,印度印尼都曾经长期遭受西方殖民主义的统治,在反对殖民主义侵略、抵制霸权主义、谋求亚洲国家的独立、自主方面,两国有着共同的目标与诉求。在印度独立前夕的1945年,印度国大党委员会孟买会议就在通过的一份决议中称:“印度盼望亚洲和所有其他国家获得自由,强烈谴责继续在东南亚推行帝国主义政策,一个自由的印度将致力于同邻国发展紧密的友好关系。”

当1947年“印度率先取得政治独立后,其领导人尼赫鲁就将东南亚视为与印度拥有共同历史与命运的地区。”因此,在印尼反抗荷兰企图恢复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斗争过程中,印度给予了支持。

其次,两国都寻求在新兴亚非国家内发挥重要的影响,并相互给予配合。印度印尼都是最早倡导不结盟运动的国家。1947年,印度举办了首次“亚洲国家关系会议”,包括印尼在内的二十多个国家参加了此次会议。

1955年,印尼印度共同倡导在印尼召开了万隆亚非会议,这两次会议极大地激发了亚非各国人民反抗殖民主义的决心和意志,树立了印度印尼不结盟运动“领袖”的形象。再次,印度印尼都排斥地区外大国,特别是前殖民地“宗主国”在本地区的影响力,印度一再宣称印度洋是“和平区”,试图限制美国等国家的海军力量在印度洋的存在。印尼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也一度反对任何外国军事力量在东南亚的存在。另外,两国在处理殖民地“历史遗产”问题上相互支持。

自摆脱西方国家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后,两国都视自己为前殖民统治属地及附属地区的当然继承者,当印度在1954年兼并法属殖民地本地治里(Pondicherry),1961年夺取了葡属殖民地果阿(Goa)时,印尼给予印度积极的外交支持;而当印尼在1963年兼并荷属殖民地西伊里安,以及在1975年兼并葡属东帝汶时,印度同样给予了印尼所需要的外交支持。尽管印度印尼在许多方面相互支持,但是这种支持并非毫无保留和没有限制的,在一些问题上,两国之间也存在竞争和不和谐。印度虽然尊重印尼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力,但是并不支持印尼试图主导东南亚地区的行为,例如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当印尼与马来亚以及部分西方国家围绕建立“马来西亚联邦”问题发生龃龉时,印度选择支持马来亚和西方国家而不是印尼的立场。同样,印尼也曾经与印度有过强烈的矛盾冲突,当1965年印度与巴基斯坦爆发第二次印巴战争后,印尼大力支持同为穆斯林国家的巴基斯坦,除了向巴基斯坦提供导弹艇等武器装备外,还曾计划派遣武装人员协助巴基斯坦抗击印度

在1962年和1965年,印尼首都雅加达两次发生了示威群众冲击印度印尼大使馆的外交风波,影响了两国的政治关系。

此外,尽管印尼愿意借助印度来冲抵其他大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但对印度在东南亚地区发挥作用的限度保持着警惕,在1967年5个东南亚国家创建东盟时,印尼断然拒绝了邀请印度加入东盟的提议,以避免削弱印尼在东盟中的地位。

如果说上世纪60年代以前,印度印尼的亲密关系主要基于同为新兴独立国家的“情感亲近“,以及对彼此在地区影响力的认识与尊重之上。那么,此后的印度印尼关系更多地建立在现实主义逻辑之上。上世纪60年代初期,由于边界纠纷,印度与中国关系开始恶化,1962年,中印两国爆发了一场边境战争,印度遭受沉重打击,从此以后,印度将中国视为最大的敌人与威胁。在东南亚地区,1965年,印尼发生了军事政变,对华友好的苏加诺政权被推翻,印尼新政权推行“反华反共”政策。由于两国都视中国为敌人和潜在的地区威胁,印度印尼的关系再次趋于密切。苏哈托上台不久就派外长访问印度印度总理英·甘地则在1968年访问了印尼,两国的高层互动恢复了两国之间的合作关系。

与此同时,印尼印度在一些问题上仍存在矛盾与分歧。例如,60年代末期以来,印尼反对苏联在东南亚地区的渗透和越南在印支半岛的扩张,抵制越南侵略柬埔寨;而在同一时期,印度与苏联建立了亲密的政治、军事合作关系,苏联海军借助印度的军事港口增强了在南太平洋的活动能力,印尼对此十分不满。此外,印度在1971年发动第三次印巴战争肢解了巴基斯坦,以及支持由越南扶持的柬埔寨韩桑林政权,加深了印尼印度的东南亚地区政策意图的疑虑。

尽管如此,从总体上来看,在冷战时期,印度印尼保持着一种既合作又竞争的关系,虽然两国间发生过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两国之间的合作多于竞争。从合作领域看,双方的合作主要体现在政治与安全领域,经济合作规模较小。由于印度印尼没有直接的地缘联系,双方不存在根本性的利益对立。印度不认为东南亚国家能对其构成任何威胁,由于印尼在东南亚地区的突出地位,借助于和印尼的关系,印度能够在东南亚地区保持适当的影响力。而对于印尼而言,印度属于另一个地区,其战略重心在“遥远”的南亚,印度既没有能力,也没有野心在东南亚扩张势力。

印尼相信印度在东南亚的活动并不会挑战印尼在本地区的地位,相反,保持与印度的关系,能够为印尼在面对其他地区外大国时,带来更多的选择可能。

二、冷战结束后印度印尼关系:“印度———东盟“层面以及“印度———印尼“层面

1.印度与东盟在发展双边关系上的共识

冷战结束后,印度的战略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随着苏联的解体,印度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盟友和重要的军事、经济援助来源。同时,美国成为惟一的超级大国后,防范地区性强国的崛起成为上世纪90年代的战略目标。因此,印度在美国眼中的战略地位有所下降,从西方获得的援助也大幅减少,印度失去了在美苏之间“左右逢源”的有利地位。在这种局面下,印度对外交政策作出调整,开始推行务实的多元外交,既保持与大国发展关系,也重视发展与周边地区国家的关系。

1992年,印度正式提出了“东向”政策,将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关系作为全方位对外政策的重点。印度提出“东向“政策主要出于以下考虑:

第一,东盟国家重要的地缘战略地位。东南亚是太平洋与印度洋的连接地区,东盟中的缅甸与印度接壤,印尼、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则扼守贯通两大洋的战略要地———马六甲海峡。二战期间,日本就以东南亚基地向印度推进,因此,印度认为东南亚是关系其安全的地区,“必须采取足够的预防措施,防止东部的邻区再次成为入侵印度的跳板”。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印度一直重视东南亚地区。冷战结束后提出“东向“政策,不过是对印度重视东南亚的延续,以及在新时期发展与东盟关系意图的政策化。

第二、冷战结束后,去掉了两极对峙的“遮蔽”,各国都以发展经济、提升综合国力为要务,纷纷将外交的重点从以政治与安全外交为主转向以经济与政治外交为主。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东盟国家在内的东亚国家形成了以“雁行模式”为特征的经济多样化、垂直分工与水平分工重叠的经济合作局面,在东亚紧密的经济合作下,东南亚地区成为世界上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东盟国家先后实现了经济起飞。印度自90年代实行经济改革后,积极寻求资金和市场,通过与东盟国家的经济联系,可以获取东盟的资金与市场,进而加强同整个亚太地区的经济联系。

第三、冷战结束后,全球化与地区主义加快发展,成为两股并行不悖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潮流。全球化使各国超越国家的距离与限制,开展各种形式的经济合作;地区主义则使地理相近的国家进行深层次的政治与经济整合,并依托整体的力量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以东盟为代表的亚洲地区主义经过2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随着1991年中国与东盟正式对话,形成了美、中、日等各大国都重视东盟的状况,东盟的政治地位由此大为提升。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自然要迎头赶上,同样对东盟予以高度的重视。

“东向”政策体现了印度外交政策的实用主义态度。选择东盟国家作为“东向”政策的突破口,体现了印度维护国家安全、拓展经济利益、在亚洲提高影响力和谋求国际地位提升的多重意图。

对于东盟而言,印度抛来“橄榄枝”体现了印度对东盟地位的重视,与印度发展关系符合东盟的利益。印度是崛起中的地区性大国,而且印度对东盟的威胁小于其他外部大国,将印度引入本地区可以有效的制衡其他大国在东南亚的影响力,维护东南亚地区的稳定。此外,印度庞大的人口和广阔的国内市场能够给东盟带来更多的经济机会。因此,冷战后,印度与东盟发展关系是双方共同的选择。

2.冷战结束后印度与东盟关系概况

1992年,印度成为东盟的“部分对话伙伴国”。1995年,印度“升级“成为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国”,同年,专门负责东盟与印度合作事务的“东盟——印度联合合作委员会”成立。1996年,东盟邀请印度参加东盟地区论坛。

2003年,东盟与印度举行了“10+1”领导人会谈,在此次会议上,印度加入了《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并签署了《东盟———印度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东盟———印度合作打击国际恐怖主义联合宣言》两个重要文件。

2004年,印度与东盟签署了《和平、进步与共同繁荣伙伴关系协定》。2009年,印度与东盟签署了《自由贸易区协议》。这一系列合作举措标志着印度与东盟组织的双边关系进入到全面和深化合作阶段。印度的“东向”政策将印度与东盟整体的关系提升到战略层面,规划了印度与东盟国家关系的宏图,由于印尼一直以来与印度保持着较好关系,并且是东盟最大的国家,长期以东盟的“政治领袖”自居,东盟与印度发展友好关系自然离不开印尼的认可和推动。

3.冷战结束后印度印尼双边关系

由于东盟国家众多,各国情况各异,发展水平不一,印度很难均衡地发展与各国的关系,因此,印度有选择、有重点地发展与东盟成员国关系,其中印尼印度发展与东盟国家双边关系的重点之一,在印度的东盟政策中占据着比较突出的位置。在两国前几十年关系的基础上,印度印尼在政治、安全、经济等领域的合作继续发展并有所突破。

在政治合作层面。印尼是东盟与印度合作的重要“推手”,自印度提出“东向”政策以来,印尼对东盟提升与印度的政治联系给予了坚定的支持,正是在印尼的积极推动下,印度在1996年成为东盟地区论坛成员。当中日韩拒绝印度加入“10+3”机制时,印尼与新加坡联合推动建立了东盟与印度的“10+1”机制,并极力支持印度参加东亚峰会。

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印尼遇到了一系列经济与政治危机。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沉重打击了印尼的经济,随后引发严重的社会动荡与政治危机,长期统治印尼的苏哈托政权因此下台,印尼开始向民主化转型。

1999年,东帝汶在西方国家的支持下脱离印尼独立。在这一系列事件影响下,印尼开始调整对外政策,加快推行“全方位”外交,试图减轻对西方国家的政治与经济依赖。瓦希德总统优先考虑与亚洲国家加强合作,特别是看重与中国和印度发展关系,提出建立印尼、中国、印度战略合作关系的主张,以消除西方在政治、经济和人权等方面所施加的压力。

尽管这一设想被认为不切实际而没有实现,仍然体现了印尼政府对印度的重视。此后的梅加瓦蒂总统和苏西洛总统继续重视与印度发展关系。2005年11月,苏西洛总统访问印度期间,两国宣布建立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2011年1月,苏西洛总统再次对印度进行国事访问,并参加印度共和国纪念庆典,这是继开国总统苏加诺之后,印尼总统第2次参加印度共和国纪念庆典。印度媒体将此次苏西洛总统对印度的访问评论为“真正成为印度———印尼关系中的关键阶段”。

印度印尼安排为此次庆典活动的主嘉宾国,给予印尼高度的尊崇。两国领导层的一系列频繁互动体现了两国战略伙伴关系达到了新的高度。在安全合作层面。如前所述,印度一直以来将东南亚视为对其安全产生影响的地区。印尼处在太平洋连接印度洋的“门户”位置,附近海域的马六甲海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印度将其与印尼的军事安全合作赋予双重含义:首先,与印尼保持安全合作有利于抵御外部力量从太平洋进入印度洋;其次,借助与印尼等东南亚国家的军事安全合作,印度海军可以将活动范围延伸到太平洋。对印尼而言,与印度保持军事安全合作同样有不少益处。印尼对外安全战略的指导原则就是不让任何外部力量在东南亚地区“一家独大”。在外部诸大国中,美国经常批评印尼的人权状况,而且美国与印尼的安全合作关系远不如美国与新加坡、菲律宾和泰国三国的关系密切;中国同印尼存在南沙权益争端;日本与东南亚国家的合作主要是经济领域。欧盟则对东南亚地区“鞭长莫及”。相比较而言,印度更像一个“温和”的外部强国。

因此,在印尼看来,与印度保持安全合作可以平衡美国和中国在本地区的力量。此外,印尼是群岛国家,需要发展海上力量,印度拥有一支实力可观的海军,可以为印尼提供武器装备、技术与训练支持。目前,印尼印度的安全合作项目主要是两国海军联合执行巡逻任务、联合生产军事装备以及联合反恐。

2002年起,印度印尼海军在安达曼海域联合巡逻、打击海盗。2004年,印度印尼等东盟国家在马六甲海峡附件海域联合巡逻。2007年,两国决定联合生产雷达、火炮等武器装备。

最后,印度印尼在打击恐怖主义方面有共同利益。“9·11”事件后,恐怖主义组织在印尼非常活跃,2002年和2003年,印尼相继发生了巴厘岛以及雅加达万豪酒店恐怖爆炸事件。印度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2001年,印度国会大厦遭到恐怖主义袭击。针对恐怖主义的共同威胁,2004年7月,印度印尼签署了联合打击国际恐怖主义的谅解备忘录,印度将向印尼提供反恐协助。

2009年7月,双方在东盟地区论坛会议上共同呼吁建立共享的反恐情报机制。在经济合作层面。冷战结束后,随着印度印尼经济的发展,两国关系改变了冷战时期的“政热经冷”局面,经济合作已经成为双边合作的重点。印度印尼两国经济合作互补性较强,潜力很大。印度国内市场大,钢铁等重工业和信息技术等新兴科技产业比较发达,但能源和原材料短缺;印尼则能源和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工业化程度不高。两国在发展问题上互补和依赖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注入了合作的动力。目前印尼印度在东盟的第三大贸易伙伴,印度则是印尼第六大贸易伙伴(亚太区以外,印度印尼最大的贸易伙伴),并且近些年来印尼印度的双边贸易额增长速度快于印尼与其前5大贸易伙伴的增速。到201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了120亿美元,两国还定下了2015年双边贸易额突破250亿美元的目标。除了贸易联系以外,印尼还是东盟国家中对印度的第二大投资国,2000—2010十年间,印尼印度的直接投资额超过6亿美元,印度印尼的投资也在增加。

2011年1月,印尼总统苏西洛率领300多人的庞大商贸团队访问印度,双方签署了150亿美元的投资贸易协议以及30多份合作文件,表现出两国继续扩大经济合作的强烈愿望。

总体上看,冷战结束后印度印尼关系的内涵与冷战时期有所不同。冷战时期,印度印尼的关系主要是一种双边意义上的关系。虽然在60年代后期,包括印尼在内的东南亚五国创设了东盟这一国家间组织,但印度并不太注重发展与整个东盟组织的关系。印度认为东盟只是美国联盟体系在东南亚地区的延伸,对东盟的地位、作用与发展前途有所轻视。此外,东盟成立后,东南亚地区形成东盟与印支两大集团,印度更倾向于印支集团,因此,印度与东盟组织整体并没有太多的互动。

某种意义上,印度是与身份为“东南亚国家”的印尼发展关系,而不是与作为“东盟成员国”的印尼发展关系,因此两国的关系是双边意义上的合作,而且这种合作主要体现在政治领域。尽管印度印尼各自与苏联和美国建立了亲密的关系,但两国并没有囿于“阵营”之分,充分体现了印度印尼相互看重两国关系的政治价值。冷战后,东盟发展得越来越成功,不仅将印支国家囊括进来,成为代表所有东南亚国家的组织,并且东盟国家的一体化进程也在逐步加深。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度要与东南亚国家发展关系,必须考虑与东盟整体发展关系。因此,冷战结束后,印度更多地从东盟整体的角度考虑印尼印度印尼关系的涵义更多地蕴含在印度的东盟战略中,在这样的意蕴下,印尼印度东盟战略的重点。

对于印尼而言,东盟成立前,由于在地区内的“大国”身份,印尼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的关系并不是十分和谐,印尼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而不是地区利益。因此,印尼比较重视与地区外国家发展合作关系。由于与印度在争取民族独立、不结盟理念以及共同的敌人目标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尼印度保持着良好的关系,通过政治上的相互支持,印尼进一步增强了在地区内的地位,并且在第三世界范围内享有声望;东盟成立后,东南亚的地区合作成为东盟各成员国对外政策的中心,地区利益与国家利益实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协调。在这种情况下,印尼的对外政策开始更多地从地区利益考虑,将本国利益与地区利益联系在一起。为了避免东南亚国家成为外部强权的“附属”,东盟采取以权力结构的离散达到大国之间的相互制衡。这既符合东盟整体的利益,也符合印尼的个体利益。在“大国平衡“战略考虑下,作为东盟“政治领袖“的印尼更多地将印度视为仅次于美国、中国、日本的一个外部强权,鼓励印度与东盟发展关系来维护东盟整体利益。在此之外,印尼通过发展与印度传统的关系,来追求自身在政治、经济与安全领域内的特殊利益。

三、印度印尼关系的基本动因

决定国家对外政策的基本因素无非是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具体来说就是国家利益、国家实力和国家意志。印度的国家利益是维护国家安全,追求大国地位和获得经济的持续增长。印度人口规模世界第二,领土面积世界第七,并且拥有悠久的文明传统,这些条件使印度怀有强烈的大国情节,印度国父尼赫鲁曾直言:“印度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什么都不是!”

独立后,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国始终是印度的国家发展战略。冷战时期,囿于美苏两极格局的限制以及自身实力因素,印度的影响力主要局限在南亚次大陆,随着90年代以来经济的持续增长,印度迅速崛起为新兴大国,突破南亚的局限,在地区以外形成影响力成为印度追求大国地位的必然途径。东南亚地区紧邻印度,战略位置重要,并且地区内都是中小国家,自然成为印度扩展影响力的主要目标。任何外部国家“进入”东南亚地区并发挥影响力必然要借助与区域内国家关系渠道,在印度看来,这样的国家既要与其友好,不排斥其发挥作用;又要有足够的“分量”,起到帮助其发挥作用的“杠杆”效应。显然,在东南亚国家中,印尼比较符合印度的战略需要。首先,印尼不排斥印度在东南亚地区发挥一定的作用。其次,印尼是东南亚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地区内影响力巨大,与其他东南亚国家相比较,印度印尼发展关系能够以同样的外交资源投入取得更大的效果。另外,由于与伊斯兰邻国巴基斯坦的长期冲突和纷争,印度多年来一直遭到伊斯兰世界的排斥和冷落。在印度的外交格局中,与伊斯兰世界,特别是与周边伊斯兰国家的关系始终是一个难题。上世纪80年代末期,出于孤立巴基斯坦的需要,印度开始改善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从拉奥政府开始,印度逐步接近伊斯兰国家。瓦杰帕伊政府更是着力改善与伊斯兰国家的关系。多年的经验和教训使印度懂得,从印度的国家利益出发,需要采取实用主义,搞好同伊斯兰国家的关系,而搞好同伊斯兰国家的关系必须从有重要影响的伊斯兰国家入手,印尼是穆斯林世界人口最多的人家,在伊斯兰世界有重要影响力,自然是印度伊斯兰外交的重要对象。

印尼重视印度,主要出于地缘政治因素和防务原因。东南亚地区战略位置的重要性决定了区域内的国家无法摆脱大国的关注与介入。“国家的地理位置即使不是最终决定,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们的政治行为,国家处在地理和其他各种环境之中。如果国家行为体的政治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包括地理环境在内的各种环境的产物,那么政治领导人的全部任务就是在环境规定的范围内工作。”

对于印尼来说,要确保自身安全和获得利益,或者选择与地区外大国结盟,或者与多个大国同时保持关系,使它们相互制约。冷战时期,印尼选择与美国结盟,其结果是与同苏联结盟的印支国家对峙。冷战后,随着东盟囊括了所有东南亚国家。印尼更倾向于同所有大国发展关系,巧妙地使大国在地区内的力量达到均衡。这样既能确保自身的安全,也能从多个大国获取更多的利益。在印尼看来,印度是美国、中国、日本以外的又一个大国,将其“引入”东南亚地区有利于地区的安全与稳定。

四、结语

历史上,印度与包括印尼在内的东南亚国家有着长期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印度的宗教,文化、语言在东南亚地区传播较广,并且印度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交流是一种和平的相互作用。在现代国际关系中,印度印尼之间没有重大的利益冲突。印尼印度的东盟战略中起到关键性的“支撑点”作用;印度则是印尼推行“全方位”外交和大国平衡战略中的重要一环。印尼印度的战略伙伴关系建立在两国相互借重的战略互利基础之上,具有历史与现实基础。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提升双边关系,而且对区域合作和南南合作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可以预见,随着印度在对外关系上日益重视亚太地区,以及东南亚国家坚持奉行“大国平衡”战略,印度印尼的双边关系将得到持续的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是一种常态,但发展的方向是共同的。虽然印度印尼两国关系中存在制约中国的因素,但中国因素并不是两国发展关系的主要出发点,中国也并非惟一的制约对象。中国在2005年分别与印度建立了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战略伙伴关系,与印尼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表明中国与印度印尼两国的共同点多于竞争。正如印尼总统苏西洛所说:“我们不把印度和中国看成是我们的威胁,虽然我们之间有竞争,但是我们更应该是为了共同的利益的合作伙伴。”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印尼  印尼词条  借重  借重词条  印度  印度词条  互利  互利词条  解析  解析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