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好知 kuaihz

当前韩国民众对中国和中韩关系认识的实证研究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问题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民众意识是一个由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多因素构成的复杂建构产物。民众之间的互信是两国关系步入良性轨道的重要基础,它需要通过两国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真诚合作与持续互动来不断实现。

韩国总统朴槿惠上台后,在对华关系上致力于巩固和加深与中国领导人之间的个人信任,赢得中国民众的好感以及提升中韩两国之间的彼此互信,并进一步促成中韩两国合作建立更加深入的地区新秩序,谋求对未来东北亚的地缘政治形势产生更大的影响。回顾2013年6月份韩国总统朴槿惠上台伊始对华的首访不难看出,新一届韩国政府打破历届韩国总统上任后在亚洲先访日后访中的惯例,在亚洲首先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韩国国内舆论把其定位为“心信之旅”,意即“真诚沟通和增进互信的旅程”,这充分体现了现今的韩国政坛对中国的高度重视。韩国新政府与中国签署的《中韩面向未来的联合声明》,确定了今后双边关系发展的三大重点领域和五项具体行动计划(1),开启了中韩合作交流的新的时代篇章[1]。

一般来讲,政府的政治立场与国民的民意舆情之间存在着彼此互动的影响。国家的政策倾向会通过媒体舆论、经济运作、外交关系等各个方面显露出来,进而渗透到民众的心灵深处,塑造着民众的心理认知[(2];而民众的情感关切作为一种社会的集体意识,也常常会被国家决策层所关注,作为国家政策出台的重要参考基础。由此,在韩国这样的舆论自由的民主国家里,无论是进步的还是保守的政治势力,都会受到民意的约束,都会对民意的变化倍加关注[3]。中韩两国正式建交已满20年,在这20年中,从2003年中韩“全面合作伙伴关系”的形成,到2008年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确立,两国在各领域的合作不断深化。中韩关系的发展不但取决于韩国对华政策的不断变化,更是在很大层面上取决于中国崛起背景下韩国民众对华认识的不断转变[4]。总体上看,韩国民众对中国认识的变化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992年到2003年的10年时间可称为“蜜月期”,在此期间,中韩两国的顺利建交及在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的深入交流促成两国关系不断升温;2008年至2009年可称为“紧张期”,这主要是因为“东北工程”和“高句丽”历史问题等所引发的负面影响,使得韩国民众对中国的不信任和抵制渐趋加强,两国关系逐渐变冷;2009年至今可称为“转型期”,这段时间内,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的崛起、韩中贸易往来的日益紧密,诸多因素的融合使得韩国民众对中国的情感中既存在着依存和期待,又饱含着不满和威胁,民众对华的心理认知复杂多变、起伏跌宕[5]。在上述背景下,韩国新一届领导人上台是中韩外交关系中的一件大事,它对现阶段忽远忽近、模糊不清的中韩关系无疑是一次新的刺激,影响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此外,鉴于韩国新一届领导层对华的最新政策倾向,必然会透过媒体、经济、文化等各种方式对民众产生影响,并透过民意舆论体现出来。因此,韩国国内的民众舆情像一面棱镜,其折射出的诸多信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评估、分析和预测韩国的对华政策倾向以及中韩关系的未来走向,这也是本文研究意义之所在。

二、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

本文通过对韩国峨山政策研究院(Asan Institute for Policy Studies)在朴槿惠总统访华后所实施的国民舆论调查作为主要的数据来源,通过对各种指标的统计分析,旨在考查朴槿惠总统执政初期韩国民众对中国以及中韩关系的认识及其变化,并探讨其对中国的意义。该调查是以韩国全国年满18周岁的1000名成人男女为对象,通过手机、固定电话(RDD)以及CATI(调查员电话访谈)等方式进行的全国性舆论调查,标准误差为95%±3.1%。本次调查时间为2013年7月1~3日,发布日期为2013年7月28日。另外,本研究还将调取峨山政策研究院于2013年5月所做的同样调查的相应指标数据(为朴槿惠总统访华之前所做的调查),通过前后调查的数据比较,考察朴槿惠总统执政初期韩国民众对中国以及中韩关系的认识及变化。鉴于本次调查是在朴槿惠总统上台伊始首次访华后实行的民意调查,韩国民众对于新政府的对华政策走向和态度充满了期待,因此本文结合了韩国民众对于朴政府首次访华成果的评价。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韩国民众对2013年中韩两国首脑会谈的评价;2.韩国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好感度、信赖度和受威胁程度);3.对中韩关系的评价(对中韩两国关系发展的评价、对中韩关系中的重大问题的认知)。具体的研究内容、问题及选项见表1。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韩国民众对2013年中韩首脑会谈的评价

大多数韩国民众对朴槿惠总统首次访华过程中的首脑会谈持肯定态度。具体来说,有75.5%的民众给予了积极肯定的评价,只有10.5%的人持消极的看法。从年龄分布上来看,各年龄层持肯定态度的比例基本上呈“U型”特征。与其他年龄层相比,50岁和60岁人群作为朴槿惠赢得总统大选的主要拥护力量,持肯定态度的比例明显较高,分别占82.6%和83.3%。20岁人群被普遍认为是在安保方面倾向保守的人群,他们对此次访华持肯定态度的比例也较高,占73.8%。之所以大多数韩国人对本次会谈持肯定的态度,与韩国舆论对本次首访给予了诸多正面的评价不无关系。韩国舆论各界普遍认为,朴槿惠总统首次访华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中韩两国关系重新步入了一个新的良性发展轨道。特别是,两国签署的《中韩面向未来的联合声明》强化了中韩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并且在“朝鲜半岛信任进程”、“东北亚和平构想”等方面获得了中方的支持,在中韩FTA谈判上也达成一致,可谓成果颇丰。但韩国国内政策分析界也谨慎地指出,在本次会谈中,中韩双方在“朝鲜半岛无核化”与“朝鲜弃核”等问题上仍然存在着分歧,这与韩国起初的预期尚存距离[6]。笔者认为,正是这种状况会对更关注安保的韩国年轻群体(20岁至40岁的人群)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这一群体对本次访华的积极评价上要明显低于老年人群体(见图1)。

(二)韩国民众对中国的认识

1.韩国民众对中国好感度的评价以及变化

从图2可以看到,韩国民众对于世界上各相关国家的好感度的顺序依次是:美国—中国—朝鲜—日本。长时期的韩国民意调查都在反复证明,美国作为韩国政治外交最为倚重的国家,在韩国民众的历次好感度调查中,始终位居第一(2)。因此,本文所获得的相同统计结果再一次印证了美国在韩国民众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值得注意的是,与2012年光复节时的韩国民意调查结果相比,韩国民众对中国的好感度在朴槿惠访华后明显上升了近10%。这表明,本次中韩两国首脑会谈对于韩国社会舆论和民众心理产生了积极影响,韩国国民对中国的好感度显著上升。另外,韩国民众对于朝鲜的好感度在过去的一年时间内不断下降,究其原因,2013年上半年朝韩关系的持续紧张和朝核危机的逐渐升温,是造成韩国民众强烈的威胁感和不安感的重要因素。

进一步对比朴槿惠总统访华前后(2013年5月和7月)的民意调查结果,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各类人群在对华的好感度上还是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的。男性、50岁及60岁以上、高中毕业学历以及支持新国家党的人群对中国好感度上升幅度更大,而具备上述特征的各个人群也是更加拥护朴槿惠政权的社会群体[6](见表2)。

2.韩国民众对中国的信赖度

在对各个国家的信赖程度这个调查项上,统计结果表明,韩国对各个国家的信赖程度与前文所示的国家好感程度是基本一致的,即:美国—中国—俄罗斯—日本—朝鲜。其中,有57.3%的韩国民众认为美国是可信赖的国家;有31.7%的民众把中国看作是可信赖的国家,仅次于美国和欧盟之后排在第三位;对朝鲜的信赖度最低,只有5.6%的韩国人认为朝鲜是可以信赖的国家(见图3)。

3.韩国民众心目中对韩国构成威胁的国家

在“对韩国构成威胁的国家”的调查项上,认为朝鲜、中国、日本、美国是具有威胁的国家的比例分别为47%、18%、14%、10%(见图4)。对这一统计结果,我们试做如下三点分析。

首先,接近一半的韩国民众认为朝鲜是最具威胁的国家。导致这种状况的核心因素是安保。自从南北朝鲜分裂之后,朝鲜半岛本质上处于停战状态,而不是和平状态,彼此敌对、相互警戒是南北朝鲜民众的基本心态[7]。2000年以后的朝核危机进一步导致朝韩关系的紧张,而2010年后的“天安舰事件”和“延坪岛事件”更是引发朝韩关系的急剧恶化。此外,2012年12月朝鲜长距离导弹的试射,2013年2月朝鲜实施的第三次核武器试验,2013年3月朝鲜开城工业区的关闭等事件,几乎将韩国民众对朝鲜的好感度推向零点。还需要指出的是,朝鲜最高领导人的三代世袭制度与已经实现民主化的韩国在政治体制和价值观念上的本质冲突也是韩国民众对朝鲜始终加以警惕和排斥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次,值得注意的是,在韩国民众心目中,中国是仅次于朝鲜的令人感到威胁的国家。尽管中朝两国都被视为重点威胁的国家,但在韩国民众的心理深处,中国韩国的威胁特征是与朝鲜有所差异的。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韩国人对过去六百余年的朝贡体制仍旧记忆犹新,同时,这种记忆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中国韩国等周边国家影响力的持续扩大,常常撩拨着韩国人脆弱和敏感的神经。从经济的角度来看,韩国一方面欢迎中国经济的崛起(3),并希望在靠近、依赖中国的基础上,借助中国经济的发展而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韩国也对中国经济崛起之后在科技、贸易等方面日渐增强的竞争力不无担心,特别是对中国在全球金融与贸易体系上对韩国所形成的冲击心存忧虑[8]。从政治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崛起已经逐渐打破了地区的均势格局,中国在国际事务上的话语权逐渐增强,在地区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大,这就使得韩国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如下情况不无担忧,即,中国在崛起过程中谋求大国地位,并与美国在地区事务上产生竞争和冲突,而韩国作为中等力量的(middlepower)的国家将不可避免地被夹在中美两国之间进退两难[9]。

再次,韩国民众对于日本的威胁感,主要来源于历史的因素。众所周知,包括韩国慰安妇问题、韩日两国对于独岛/竹岛的领土纠纷、日本教科书的篡改、靖国神社参拜事件等一系列问题,始终困扰着韩日两国关系的发展[10]。经历了日本四十余年殖民统治的韩国人对于日本的军国主义倾向始终怀有警戒与排斥的心理,即使在今天,韩国民众心理深处的伤痛仍未消除,各种细小的事件似乎都能瞬间揭开韩国人内心的这块历史伤疤。

最后,相对于中、朝、日三个国家,韩国民众对于美国的威胁感最小。尽管从2002年开始,韩国国内的反美情绪不断高涨,且反美的声势一度几乎超过了亲美的导向,但在韩国人看来,“韩美同盟”是韩国安保政策的核心[10],美国终究是韩国最稳固的靠山,无论外部环境如何变幻,朋友、伙伴、兄弟的心理形象,仍然牢牢扎根于韩国人的心灵深处。

(三)韩国民众对中韩关系的认识

1.韩国民众对中韩关系的评价

韩国民众“对中韩关系的看法”这一调查项上,最新的民调数据显示,大部分韩国民众对中韩关系持积极乐观的态度。韩国民众普遍的舆论倾向是,两国关系中的“合作”大于“竞争”,韩国需要在政治、外交、经济等各个领域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中韩合作对于韩国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11]。从时间上来看,在朴槿惠总统访华之后,韩国民众对中韩关系持肯定态度的比例明显上升。相比于2013年5月份的调查结果,7月份的数据表明,认为中国是合作对象的人群比例从47.5%上升到62.5%,增幅达到了15%;相反地,认为中国是竞争对象的人群比例从42.9%下降为28.7%,降幅为14.2%。很明显,朴槿惠总统访华对于韩国民众舆论产生了显著的积极和正向的影响(见图5)。

2.韩国民众对中韩关系中重大事件的认识

韩国各界普遍期望通过此次中韩首脑会谈,探析韩国新一届政府今后的对华政策倾向。从图6可以看出,在韩国民众对“中韩两国关系中的重大事件”的认识这一调查项上,37%的韩国民众认为,处理“朝核问题”是中韩两国关系中最重要的事件,而此次朴槿惠总统访华的重中之重也的确集中在“朝核问题”上。同时,认为两国在“朝鲜半岛统一问题上的合作”是最重要事件的人群占21%,认为“FTA等经济领域的合作”、“地区以及国际事务的合作”以及“社会文化及人际交往”等方面最为重要的人群各占20%、9%和8%。可见,超过半数以上的韩国民众认为,“朝鲜问题”是涉及韩国外交与安保的重大问题,而中国在调和危机、缓解矛盾上举足轻重,韩国需要得到中国的有力支持[12]。

不同年龄层民众对中韩关系间重大事件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如图7所示,总体上看,所有年龄群都认为“朝核问题”是中韩关系中最重要的事件。20岁到40岁这一年龄群相较于50岁至60岁年龄群更关注两国在FTA等经济领域上的合作,50岁至60岁以上人群更加关注朝鲜半岛统一问题。上述的数据结论反映了韩国社会内部不同人群对于中韩关系视角的差异,年轻一代更注重经济发展等实利问题,年老一代更关注民族和解与半岛统一等政治问题。

四、总结与讨论

本文的研究结论是,在当前韩国新任总统朴槿惠执政初期,韩国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呈现出积极、趋好的态势,而这种民众舆情的良性发展趋势也折射出韩国新的统治阶层对于中国的重视以及对中韩关系的积极的政策导向。笔者认为,透过本次调查,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从如下两个方面看待韩国民众对中国的认识以及中韩关系的未来走向。

首先,在朝核问题上,中韩两国的立场和观点既存在共识又存在些许分歧。朝核问题一直是影响中韩关系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它就像一个附着在人们意识和观念深处的幽灵,始终或明或暗地影响着国民的认知和心态[11]。我们从韩国民众对于朴槿惠总统首次访华首脑会谈的评价中可以揣摩出些许端倪。韩国民众对于朴槿惠总统的访华成功这一事件,在高调评价的背后也不无隐忧。一方面,韩国社会舆论对于新政府的对华访问高度评价,认为其“奠定了两国未来20年合作的基础”。而中方对“朝鲜半岛信任进程”的肯定、《中韩面向未来的联合声明》大量有关朝鲜半岛问题的共识,都表明了中韩两国在彼此互信、相互合作的进程上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另一方面,韩国民众其实在内心深处或许仍存在着暗暗的不满,这种不满的根子就在于,两国在朝核问题态度上的微妙差异。韩方希望的“朝鲜弃核”等字眼并没有出现在联合声明中,取而代之的是中方主张的“朝鲜半岛无核化”。对于威胁朝鲜半岛和平稳定的因素,韩国希望的“朝鲜核武器”等用词也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中方提出的“有关核开发”等语汇[13]。这些细微的差异折射出的,其实是中韩两国在朝鲜问题上的价值观不同。

其次,韩国民众对中国态度的两面性、多变性仍然是制约未来中韩关系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之间的交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民众彼此之间的亲密性和认同性[14]。本次调查明显揭示出,在韩国民众对华认识总体趋好的态势下,仍然存在着不安、威胁等因素。这表明了韩国民众对中国所存在的友善、亲密、担忧、矛盾和防备等多因素交织的复杂心理。在经济方面,中国的崛起和强大,让韩国享受到了由于优渥的地缘因素所得到的巨大经济利益,强化了韩国民众对中国的“合作”、“伙伴”等的定位和认识。韩国民众希望中国经济能够继续保持增长,分享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但又担心:其一,中国迅速发展、急起直追,中韩之间的差距快速缩小,中韩之间的经济关系很有可能从互补为主转向竞争为主,这是一种威胁。其二,中国在2012年结束了保持二十多年的双位数经济高增长模式,进入2013年后连续数月都呈现经济增长放缓的态势,韩国社会对此非常关注,同时这也让严重依赖对华出口的韩国深感不安。政治方面,尽管社会制度已经不是妨碍中韩两国关系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普通韩国民众对于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分歧仍旧很深,依然无法摆脱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刻板印象的束缚,这直接体现在韩国民众对于中国的好感度和信赖度的认识上。外交安全方面,如调查显示,中韩两国在朝鲜半岛统一问题上的合作仍然是韩国民众在中韩关系中最为关切的议题。韩国民众在承认中国在解决朝鲜半岛问题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对中国感到威胁,但这种威胁感不是指向中国会直接对韩采取军事行为,而是担心在朝鲜半岛出现危机时中国可能的军事介入,乃至中美之间的军事冲突,并最终导致韩方的被迫卷入。这种对于中国的警戒和来自中国的威胁感也顺势转化为了对美国的依赖感,这从本次调查中的韩国民众对美国的好感度和信赖度都高于中国的调查结果就可见一斑。社会方面,当今的中国在转型期过程中,出现了诸如韩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同样面临过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一系列社会矛盾与问题,而韩国作为与中国一水之隔的邻国难免会受到来自中国的消极影响,韩国民众对此也存提防警惕之心。

事实上,生活在中国这样一个强大邻国的周围,诸如上述韩国民众心理深处的矛盾和扭结是可以理解的。加之中韩两国在过往历史上的纠葛恩怨、在政治体制和价值取向上的彼此迥异等,仍会在韩国民众的心理深处泛起涟漪,这种心理波动伴随着中国的强势崛起,更容易滑向消极、威胁、敌人的狭隘认知极端。更为关键的是,在中美这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间,如何处理好与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找到自身恰当的发展位置,这对韩国政府和韩国国民,都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考验[15]。

韩国民众对中国的认识折射出了周边国家对崛起的中国的态度和认识。所谓知己知彼,我们通过分析和思考韩国民众对于中国的认识,对于制定我国对周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相关政策,处理与邻国之间的重大关切事件,发展同其他国家关系,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16]。从中国政府的未来政策制定而言,一方面应继续坚持经济发展为本的基本导向,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继续加强对外经济合作,扩大开放,实现中国对于全球市场的深度融入;另一方面,应继续秉持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与邻为善、共同发展,不称霸、不扩张、不侵略,打消周边国家的顾虑,创建和平、稳定、繁荣的东北亚经济圈,造福地区内的各国民众。东北亚的变局从长期看取决于中国崛起引起的地缘政治和经济结构变化[17],而崛起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的同时,也应考虑对方的思维方式、理解方式和文化特征解读,特别是要了解和把握他们面对中国崛起而产生的复杂情绪,以求“兼听则明”[18],共谋和平、稳定和发展的区域发展格局。

注释:

[1]访问成果显示,首先,未来两国将推进政治安全领域战略沟通、经济社会、民间交流等三大重点领域的合作。其中,中韩战略沟通机制显著升级,两国提出推动建立中国主管外交的国务院负责人和韩国总统府国家安保室长对话机制,推动两国外长互访机制化,开通两国外长热线,推动两国外交部门高级别战略对话增至每年两次。其次,在经贸领域,朴槿惠主张“先做朋友,再做生意”,两国元首一致同意深化经贸、绿色环保、服务贸易、高新技术等领域合作,尽早达成一个互利共赢的高水平自由贸易协定,确保如期实现双边贸易额2015年达到3000亿美元的目标。再次,在社会文化领域,为加强人文纽带,两国同意成立“中韩人文交流共同委员会”,加强教育、旅游、文化、艺术、体育等领域交流。两国还承诺在便利人员往来、保护其安全与合法利益等方面加强领事合作。上述举措都被囊括在中韩两国致力推进的五项具体行动计划中。在中韩大合作框架已经建立、战略沟通机制升级的推动下,两国乃至本地区棘手问题的解决都会更为顺畅。上述观点出自“朴槿惠访华打开中韩合作机遇之窗”,2013-06-30,中国新闻网,http://china.huanqiu.com/hot/2013-06/4076818.html.

[2]2003年至2011年“韩国社会调查”显示:韩国人对美国的亲近感在2003年为48.3%,2004年45.4%,2005年为50.1%,2006年为52.1%,2007年为51.4%,2008年为53.4%,2009年为63.9%,2010年为70.7%,2011年为68.4%,相比其他国家,韩国民众对美国的亲近感始终位居第一位。

[3]韩国中国贸易依存度或韩国对外交易总额中中国所占比重(1985~2009年):1985年为1.9%,1990年为2.8%,1995年为6.4%,2000年为9.4%,2003年为15.3%,2007年为19.8%,2009年为20.5%。〔韩〕郑载浩.中国的崛起与韩半岛的未来[M].首尔大学出版社,2012:299。

参考文献:

[1]朴槿惠访华打开中韩合作机遇之窗[N].中国新闻网.http://china.huanqiu.com/hot/2013-06/4076818.ht?ml/2013-06-30.

[2]Jong-Ho Jeong.Ethnoscapes,Mediascapes,and Ideoscapes:Socio-Cultural Relations Between South Korea and China[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area studies.Volume 19,Number.

[3]王晓玲.什么因素影响韩国民众在中美之间的立场?[J].世界政治与经济,2012(8).

[4]〔韩〕赵英男.与龙共舞[M].Mineunsa,2012:327.

[5]〔韩〕闵贵植.1992-2012 年,中韩关系走到何处? —— 成果与展望[G].东北亚财团,李熙玉,车载馥,2012:235.

[6]谋求时效的中国和立足长远的韩国:评韩中首脑会谈[R].峨山政策研究院时事评论第62号 ,2013.

[7]〔韩〕金泰炫.对北认识的双重构造以及朝核问题[J]〔韩〕国家战略[M].1996:189-199.

[8]〔韩〕郑德龟.中国人看韩国的本心[M].中央图书,2011:49.

[9]〔韩〕金兴圭.21世纪变化中的中美关系与朝核问题[J]〔韩〕韩国与国际政治,2011(春季号 27).

[10]〔韩〕李信合.韩国人的安保与对外认识[A].韩国人,我们是谁?[C].东北亚财团,2011:59.

[11]〔韩〕李熙玉.韩国中国崛起的认识[J]〔韩〕韩国与国际政治,2009(冬季号25).

[12]〔韩〕池海范“天安舰事件”后迷失的对华外交[N]〔韩〕周刊朝鲜,2010-09-06,通卷2121号2.

[13] 朴槿惠访华 ,中方拒绝使用“朝鲜无核化”字眼[N/OL]. 环球时报,http://mil.huanqiu.com/paper/2013-07/4078017.html/2013-07-01.

[14]〔美〕David Shambaugh.Return to the middle Kingdom? China and Asia in the early twenty-first century[M]. David Shambaugh(eds.)Power Shift:China and Asia’s new dynamic.Berkely,Angeles,London:University and California Press,2005,p43.

[15]〔韩〕郑载浩.中国的崛起与韩半岛的未来[M]〔韩〕首尔大学出版社,2012:299.

[16] Gilbert Rozman.History as an Arena of Sino-Korean Conflict and the Role of the United States[J].Asian Per? spective,2012[36]:263-285.

[17]金灿荣.东北亚新变局与“后金正日时代”的朝鲜半岛[J].现代国际关系,2012(1):3.

[18]董向荣,王晓玲,李永春.韩国人心目中的中国形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190.

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敬请谅解!
搜索建议:韩国  韩国词条  实证  实证词条  中国  中国词条  民众  民众词条  认识  认识词条  
智库

 城市化需要人口市民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不断向工业化迈进,迎来高速发展时期。随着中国经济进入下半场,经济增速变缓、过度依赖外部市场等结构失衡问题凸显。工业化超前,城市化滞后,是...(展开)

智库

 谁之天下?何以为公

近代以来,在西方文化持续的冲击下,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总体性的变化,莫过于传统的“天下”观:天下不再限于秦朝以来“天下国家”合一的中国疆域,而扩展...(展开)