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和欧洲之间互为最重要的贸易伙伴,同时建构了多层级、制度化政治合作关系,文化合作的领域也正在不断拓展。2012年,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欧洲经济则仍未走出欧债危机的阴影,乏善可陈。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转型的背景下,推进中欧关系全面发展急需双赢理念。
中欧经贸关系大局稳定
经贸关系是中欧关系的基石。无论世界风云如何变幻,中欧贸易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一直保持迅猛增长的势头。2012年,中欧经贸关系在世界经济不景气的背景下基本保持稳定,但双方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势则在悄然变化。由于欧洲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双方贸易摩擦的数量与涉及金额明显增加。
根据我国商务部发布的最新数据,2012年欧盟仍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由于欧洲经济低迷,今年前九个月,中国对欧盟出口同比下降5.6%,为2504.6亿美元,进口额1605.3亿美元,同比提高2.1%。同期欧洲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继续保持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欧中贸易额与排在第一位的欧美贸易额相差460亿欧元。投资方面,据商务部统计,今年前10个月,欧盟27国对华投资新建企业1418家,同比增长2.75%,但实际投入外资金额52.36亿美元,同比下降4.95%。德国仍为对华投资最高的欧洲国家,今年前10个月投资额为12.79亿美元,位居对华投资排行榜的第七位,荷兰(10.1亿美元)、英国(8.33亿美元)和瑞士(8.09亿美元)紧随其后。与此同时,我国对欧投资额迅速增加。根据私募股权投资公司A Capital今年9月中旬发布的数据,2012年第二季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较去年同期增加67%,投资额达到240亿美元,其中50亿美元投资于欧洲,较去年同期增加95%。欧洲正在成为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非自然资源领域投资的首选目的地。目前,中国对欧投资的对象国主要为葡萄牙、德国和法国。
由于经济前景不佳,同时欧债危机和救市措施加重财政负担,欧洲国家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有所抬头。2012年,中欧之间的贸易摩擦明显增多。7月底,以德国Solarworld AG为首的欧洲太阳能企业向欧盟委员会提出反倾销调查申请,要求对中国所有光伏产品进行“双反”制裁。目前,欧洲是全球光伏产品的最大市场,也是我国光伏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2011年,中国向欧盟出口该类产品价值210亿欧元,为当期我国同类产品出口额的73%。据统计,这是迄今为止中欧之间乃至全球贸易中涉及金额最高的争端。欧洲企业选择这个领域发难,意在争夺太阳能产业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如果欧盟最终决定制裁,将给中国光伏企业造成重大损失,中方势必采取相应反制措施,双方发生严重贸易冲突的风险增加。
图:欧洲是全球光伏产品的最大市场,也是我国光伏产品出口的主要地区
中欧关系趋于全面发展
中欧政治关系的特点是围绕经贸合作搭建多层级、制度化的对话平台,其中级别最高的是中国-欧盟领导人年度会晤机制。自1998年4月在伦敦首次举行以来,至今已举行15次,其中2012年就举行了两次。今年2月14日,第十四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北京举行。此次会晤原定于2011年10月在天津举行,因欧盟临时决定举行首脑会议讨论欧债问题而被推迟。9月19日,第十五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在布鲁塞尔如期举行。中欧领导人会晤的主要功能是把握双方关系发展的大局。由于光伏贸易冲突可能对中欧关系产生重要影响,据报道,会议期间双方首脑就相关事宜进行了磋商,欧方表现出缓和姿态,同时承诺暂停对中兴、华为的无线通信设备发起贸易救济调查。
2012年中欧关系的亮点之一是双方文化交流升级。2月,“中欧文化对话年”在布鲁塞尔开幕。4月,刘延东国务委员赴欧启动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与中英高级别人文对话机制。在文化对话年框架下,中欧双方年内共完成近300个合作项目,涵盖文学、艺术、哲学、语言、体育、新闻出版、青年交流、旅游等领域,覆盖包括北京、上海、香港、澳门在内的22个中国省区市、特别行政区以及27个欧盟成员国。在对话年机制中,中欧双方政治层面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具体工作由项目执行者完成,促进了中国与欧洲“人对人”的交流与合作,对增进相互了解具有重要意义。
人权对话是中欧政治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2012年5月29日,中国-欧盟第31次人权对话在布鲁塞尔欧盟总部举行,由中国外交部国际司和欧盟对外行动署亚洲司主办。对话过程中,双方介绍了各自在人权领域取得的新进展,并就国际人权领域合作、刑事处罚、仇外与种族歧视等问题交换了意见。中方着重阐述了中国在涉藏、涉疆、司法及个案等问题上的原则立场,要求欧方切实尊重中方利益和关切,不干涉中国内政,希望欧方客观全面看待中国人权状况。欧方则重点介绍了在保护移民及少数群体权利等方面的情况。自1999年起,欧盟及其成员国以中欧人权对话取得成果为由,未再在联合国提起反华人权提案,但是对中国人权状况指手画脚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在这方面,中欧双方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无疑对增进了解、减少冲突具有积极意义。
推进中欧关系急需强化双赢理念
从1995年欧盟推出“对华长期政策”算起,中欧关系已经经历了长达17年的全面发展历程,双方高层对中欧关系的基本定位也从“建设性伙伴关系”逐渐升级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中欧经贸关系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政治、社会、文化合作也在日益紧密。但是,如何进一步充实与提高中欧合作关系却仍然存在问题。中欧关系进一步发展的目标应该是在变动的世界格局中保持紧密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世界多极化进程,减少经贸和政治领域中的摩擦与冲突,切实增进相互理解和战略互信。要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深刻理解中欧关系对双方乃至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意义,真正以“建设性的思维方式”处理双方的矛盾与冲突。
中欧关系是在冷战后世界格局转型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工业化国家经济迅猛增长,包括欧洲在内的西方国家实力相对下降。如果用“此消彼长”的消极思维方式理解这一进程,未来中欧关系中的冲突势必增加。从欧洲方面看,接受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与其迥然不同的中国崛起的事实绝非易事。用德国外交部下属智库“德国外交政策协会”负责人桑德施耐德(Eberhard Sandschneider)的话说,“一个经济上如此成功的国家,却没有沿着西方民主化的道路发展,这引起了人们的忧虑。”“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在30年经济飞速增长之后,已经有能力将经济成功转变为政治力量。但对于欧洲人而言,麻烦是作为国际事务的规则制定者,很难接受桌边出现新选手以及新选手的新愿景”。从中国方面看,充分认识本国实力增强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客观看待本国的发展阶段和国际地位,保持清醒头脑、力戒虚骄之气也是非常重要的。
展望未来,推进中欧关系发展急需双方共同建立双赢理念。首先,在观念层面上,要将中欧关系的健康发展视为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双赢游戏,深入理解双方实力对比变化的历史必然性。欧方应该认识到,中国和平崛起意味着人类的五分之一正在摆脱贫困,进入小康社会,这对欧洲与世界而言都是好事。同时,这一进程也是有利于欧洲经济增长的巨大机会。以2012年为例,欧债危机背景下,德国经济“一枝独秀”。究其原因,与中德经济互补性较强,德国在对华经贸合作中获益较多有关。其次,在合作的方式方法上,要重视优势互补,谋求双方利益的最大化。今年5月,中国副总理李克强在欧洲访问时曾说:“当欧洲设计遇上中国制造,欧洲技术遇上中国市场,就会产生美妙的效应”。这种思维方式就很好的体现了“双赢理念”。第三,在处理矛盾的时候更要使用双赢理念。如欧盟理事会主席范龙佩在今年9月的中欧首脑会晤中所说:“中欧经济在很短时间内已经发展到相互需要,无法分割的程度”。既然如此,经贸领域中的制裁与反制就只能造成“双输”的结果,绝非明智之举。相反,只要双方以双赢为目标平等协商,就没有不能妥善解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