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统普京3月4日在记者会上说,乌克兰发生了“违宪政变和武力篡权”。亚努科维奇仍是乌克兰合法总统,基辅现政权无权决定乌克兰的未来。俄罗斯只有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并且在“合法的基础上”,才会对乌克兰使用军队。他表示,如果乌克兰东部出现违法现象,俄罗斯可能动用一切手段,保护当地的本国公民。暂时没有出兵的必要性,但是存在着这种可能性。这是乌克兰局势升级之后,普京首次就此公开表态。
自从俄罗斯接连向克里米亚增派军队以后,同乌克兰的关系遽告紧张。乌克兰代总统(原议长)图尔奇诺夫谴责俄罗斯进行“露骨的军事入侵”。乌克兰官媒称,俄罗斯已经军事入侵乌克兰了。美国总统奥巴马3日表示,美国正考虑在经济和外交上采取“全面的”措施以孤立俄 罗斯。
自从俄罗斯议会上院决议支持普京对乌克兰进行军事干预以后,俄军进入克里米亚布防,控制了战略要点。1日,克里米亚政府同俄国合作,宣布与黑海舰队共同保护当地主要建筑包括政府大楼。当地居民素以亲俄著名,巴不得俄军进驻,于是群起呼应。
克里米亚乌克兰驻军没有实施武装抵抗。相反,军事单位接二连三地倒戈,宣布效忠于克里米亚政府,与俄军合作,反而采取快捷的行动阻止乌克兰军队进入克里米亚。乌克兰空军一个战术航空旅3日宣布倒戈,800多名空军和50架军机脱离乌克兰军方的控制,三个乌克兰地对空导弹团包括50多套防空导弹系统也宣布倒戈。集体哗变涉及海、陆、空三个军种。
返顾克里米亚的历史,就明白上述反常现象了。克里米亚本来属于俄罗斯而不属于乌克兰。1954年,前苏联庆祝“乌克兰与俄罗斯结盟三百周年”时,在赫鲁晓夫主持下,由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通过决议,将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当时俄罗斯、乌克兰都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对于克里姆林宫说来,克里米亚从俄罗斯划归乌克兰,仅从左手换到右手,反正是肉烂在锅里。
前苏联解体后,乌克兰、俄罗斯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情况变了。克里米亚成为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重要的领土争议,以致若干俄罗斯政治家表示,“这要怪当年赫鲁晓夫同志酒喝多了”。过去两国维持特殊的友好关系,此项领土争议尚未凸显。近年乌克兰加速了加入北约的进程,俄罗斯国内要求恢复对克里米亚行使主权的声音不绝于耳。
史实说明,俄罗斯对于克里米亚是势所必争的。1853年至1856年,以俄国为一方,以英国、法国、土耳其为另一方,在克里米亚爆发一场大战。自1854年9月至1855年9月,英法联军围攻近一年,才攻占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此战史称克里米亚战争。
二战期间,塞瓦斯托波尔又成为苏德鏖战的主战场之一。德国最杰出的战地指挥官曼斯坦因指挥九个德国师和两个罗马尼亞亚军,自1941年10月至1942年7月,猛攻近九个月,才攻占该要塞。苏军坚守该要塞,牵制了大批德军,也是德军最终在斯大林格勒城下大败的原因之一。
这次乌克兰旧政权一朝倾覆,据莫斯科判断,北约在幕后操纵,而且政权急遽更迭属于颜色革命的性质。后遗症之一,即北约势力又向莫斯科挺进了一大步。今后在乌克兰方向,俄罗斯一开门就会遇到北约的强力遏阻。
俄罗斯在叙利亚塔尔图斯港拥有的海军基地,破败不堪,又久不使用,尚且不肯放弃,何况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拥有的几个军事基地,既近在肘腋便于呼应,又在军事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欲求俄罗斯轻易放手,不啻与虎谋皮。
俄罗斯、乌克兰两国关系前景黯淡,看似无可挽回了。既然邦交注定要恶化,俄罗斯势必会提前结算克里米亚这笔账,于是趁乌克兰治安紊乱之际,出手军事干预了。
数百年以来俄罗斯、乌克兰邦交的变动与欧洲列强密切有关,当前则可引伸为两国矛盾的处理涉及俄罗斯与美国及欧盟之间战略博弈的结局。笔者认为,不但美俄两国不会在克里米亚军事对抗,而且美国和欧盟扬言将在经济和外交上对俄罗斯采取“全面的”制裁措施,多半也不会长期持续下去。
乌克兰毕竟不同于格鲁吉亚,莫斯科此刻并不想对乌克兰进行全面的军事干预。所谓军事干预,目标仅限于克里米亚,手段也是有限的。
美国早已定下亚洲再平衡的战略,前提就是欧洲不会发生大的动乱和战争。亚洲均势失衡乃是心腹之患,克里米亚主权归属仅是癣疥之疾耳。倘若美国为了克里米亚而把全球战略的重点向东欧转移,在操作层面上属于不可行之议。至于欧盟各国,在能源供应上仰赖于俄罗斯久矣,真要诉诸行动,则“行不得也哥哥”。
美国已经定下今年内从阿富汗撤军之大计方针。届时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员和军事装备就需要借道于俄罗斯或与俄罗斯关系紧密的中亚各国。如果俄罗斯和中亚各国对美国及其北约盟国予以密切配合,就能从阿富汗顺利、快速地撤出军队和军事装备;反之,且不说俄罗斯居中捣乱,哪怕仅诉诸不积极配合而已,则对撤出军队和军事装备造成的掣肘和牵制,就够美国及其北约盟国持久性头疼了。
何况,中东乱象、伊朗核问题、朝核问题、全球反恐怖斗争以及叙利亚销毁化武,等等,美国均需要煞费苦心,不能掉以轻心。而涉及这类问题,在在亟需俄罗斯的配合。假如美国和欧盟胶着于克里米亚的主权问题,与俄罗斯进行国家意志的较量,因小失大,岂非失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