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初期,西方强国侵入中国大陆,曾经令人敬畏的大陆帝国濒临崩溃。二战后,国民党退出中国大陆。与此同时,中国处于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毛泽东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遗产是当今中国政治、经济稳固发展的基础。2009年是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实行30周年。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模式是当代中国历史的第二个历史纪元。在这一时期,中国获得了巨大发展,并在未来30年里有很大的希望成为世界工业、贸易、金融和外交上的强国。在中国崛起之前,只有美国治下的和平。现在,中国将会把中国治下的和平带给世界。
与俄罗斯、前苏联相比,中国的社会主义模式能否继续存在仍将是一个不确定的问题。中国坚称,它的社会主义模式不会改变。在世界历史上,从未有过一个国家能够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繁荣起来。现在的问题是:在未来的数年里,中国能否既维持它的社会主义模式,又坚持经济上的矛盾性政策?众所周知,在社会主义模式下,政治决定是第一位的,经济通常是次要的。在大多数时候,政治决定抹杀了经济优势。中国的这种模式会是可持续的吗?会成为世界其他充满抱负的国家效仿的模式吗?或者,它会失败吗?如果有这种可能的话,中国会倒退和回到历史停滞的旧时代吗?
1949年后的60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二战后亚洲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诞生。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已经过去了60年。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人——例如邓小平——作出了务实的决策,引入了更多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政策,同时又保留了一党制的政治体制。自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验完全不同于苏联的改革经验。与冷战时期苏联的路径相比,中国更务实和更灵活的路径取得了惊人的发展。1979年,中国与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突破了过去与苏联阵营结成政治和经济同盟的政策。
中国社会主义的第三代和第四代领导人江泽民和胡锦涛从前任那里继承了惊人的经济发展记录。2009年的两个周年——即社会主义60年和经济“改革开放”30年——标志着一个重大事件,这反映在中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抱负之中。这一事件可以被当作政治和谐——缩小东方与西方之间正式存在的文化差距——的标志。另一方面,中国正在奋力成为世界科技的领袖,同时执行以高科技工业化为基础的军事和太空计划。中国要想实现这两个雄心勃勃的目标,重要的是建立它的文化认同感和共同价值观。
这些目标无疑不会在一夜间实现。中国要实现这种新的全球大国愿望,就需要这一代或下一代领导人付出巨大的努力。由于许多因素,中国的国际地位仍然不如美国。但是,一旦中国达到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地位或者在长期内超过美国,中国就不得不准备面对来自其他国家在经济或政治上的挑战和攻击。中国是否具备实现这种更强地位的能力,将取决于中国人民,既取决于它的政治领导人,又取决于它的普通人民。
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1.每一个国家都应该对未来持有长期的愿景,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应该准备好国家长期发展的战略,以此作为成为强大民族和未来30年成为大国的基础。它应当从历史中汲取教训——英美、欧洲国家和日本如何成功地建立了它们的地区和全球大国能力。这些是中国必须考察的领域,把自己的经验与20世纪曾经成功统治世界的其他强国的经验进行比较。中国将会在21世纪上半叶——中国治下的和平时代——成为一个大国。
当前的金融危机根源于美国的次债泡沫,带来了世界经济的动荡和衰退。许多人讨论这最终是否会导致一种从赌场资本主义到更稳定体系的范式转换。在这个时刻,在社会主义领域中,中国的道路是唯一产生合理结果的体制。对苏联模式和中国的体制进行比较,就会得出如下结论:中国的体制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人知道这种体制能否继续奏效。这取决于中国人民能否使它发挥作用。否则,全球资本市场体系就存在风险。没人可以断定它是否是运转失灵的唯一个案,也没有人能够说按照商业周期理论世界经济在这种衰退后将会复苏。
然而,这也可能是整个全球经济体系本身的失灵。万一如此,就必须采取另一种新范式。但是,许多人相信,资本主义制度在整体上能够奏效,因而只需要微调。比较制度分析主张,在社会主义中,资源配置的政治决定凌驾在经济效率原则之上。然而,在市场经济中,实际的情况恰恰相反。这意味着市场的效率是首要的目标,政治决定仅仅充当实现这些目标的工具。美国和中国代表了理论上的这种对比,能够被当作支持这种理论的恰当例子。
2.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两国集团”(G2)和“二十国集团”(G20)思想奉行一种新两极的全球体系秩序概念
新两极的全球体系秩序概念是将会在世界经济的全球决策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前沿思想。由中国和美国构成的“G2”在这次危机期间获得了概念上的重要性。中美两国不再相互视为对手,反而在事实上相互补充。中国和美国在贸易流动和金融关系以及在许多国家、地区的政治合作上存在非常强的相互依赖。尽管美国国会施加压力,要求美国政府指责中国操纵货币,但是奥巴马政府却选择不这样做,采取像布什政府一样的立场。这种动机背后的主要原因是美国严重依赖中国对美国国债的购买。在许多方面,美国需要中国帮助解决当前和未来的经济动荡。因此,现在确实不是美国挑衅中国的时机。此外,美国还表示,中国已经采取增强人民币汇率灵活性的措施,遵守了它对增强人民币灵活性的承诺。这样一来,奥巴马政府不谴责中国的决定是可以预料的。
在政治上,美国在一些问题——例如朝鲜、伊朗和达尔富尔冲突——上需要中国的协作。美国也可能正在研究包括全球气候变化和清洁能源的其他合作领域。
这两个问题——即中国是货币操纵国的指责和中国积极参与朝鲜无核化问题的必要性——并不表明中美之间是一种单方面的依赖。但是,事实上,中美两国都越来越强烈地相互依赖。即使如此,这也不会是一个排他性的“G2”或者中美事务,因为这实质上需要其他政治强国——例如欧盟、俄罗斯和日本——参与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
正在形成的两极体系将越来越涵盖那些今天尚未充分发展的全球问题。在快速变化的全球化两极体系时代,这些国家可能形成不同的联盟,从而改变冷战时期的静止状态。这甚至会带来相关国家在政治和经济偏好与权力关系上更广泛的相互依赖。
3.经济发展给中国带来了成为军事和海洋强国的抱负
对中国来说,关键在于确保出口产品航道的安全和原材料的顺利进口。在博鳌论坛上,胡锦涛主席表达了中国对“中东亚多边增长区”(CEAGPOL)的抱负,包括菲律宾、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中国大陆各省。中国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通过控制这一地区的海洋运输而成为强大的参与者,成为日本东亚经济区计划——“经济伙伴关系协定”(EPA)的竞争者。
东南亚地区是重要的地区,因为它将会成为中国的前沿地区,是中国通过海洋进入东亚的门户。直到现在,日本在这一地区仍拥有强大的海洋权力,因而中国现在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强海权,以此作为未来成为海洋大国的奠基石。随着中国对东南亚和中国南海更感兴趣,中国正在建设它的海军力量,加强和发展它的第一个地区霸权。中国海军力量的最新证据已经向世界表明,中国在地区将有能力成为一个强国,也渴望在未来成为世界海洋大国。
中国之所以有这种加强海军建设的意图,还因为南沙群岛、西沙群岛和黄岩岛的冲突。这些岛屿位于中国南海,并处在中国与领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文莱和越南等——之间的领土争端中。不过,中国拥有强势地位,20世纪90年代在美济礁建立了监控设施,监测存在争议的群岛。一些邻国担心中国在该地区的支配地位,这些地区包括大量的经济潜力,例如捕鱼和石油天然气储量。此外,这些岛屿也可能是海洋运输的海岸线。另一方面,当中国成为海洋大国时,它就会对美国和日本构成挑战。
4.中国正在努力成为与其他超级大国尤其是美国、欧盟和日本平起平坐的大国
快速而又成功的经济发展不足使中国成为一个发达国家。中国拥有庞大的人口,但农民与城市居民在收入、教育、技术、服务设施、经济、社会福利等方面存在巨大差距。中国应当缩小这种差距。或许这是中国通过更强调公平的分配同时又不损害长期确立的文化认同来发展科技的最佳方式。
中国需要关注的另一个领域是文化遗产。中国拥有非常悠久的传统历史文化。中国人对他们的文明感到自豪。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应该把它的文化输出到亚洲之外的全球地区,以实现世界的“中国化”。现在应当是中国在全球传播和宣传其文化和语言的时候了。历史向我们表明,不输出自己的文明,强大的国家不可能长期维持大国地位。它们必须建立文化上的支配地位,这可以说是新一代中国领导人所面临的挑战。
中国也必须发展它的人力资本。作为社会资本的一部分,教育在国家发展中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在这个方面,这一领域尤其是科技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和设施。中国已经为国家建设和国防体系发展了基础和应用科学。中国将必须提供促进和提高知识密集型产业所必需的设施,从而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中国还确定了国家的长期发展战略,例如发展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工业国家和贸易强国。此外,中国还希望成为一个金融强国,能够像美国和欧盟一样独自支持自身的发展。只有在强大的国内银行业、资本市场和外汇的背景下,中国才能达到这一阶段。这对中国来说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即使中国在实体经济中取得了成功,但是在金融业上也不容易成功,因为金融业需要更传统的背景、技术、人才和资本积累。中国要成为金融中心,还必须发展金融技术知识,下一步要把以中国为基础的其他国家——包括东盟国家的中国金融中心——纳入进来。
5.尽管中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尤其是在经济领域,但是它的政治体制尚未跟上这一步伐
至关重要的是中国在将来选择哪一种——政治或经济的——发展道路。即便中国的领导人能够维持经济发展,也不得不解决财富分配和福利差距的问题。除此之外,如果中国希望达到像我们今天所理解的“真正发达”的国家的水平,就必须扩大中国人民的人权和政治参与。
毫无疑问,近年来中国的崛起引发了对如下问题的不同反应和看法:在经济和科技领域,中国是否真正会对现存全球超级大国美国构成威胁?中国将来是否会成为超过美国或与之比肩的全球领导者?坦白地说,中国确实具备成为全球超级大国的发展潜力,因为它拥有低生产成本、丰富的劳动力、巨大的市场和具有竞争力的汇率优势。然而,中国需要付出巨大努力,才能达到更高的高度,因为与世界大国相比它失去了先发优势。
未来的道路
1.在2008年以前的十年里,中国实现了10%以上的经济增长。这意味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有效的,广泛的经济增长政策也是可能的。要成为一个发达国家,中国将来必须采取的战略是创新和发展人力资本、提高生产率和改善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结构必须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或资本密集型。在工业化的开端,中国由于仍然是一个低工资、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的经济体而取得了成功。停留在这种心态上而不转变为高附加值的经济体,只会使中国保持低水平的增长。因此,中国迫切需要解决关键的经济问题,尤其是那些与人力资本、技术和创新以及价格体系相关的问题。
改善人力资本是一项战略举措,但也不局限于教育领域,必须扩大到劳动市场政策领域。如果人力资本的供应与产业需要不匹配,那么就会出现失业和就业不足问题。
技术与创新是一个经济体在价值链上攀升的关键。因此,如果想要提高竞争力,创新文化是关键。中国实施了发展技术能力的许多措施,但仅取得了微不足道的成功。中国还需要把技术与市场驱动的创新路径结合起来,才能领先于其他国家,取得战略性技术的领导地位,获得商品和服务业增长的市场份额。这种经济成就必须建立在生产率密集型的战略之上。除此之外,中国还必须培育国内的消费和需求。
然而,30年来,中国在技术发展上仍然输给美国。出口和外国直接投资可能仍然是发展本地工业和金融市场的主要资本和资金支持。此时,中国的银行业、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体系仍然不发达。它应该更发达,扩张到邻国——即东盟和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在地区和全球层面上包括美国和欧洲。中国应当发展本国的基础设施和市场准入,发展高效的城市交通网络和机场,而且可靠的公共交通、电力供应、通讯接入、飞往其他金融中心和大城市的定期航班应该更方便,与其他国家应该有更多的联系。
中国金融强国之路要克服许多障碍。在金融和资本方面,中国银行和金融的现代历史并不长,但中国在社会主义时期一直使用自己的金融体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起作用的不是西方式的金融体制,而是中国的方式。现在,在开放政策下,中国要成为金融强国,就必须拥有系统性和竞争性的、按照西方标准可以接受的金融体制。
此外,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在运作中,中国的金融机构与西方的机构相比都不是十分发达。中国应当发展它的资本和货币机构,也需要发展具有竞争力的资本机构。中国金融市场的地位主要取决于中国经济的实力。金融机构依赖两个方面。第一,它应当是赢利性的,并能承担所谓的风险。与此同时,既然金融是公共事务,就必须透明,避免道德风险。中国的金融当局集中于金融市场发展和加强金融监管,并具有使中国成为金融强国的抱负。在全球世界中,工业、银行业和金融机构频繁地进行并购活动。中国并未经历过并购,迫切需要积累这种经验。
2.在2009年“G20”会议后,国际社会落实峰会上达成的措施,把非正式的400亿美元增加到1.1万亿美元,以推动当前放缓的世界经济,努力遏制金融危机,中国则是这种国际努力中的重要伙伴。自2003年以来,美国和中国就经济和货币问题举行了会谈和磋商,但是除了经济问题外它们还有更多的预期。中美两国决定扩大到经济问题外的许多领域,例如外交问题、气候变迁和恐怖主义。这也意味着美国不可能轻易地接受中国是所有问题上平起平坐的伙伴。
中国的政府相信,美元的不稳定是中国美元储备在美国金融市场上的关切之一。如果中国从美国金融市场抽回所有的美元储备,那么美元就会暴跌,从而导致世界汇率的动荡。中国政府相信,美国是世界大国之一,将来也可能促进中国的利益。然而,据R.N.库珀(R.N.Cooper)说,美元很可能许多年都是主导性的国际货币,因为它在外汇交易中具有广泛和方便的用途,风险相对较低,具有很高的流动性保证。
此外,美国要求中国发展它的国内进口市场,中国也应当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因为除了为全体人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外,中国还应该建立社会保障网。因此,美国在中国的经验中拥有更多的选项。美国相信,中国具有在亚太地区进行经济渗透和扩张的巨大潜力,也期望中国加入美国是成员国的重要贸易集团。
除此之外,中国在中国南海具有主导的海洋权力。这是通往东盟的贸易、安全和合作航道。美国关注这条航道,认为它就像印度洋和太平洋一样对之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美国海军对这些区域进行观测,中国海军也曾与美国海军直接对抗。这可能成为未来政治冲突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中国不会结束与俄罗斯及其前卫星国之间的关系。中国也已经与俄罗斯合作对抗美国。2001年,中国在北京创立了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合作组织的目标是在相互经济利益和反恐反毒上进行国际合作。但是总而言之,主要的共同利益是保障能源供应。这将会首先在该地区建立经济合作,然后建立国防体系合作,从而形成一个对抗北约的强大集团。在将来,这会促使目前美国独享的主要单极权力的趋同。中国和俄罗斯将进行合作,遏制美国的权势和霸权。
中国所面临的另一个政治紧张是与亚洲邻国在南沙群岛、西沙群岛和黄岩岛上的领土争端。除非提出有利于相关国家的解决方案,否则中国将继续受到这一问题的制约。作为一个拥有庞大的多民族人口的大国,中国显然有其自身的政治问题。中国还有许多持续要求独立的周边自治实体,例如西藏和台湾。这些问题都悬而未决,因而这种政治不稳定和民主的不稳固将会成为吸引西方投资者的障碍。
3.中国已经准备好把它的对外援助从亚洲扩大到非洲和南美。中国也雄心勃勃地宣布要援助第三世界国家。中国正在扩大对第三世界的援助和帮助,以提高国际影响力。作为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遗产的一种途径,中国应该投入更多,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口提供培训,宣传和灌输汉语学习与更广泛的中国文化遗产。这是使中国的文化成分全球化的最佳方式。由于拥有13多亿人口和更多的人移居海外,中国拥有向世界传播饱含遗产和历史的文化的良机,创造并形成一种“东方”价值观。事实上,汉语的广泛使用,在世界各地对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培育,将会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获得更大的空间,也会使中国的地位更稳固。
从社会方面来看,诸如交通、电力和通讯之类的基础设施并不十分发达。中国有很大比例的人口未曾受到良好的教育。高文盲率是中国工业化努力的一大障碍。许多人收入低下,还有许多人生活极端贫困,与西方国家相比,银行体系也没有充分覆盖所有人口,这可能阻碍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中国需要发展人力和社会网络。政府应当培育更多符合国际标准的合格人才,也应当发展符合国际标准的基础设施。
总之,即使中国在从社会主义向市场的变革中看到了令人高兴的结果,但是它仍然在路上,而且从社会主义到市场的变革仍不完全,也尚未完成。中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完成这一变革,因为它也需要发展自己的工业和市场,为中国成为地区的和全球的金融中心奠定强大的基础。
然而,一些问题如果得不到恰当的解决,就可能在未来30年内导致更严重的困境,阻碍中国的发展。第一个问题是中国在文化、经济、政治、民主和宗教上统一所有的地区和省份,尤其是像西藏这样的自治区。至关重要的是,在进军国际舞台成为超级大国之前,或者在容易受到与领导大国的形象并存的强烈批评之前,中国必须先要实现内部的统一。
除了积极应对和以正确方式解决可能的威胁外,中国应当抓住所拥有的机会和优势,扩大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中国拥有吸引发达国家投资的巨大市场,同时又对亚洲地区的其他国家进行投资。这样一来,作为世界的领导者之一,中国能够成为与亚洲国家具有广泛联系的利益攸关者。中国的公司,中国在贸易、经济、政治和外交上与亚洲国家的良好合作以及中国在东海和南海加强军事巡逻和发挥更关键的作用,显然可能成为一种挫败美国在亚洲地区霸权的优势。要实现这一点,中国必须维护与亚洲地区所有国家的持续友好关系,也必须更注重进一步提升军力的技术研发。除此之外,中国和美国可能形成“中美国”联盟。只有到那时,中国才能实现真正的中国治下的和平。
然而,随着大国地位确立而来的是大国的责任。一旦确立了全球领导者的地位,中国必须准备好支持、援助和帮助欠发达国家。此外,一旦成为大国,中国还必须准备好承受其他国家提出的任何批评,就像现在美国、欧盟和其他国际组织总是受到发展中国家的责怪和批评一样。为了维护大国地位,中国也必须在气候变化、世界政治、人权、粮食供应和清洁水供应和民族冲突等全球问题上发挥关键作用。当前,在成为贸易和工业强国方面,中国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中国来说,下一步是在未来30年里成为金融强国。这将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二大成就。
结语
中国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独特个案。在大多数时候,中国似乎能够解决自身的问题,证明自身的活力。中国几乎没有受到外部的冲击和压力。在冷战时期,中国没有遭遇难以应对的多方面外部冲击,不像今天这样面临更多的障碍。如果过去中国在苏联社会主义阵营的保护下是安全的,那么如今在这种全球化时期,这种类型的保护不复存在,而且是处在美国霸权直接对抗的方向。目前,中国在许多领域正在与美国平起平坐,并在技术、资本、人力资源和军事防务上追赶美国的发展步伐。当世界的竞争对手看到并感受到中国进步的影响时,中国应当正确应对来自国际的批评。
世界上没有理想的统治模式,因而问题仍然是哪一种制度更好。这取决于人民和国家自身。过去,世界并未像现在这样一体化。然而,在当今世界中,全球化使那些越来越相互依赖的国家关系更紧密。无论如何,都难以预测今天的世界超级大国们将来会扮演什么角色。各种问题无疑会拖累中国的进步。除非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否则中国将不能在所有方面达到与西方国家一样的水平。
30年是漫漫长途。中国无疑拥有充足的时间去发展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金融部门,同时又解决已经存在和正在出现的国内问题,从而自豪地成为一个全球领导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