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特大城市该有多少人口(中)

上海人口增长爆炸说站不住脚

上海人口假如以东京都当年的速度增长的话,就会达到45万人/年

到目前为止,我们看的是几个相关性的图。接下来,我们要给上海找了一个参照,之后我们再去做计量经济学的多变量分析。我们找的参照是东京。这有三个原因:

第一个是东亚国家有一个普遍的特点是人地关系比较紧张。

第二个是东亚国家都有比较相近的文化。文化对一个国家的人口分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当这个国家的经济进入到后工业化时代的时候,服务业的比重提高以后,人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就会非常影响他对于服务业的需求了。比如说你是喜欢坐在家里看DVD,还是喜欢进入电影院看电影,还是喜欢和朋友聚在一起吃饭,这些偏好决定了生活中人和人交往的需求。你如果越是偏好于前者,人口集聚相对就会少一些。如果是喜欢经常跟别人聚一聚,喜欢跟大家有一个碰面和交流,集聚效应就会非常明显。

同样一个道理,越重视教育的文化也会产生更大的集聚效应。教育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产业,它需要人和人在一起的,因为教育本身是有规模经济的。而且教育产业和文化产业都需要人和人之间的互动来传播信息和知识,包括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活动,为什么我们不在家里面通过网络视频会议呢?因为面对面的交流,效率会比在家里通过视频会议高得多。越是在文化和习惯上对这种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有需求,其对经济活动和人口集聚也会带来相应的影响,这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个是如果你相信中国未来会成为全球经济规模最大的国家,中国一定会产生一个世界级的城市,而这个世界级的城市如果要在亚洲找一个参照系,必然是已经成为世界级城市的东京。

图12 东京都的快速人口增长(1920-2011)

如果大家接受这个参照系的话,我们接下来可以看一下东京都的人口增长轨迹,图12是我们能够找到历史数据中整个东京的人口增长轨迹,我再次强调我们分析的东京都是“小东京”的概念。在图中你会看到,在1945年到1965年期间是东京都人口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这一段时期也伴随着“二战”以后,整个日本经济包括整个东京在国际地位上的崛起就是在这20年间完成的。整个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最高的时候,东京都的人口每年平均增长接近37万。但这时期有其特殊性,我们在看东京的人口增长速度时要把时间作调整。首先,我们延后到1975年,我们把这段增长速度相对来说已经放慢的时期给包括进来。最后十年东京都的人均人口增长只达到了每年8万,有着明显地下降。如果把战后三十年囊括进来,东京人口增长仍然每年达到27万。为了进一步消除特殊性,我把时间再往左挪,大家会注意到,在二战时期,1940年到1945年的时候东京人口锐减,这跟打仗有关系。二战中由于遭受美国的轰炸,东京人口急剧下降。在这一阶段的高增长有一部分是恢复性的。我把历史的起点再拉到1920年,我看1920年到1975年整个时期的增长,在这55年的增长里面,日本东京都的人口增长仍然每年达到14.5万,接近15万。我必须要强调,东京都的面积只有上海的1/3。这意味着上海人口假如以东京当年的速度增长的话,就会达到45万人/年,你恐怕不能说这个人口增长速度是太快了。现有很多人口学家仅仅通过简单地计算上海每年人口增长了多少就认定人口数量的爆炸,要知道,人口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结果,如果它反映的是产业的需要和劳动力的需求,我就不知道这爆炸的说法从何说起,我们需要冷静思考这个问题。

请大家注意,90年代中期的时候,东京都人口在非常短的一个时期内下降了,这与东京都的首都分散计划有关系。但是日本很快就放弃了这个计划,因为当日本政府用行政力量来做人口疏散的时候,一方面影响到了日本东京作为一个首位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当东京这个首位城市的国际竞争力下来的时候,整个日本的竞争力也受到影响。首都功能分散计划的几年时间也是日本经济增长速度比较慢的时期。从中说明用行政力量来控制整个中心城市的人口增长,影响的不仅是城市,也会波及到整个国家。这段历史值得我们反思和借鉴。

西方国家又出现了重回大城市的现象

美国、日本等国家出现了重新搬回大城市中心的现象

今天在中国非常流行的一个说法是西方国家出现了“逆城市化”的现象,逆城市化现象有很多种定义,其实有一种理解,就是大家在逃离大城市,中国也有类似的说法——逃离北上广。如果我们看到一个城市的话,你会觉得大家都在逃离市中心。我们可以看到在上海内环线以内的人口的密度是有下降的。特别是随着旧区的改造,原来高密度的很多社区,曾经历史上上海出现过每平方公里达到10万人口的社区,现在都下降了。

但是,西方国家是不是真的出现了“逆城市化”?

图13 东京都夜间人口占比

我们仍然拿东京作为参照系,刚刚我讲了东京有东京都和东京圈两个概念。东京有一个现象:许多人白天在东京都上班,晚上是离开东京都,住在东京都周边的市或者是县里。所以东京会出现白天和夜间人口的差别。图13显示了日本东京都的夜间人口占白天人口的比重:大家发现从1965年到1995年30年的时间里面,该比重越来越低,几乎是直线下降。但是从1995年以来这个比重又出现非常明显的回升。而且,今天美国也出现了重新搬回大城市中心的现象。这里是否有规律可循?人口搬离市中心的时期是国际油价比较便宜的时期,假如你住在远郊,开车2个小时上下班,油价低会大大减少成本。与此同时,当以知识、信息、技术为主的现代服务业的比重还没有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对于居住在市中心去享受人和人交流便捷的需求也没有那么强烈。

但是世易时移,人们越来越需要以知识、信息、技术作为自己的投入品,越来越需要跟别人交流。与此同时国际油价也日益上涨,时间成本也在上升。结果,人们宁愿承受市中心比较高的房价,住得也比较狭小。我在美国生活的时候,我周围有一些朋友是金融行业的,经常出差乘飞机全世界各地跑,但住还是住在市中心。如果不是他的职业本身需要住在市中心,像这种经常要乘飞机的人,完全可以住在飞机场周围。

我们再看上海人口变动。图14是1978年改革开放开始,到2012年上海人口的变动。其中上面蓝色的线是常住人口,其中包括了在上海,却没有上海户籍的人口;红颜色的线是户籍人口,户籍人口里面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老上海人,一部分是原来外地户籍、现在取得上海户口的新上海人。因为上海的总人口增长速度在1991年之前并不快,所以我们把1995年到2012年单独拎出来,这20年左右的时间里,上海的总人口年均增长(包括了外来移民)每年是49万。大家注意,刚才我提到了1975年的东京每年都要增长15万,如果是考虑到上海的面积3倍的话,上海人口每年增长45万都不能说太快。这其中的问题就是:人口的增长是经济发展和劳动力需求的结果。

图14 1978-2012 上海人口变动

图15 上海非户籍人口增长有放缓迹象

我们再看图15显示的非户籍人口的增长量,这个部分是政府认为政策要调控的部分。我们看一下蓝颜色的线看上去是非常快的,但是如果我们做一个三年移动平均,就可以得到这一个红颜色的线。大家可以发现历史上的确出现过越来越快的增长,但在最近这些年实际上非户籍人口的增长速度已经开始下降。我们这里唯一不太清楚的是,这是由于上海经济水平增长开始慢慢下降所导致的劳动力需求的下降,还是这本身也是政府调控的结果之一。如果仅仅依赖于主观的判断的话,我觉得主要还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再看东京,日本的东京经过了快速的增长到缓慢的增长,再继续的增长再到现在非常缓慢的阶段。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在市场规律之下上海人口增长也会出现慢慢平缓的阶段。跟未来的几十年以后相比,今天上海人口还会继续增长,也就意味着现阶段上海人口还太小了;但从增长的幅度来讲,它完全可以变成一个更加缓慢的增长,不断逼近国际经验所决定的上海人口规模。如果这是事实的话,上海是否有必要动用那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去控制人口?与其如此,政府还不如好好去解决社会融合问题。这是我今天要讲的核心的观点。

上海人口密度高吗

不包含浦东的上海核心区与日本东京最核心区的人口密度基本上差不多

接下来是人口密度。很多人都说上海人口密度太高了,但这要看跟谁比,还有怎么比。有两种比法是错的,一种比法是把全上海人口除以面积算人口密度,这是错的:因为上海的面积大,这么算会使得上海人口密度显得比较小。还有一种比法也是错的,把上海的内环线拿出来,大家要知道上海的内环线只相当于其他世界上大都市的核心区,这么一比会得到就是内环线的密度,这也不对。正确的比法是把上海的中心城区,找出面积相当于其他国家大都市的核心区的面积在同样或者是接近的面积上去比,这样就比较科学。

表1 上海人口密度比较 注:除东京和苏州的人口数据为2009年数据外,其余均为2010年数据。

我们首先把上海密度最高的区找出来,我们分成两类:一种是包含浦东,另一种不包含浦东的。当我不包含浦东的时候,面积大概在800平方公里左右,而东京的区部最核心的位置也就是在600平方公里左右,两者人口密度基本上差不多,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说上海人口密度已经太低或者太高,即便维持目前跟东京所接近的人口密度,未来人口的增长可能不一定是在上海的核心区,上海周边其他的地方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容纳新增人口。如果考虑到东京出现的趋势,人口重新回到市中心的趋势的话,也许在未来一段时间里面,上海会经历一个市中心人口下降又回升的阶段。

我们再往下看。接下来我报告一下我们的计量结果。

表2 首位城市人口(全球)决定因素分析

在我们的方程中被解释的变量是这个国家首位城市人口的规模(取对数),解释变量里面我们列了左边这一堆,我们有不同的组合,你就看绿颜色的这一个就可以了,大家看一下这些系数(表2)。在这个方程里面,国家人口的系数仍然是高度显著的,有三颗星的显著。国家面积这个变量,当把国家的总人口给控制了,同时把首位城市的面积控制了以后,国家面积对首位城市人口其实根本不重要——这就意味着一个国家的人口在多大程度上集中在首位城市,与国家的面积大小没有什么关系,但的确是和最大的城市自身的面积有关系,当它面积越大的时候,能容纳的人口也就越多。与此同时,在我们的控制变量里面,城市化率是显著的,意味着城市化水平越高,会增长首位城市的人口。同时如果经济开放程度越高的话,这个国家和贸易相关的部门就会越强,和贸易相关的部门通常像贸易、金融、酒店业、航空运输业,这些又大量集中在首位城市,所以一个国家越开放,也会增长这个国家首位城市的人口

综合下来,这几个指标都会使得上海人口增加。首先,中国人口大,同时上海如果单独看面积的话,上海也恐怕是全世界最大的城市。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在提高,中国的经济开放程度也是比较高的。这些指标都促进了上海人口的增长。即便我把亚洲的样本单独拿来看,我们基本上仍然验证国家的总人口和首位城市的面积是非常重要的,而国家的总面积是不显著的这个论点。非常有趣的是,在亚洲样本里面,气温也是很重要的,如果这个国家的首位城市年均温度也比较高的话,相对而言,宜居程度比较高一点会增加国家的人口

表3 首位城市人口(亚洲)决定因素分析

本文系陆铭于2014年3月12日在“鸿儒论道”2014年第9期的演讲“全球化时代的大国大城市”(中),题目为编者所加。“鸿儒论道”是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与刘鸿儒金融教育基金会联合发起的双周论坛。

相关阅读:特大城市该有多少人口(上)

          特大城市该有多少人口(下)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特大城市该有多少人口  特大  特大词条  人口  人口词条  多少  多少词条  城市  城市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