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严重的经济焦虑期,提高保护主义壁垒的诱惑是巨大的,就像希望将所有弊病归咎于全球化一样。有人倾向于认为,更美好的世界是一个较小的世界,是我国的世界。
在危机四伏的欧洲,尤其是法国,这种情绪日渐增长。然而,债务危机是全球性的,失业问题也是全球性的,政治家需要找到方案来发展本地经济以及提高各自独立的增长率。但是企图排斥他人来发展经济只会加深危机。
牺牲他人以促进本国生产的趋势可能会在法国加剧,因为它经济增长平平,接近衰退,失业率近百分之十,为十二年来最高,而且最主要原因是反全球化情绪很强。政治领袖、媒体、工会领导人和大部分市民一直坚信,因为外包,全球化摧毁了法国的就业。因此,在通往今年总统大选的政治辩论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如何才能在法国的领土上创造工作岗位。
今天,“法国制造”已成为总统竞选的中心议题。现任尼克拉·萨科齐和弗朗索瓦·贝鲁鼓励消费者购买法国产品。在社会主义党内部,阿尔诺·蒙特布尔凭借“去全球化”赢得了相当多的支持,虽然他初选失利。
许多人可能认为“我国制造”是神奇的解毒剂,但这是一种错觉。
这种标签很有吸引力,这是社会原因,关系到维护就业和环境问题,还有降低运输的碳足迹问题。但这些标准是不够的。在消费者的权衡下,其他因素开始发挥作用,尤其是质量和价格。而且这种权衡根据产品类别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可供产品的范围、购买的重要性、品牌的分量和吸引力、习惯,当然还有购买力。在现实中我们谴责外包,但最终还是把中国制造的玩具堆放在圣诞树下。
几年前,消费者在民意调查中宣布愿意为环境而支付更多的钱来买产品,但这种态度并没有转化为超市行为——没有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可比市场,除非环境效益成为真正的、具体的、负担得起的效益。在全球市场营销中,“法国制造”的眼球效应必会在性价比上带来额外的收益。法国公司必须恢复其产品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法国制造”的说法是有吸引力的,也是政治正确的,但最终的决定在于企业。毫无疑问,要在法国进行生产,就需要在经济上有意义,在顾客购买标准中有着显著优势,提供了积极形象。如果观察一下回到法国的那些公司,其中原因包括了外国供应商的价格比预期的高,还有质量和延误问题。
除了这些问题之外,还有其他的困境。法国客户应该喜欢在法国北部生产的丰田车还是东欧生产的雷诺车?“法国制造”的产品含有外国部件的话,那要占多大比重才能改变名称?确定蔬菜水果的原产地也许容易,但对于高科技产品就比较困难。当一个产品是“外国”的组合时,消费者如何才能认为它是“法国制造”?在法国实验室设计然而别处生产的产品又当如何?政治方面,政府如何解释要求法国航空公司购买空客,而不是波音,同时又要求在美国有真正的竞争,使得美国航空公司不会倒向波音?空客A380在三十个国家生产,所以严格来说,法国应该只购买驾驶舱和其他两个在法国领土上生产的部分。
而且在“外企”工作的两百万法国员工又如何?他们仍然是法国人吗?这种政策如何鼓励法国公司一边出口,成为全球公司,一边又让消费者只买“国产货”?
我们还必须考虑到,“国产货”并不一定就是环保产品,也不一定其厂家更有道德。决定其道德行为的不是公司的国籍,而是管理者和员工的行为。
根据对消费者调查,当今“法国制造”的说法相比于八年前,已成为一个积极的购买标准。类似赛博(SEB)这样在世界领先的小家电品牌,毫不犹豫地把“法国制造”的标签贴在包装上,并认为在价格保持竞争力时,这个标签会有额外的积极效应。一些经销商,像U系统,在广告中说明,他们的食品超过80%产自当地。同时他们说他们的产品是“社会品牌”,保护法国的就业,而不只是自称爱国品牌。同时有趣的是,近年来最成功地声称法国原产地和质量的品牌是麦当劳。在禽流感危机时,连锁快餐店说他们的原料质量好又安全,皆因100%产自法国。
最后,关键的还是质量,国家都想将各自的名称与一定的质量挂钩。以德国汽车行业为例。大众汽车的广告最后一句是德语原文的“汽车”一词,表明对质量的终极证明。在欧宝的最后一个广告竞赛中,有人用德语说“德国质量”。雷诺的反应是效仿欧宝广告,用明显的德国口音说“法国质量”。
法国有一个内在优势,因为全球都欣赏法国奢侈品牌的设计与诱惑力,诸如爱马仕、卡地亚、路易威登、香奈儿和迪奥。外国买家似乎更在意这种法国感觉,而不是“法国制造”的标签。
为了促进法国产品发展,更有效也许是用“由法国制造”甚至“法国感觉”的标签来取代“在法国制造”。这可以是在法国领土上生产的产品,或者是由法国公司在世界各地采购零部件的产品。这种标签依靠的是价值含量、卓越追求、专业创新,而不仅仅是地域标准。购买消费品时追求民族主义是徒劳的。与其梦想着一个更小的世界,不如梦想征服真实世界,这方面法国产品与法国公司拥有所需要的质量和诀窍,与其关门保护自己,不如走出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