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报告》在第五部分“持续推进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中指出,教育是今天的事业、明天的希望,要切实把教育事业办好,让每个人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命运。《报告》提出要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明确了2015年教育工作的重点任务。
每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教育部分的内容都会有核心词,今年的核心词无疑是公平和质量。把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相提并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是首次,凸显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新要求。
过去这些年,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公平问题,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推动教育公平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迈出了历史性步伐。《报告》在2014年工作回顾部分,对教育成绩的肯定也主要是在促进公平方面。就教育质量而言,我国有重视教育质量的传统,教育质量是有保障的。但是,历史形成的城乡、区域、校际之间教育差距问题,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民工子女教育、“异地高考”、学校布局结构调整问题,曾经久治不愈的“择校热”以及变味的“特招”、“保送”、高考加分、自主招生等,表明教育公平的理想和现实之间、政策的初衷和实际效果之间、统计数字和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近年媒体上关于知识是否还能改变命运、寒门能否再出贵子、现行教育体制是否是社会阶层板结的“固化剂”等问题的讨论,充分说明在推进教育公平方面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不仅如此,长期以来GDP思维影响下对于教育规模发展、数量增长、外形扩张的迷恋,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价值观所引发的各种短视行为和对于教育品质的破坏,非一日之寒。当前,人民群众对高质量、多样化教育和教育公平的诉求更加强烈,不仅希望“有学上”,更希望“上好学”。所有这些表明,促进教育公平发展、质量提升任重而道远。
围绕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今年的《报告》强调了要坚持立德树人、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教育优先发展的字样尽管没有出现,但《报告》强调了要保证教育投入,优先发展的意思明显。
《报告》明确了当前情况下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的主要任务、政策措施。
一要坚持立德树人。《报告》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教育根本问题鲜明地作出了回答,意蕴深远。立德树人,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时代表达,是教育的根本使命。着力在青少年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核心任务。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拓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切实加强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切实加强学校体育、美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二要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报告》提出要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加强学前教育和继续教育、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内涵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加快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这是经济转型升级的迫切要求,也是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学前教育目前仍然是我国教育相对薄弱的环节,需要继续大力发展。民办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进一步健全相关法律、政策和制度,解决其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其健康发展。
三要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教育差距。《报告》提出要改善薄弱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通过对口支援等方式支持中西部高等教育发展、加强民族地区各类教育,加快缩小教育差距意图明显。要公平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倾斜。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农村学校教学质量。科学规划学校建设,优化学校布局。进一步改善寄宿制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提高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水平。做好农村留守儿童的关爱和帮扶工作。继续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做好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等工作,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高校。通过出台相关重大政策举措,推进民族地区各类教育科学发展。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
四要畅通农村和贫困地区学子纵向流动的渠道。《报告》提出要落实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接受义务教育政策,完善后续升学政策,继续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加强特殊教育。教育公平的关键是机会公平。对弱势群体进行“优先扶持”,符合公平正义的原则。目前80%以上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公办中小学接受义务教育,“异地高考”已经“破冰”,但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相关工作需要进一步推进。继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农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改进普通高校招生计划管理,2015年新增本科招生计划全部安排给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升学压力较大的中西部和人口大省。继续提高特教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提高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不断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让更多家境贫寒者能圆上学梦。
五要提升教育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能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要求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学校更新教育观念,构建创新文化,完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创业实践,切实做好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激发数以千万计在校大学生、职业学校学生中蕴藏着的巨大创业热情和创造能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再次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坚定不移的决心。要巩固“211工程”、“985工程”建设成果,扎实推进“2011计划”,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社会贡献力和国际竞争力。
六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这是《报告》的要求,也是促进教育公平发展、质量提升的关键举措。切实加强师德建设,落实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制定完善教育行业规范守则。继续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落实好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全面落实城乡统一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切实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改革是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根本动力,教育改革也须以公平和质量为取向。《报告》提出要深化省级政府教育统筹改革、高等院校综合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这是当前教育综合改革极为重要的三个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省级政府在统筹规划、资源配置、监督管理、提供服务等方面的职能,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推动上海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综合改革取得实质进展,推动各省(区、市)和高校展开教育综合改革,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涉及面广、情况复杂、社会瞩目,要认真按照中央的部署和相关配套文件要求,加快研究制订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改革的内容、目标、措施和时间表。推动上海、浙江做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适应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简政放权和依法治国的需要,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大力提升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能力和水平。
《报告》提出,为切实把教育事业办好,我们要保证投入,花好每一分钱。直白的话语,含义深刻,意义重大。
教育投入是最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也是最重要的民生投入。促进教育公平发展、质量提升,需要更多的投入。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4%,是全党全社会多年努力的宝贵成果,必须好好珍惜。保证教育投入,既要坚持法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两个提高”,也要完善非义务教育培养成本分担机制,合理确定受教育者分担培养成本的比例。既要确保财政性教育投入,也要调动更多的社会资源、市场资源和国际资源投向教育。改变过去过于重视对“物”的投资、轻视对“人”的投资的倾向,把更多的钱用在“人”身上。牢固树立勤俭办教育的理念,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花好每一分钱。
“有教无类”的理想,深植于中华民族的意识之中;让更多的人享有更加公平、更高质量、更加多样化的教育,对教育有更多的获得感,是中国梦的必然要求、重要方面。中国教育,向着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的方向,定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作者为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 柯春晖)
《中国教育报》2015年3月19日第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